[摘要]在科幻小說與影視作品中引力波的出場率可謂頗高,不過這個“老面孔”大多不是主演,演出套路也比較單一。
【編者按】過去的兩天,是很多人被引力波刷屏的兩天。科普之后呢?該科幻小說登場了!幾年前就寫過引力波題材的科幻小說作家謝云寧,為讀者盤點了這份關于引力波的科幻小說和科普讀物書單。原來,除了《三體》,大劉早在《朝聞道》中就寫過引力波;原來,《宇宙之海的漣漪》用那么輕松的筆觸講了那么多關于引力波的有趣故事。引力波已經(jīng)帶領2016年的人類走得足夠遠了,我們來看看,科幻小說和科幻小說家的想象力能不能帶我們走更遠。
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無疑是一項劃時代的成就,在筆者看來,這或許是近五六十年來最為激動人心的一項天文學成就,上一次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發(fā)現(xiàn)可能還要追溯到1964年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利用高靈敏度天線接收到宇宙背景輻射。與此同時,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還只是一幕精彩大戲剛剛掀起的小小序章,利用引力波作為探測手段能讓黑洞這樣神秘的“宇宙怪獸”真正浮出水面,過去一直被詬病“黑洞只是理論無法證實而無緣諾獎”的霍金、羅杰·彭羅斯等人,也將看到一絲得獎的曙光。甚至還有可能,有一天人類興許能捕捉到來自于另外一個宇宙大質量擾動的引力波訊息,從而佐證馬克斯·特格馬克這樣的平行宇宙理論研究者。
這在很多人眼中,這或許已經(jīng)進入了天馬行空的科幻領域。沒錯,在科幻小說與影視作品中引力波的出場率可謂頗高,不過這個“老面孔”大多不是主演,演出套路也比較單一。作為“死光”一般的超級武器,能夠輕易穿透時空維度的引力波通訊方式,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原創(chuàng)性想法并不多見。今天借著引力波的全民熱潮,我也趁熱梳理一下自己讀過的有著特別創(chuàng)意的引力波科幻小說以及有趣的引力波科普著作。
劉慈欣與他的《三體》系列對中國科幻的意義無需多言(他的《三體》也引入了引力波作為通訊工具的概念),而他的短篇中也充滿了耀眼的瑰寶,這本《帶上她的眼睛》收錄了劉慈欣最早的17篇佳作,其中最具劉氏風格的作品首推《朝聞道》,文章將所有研究理論物理的科學家推到了一個異常極端的“真理祭壇”上,他們?yōu)榱送茖в钪娲蠼y(tǒng)一模型的粒子對撞試驗將引發(fā)滅絕宇宙的真空衰變,“朝聞道,夕死可矣?”又有多少人愿意用燃燒生命的方式去獲得真理的參悟。
該文行文充滿激情,飽含著對于宇宙終極答案、人生意義的熱切追問,同樣讓人震撼的還有其中一個與引力波有關的情節(jié)。在大爆炸以前的上一輪宇宙中,一個高等文明為了得到了宇宙大統(tǒng)一模型,不惜以毀滅宇宙的方式進行了一次高能粒子對撞試驗,這個瀕死的種族在最后的萬分之一秒將推導出的宇宙大統(tǒng)一方程式寫進了引力波中,引力波作為唯一能在真空衰變后存留下來的信息載體,進入到了大爆炸后的下一輪宇宙,終有一天,新的宇宙中成長起來的一個文明破譯了宇宙中的引力波訊號,從而獲得了大統(tǒng)一方程式。
這樣的創(chuàng)意不禁讓人拍案叫絕,劉慈欣的想象力是何等的恢弘,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破譯了幽靈般飄蕩在宇宙中的原初引力波,興許也將從其中獲得上一輪宇宙的些許隱秘的信息。
《抽屜里的青春》選編了我國著名科幻作家吳巖早期的中短篇科幻小說,作品內(nèi)容豐富、構思奇特、文筆精妙,其中《引力的深淵》原載于1981年2期的《智慧樹》,在三十五年前非常前瞻性地將主題瞄準了引力波。文章描寫了中國邑東山區(qū)神秘地出現(xiàn)了一個類似于黑洞的超級引力源,造成過往的飛機頻繁墜機,在經(jīng)過追查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科學狂人伊立鑫研制出的引力波武器,最后在一番激烈爭斗后,狂人玩火自焚,一命嗚呼。該文在題材超前的同時又充滿了那一個時代科幻小說特有的科普風格以及積極樂觀的精神。
《信使》是青年科幻作家肖也垚的一篇科幻新作,原載于《科幻世界》2014年1期,紐約一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型科幻雜志總是收到一位神秘怪客的大量投稿,小說質量頗高,故事曲折離奇,而蹊蹺的是投稿郵件的時間顯示為未來而地址完全查無此人,充滿好奇心的小編一步步尋找這位橫空出世的科幻大師的面目,當最后謎底揭曉,原來這位大師生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將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通過引力波向我們宇宙發(fā)送,并被LIGO探測器捕捉,引力波探測人員惡作劇般將其投稿。文章文字優(yōu)美,懸念叢生,非常值得一讀。
《星際穿越》,注意了,這本書并不是同名電影的原著小說,而是由電影的科學顧問、大名鼎鼎的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執(zhí)筆完成的科普讀物,向讀者提供電影的相關背景天文知識,其中有一大段講述了引力波,例如如何通過引力波尋找蟲洞。事實上,索恩作為LIGO項目的創(chuàng)始人之人,在最初的劇本中是與導演諾蘭一同加入了引力波內(nèi)容,但后被諾蘭以劇情太過復雜的理由刪掉,實在殊為可惜。
另外,筆者的《宇宙漣漪中的魔法師》是短篇合集,所選篇目對黑洞、引力波、暗物質、暗能量等宇宙前沿題材進行一系列大膽而天真的猜想。其中《宇宙漣漪中的星球》是以引力波為主題,文中男女主人公在2006年的國際弦論大會上結緣,在隨后的十五年中,看似飄渺的引力波將倆人的命運脆弱而又微妙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直到有一天,一團與地球一樣質量大小的神秘暗物質物質抵達了太陽系內(nèi)層,與地球組成了雙星系統(tǒng),彼此引力相互拉拽,從而產(chǎn)生出人類能夠接受到的引力波。從而開啟了人類與異文明一段動人心魄的對話。今天再重讀此文,很是感慨地發(fā)現(xiàn),盡管與小說一樣,第一束引力波被探測的地點是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但時間足足提前了七年,同時我們宇宙引力波的強度也比小說中描述得要stronger得多,并不需要發(fā)生在地球附近的天文事件,于是乎,這篇小說也變成了過時的“不靠譜”小說,不過這或許也是科幻文學獨有的魅力之一吧。
最后介紹兩本專門的引力波科普讀物。
《宇宙之海的漣漪:引力波探測》是“三思文庫”的一本,由澳大利亞的大衛(wèi)·布萊爾與杰夫·麥克納瑪拉合著。大衛(wèi)·布萊爾是從事引力波研究的一線專家,因此該書在對引力波的原理解釋得非常深入淺出的同時,還用輕松的筆觸講述了引力波探索的各種逸聞趣事,例如他們這群引力波探索者被天文學同行譏誚為“一群搶奪天文經(jīng)費的物理學家”,又例如,有一次捕捉到的引力波信號只是掠過探測站的一架飛機。如今讀來,依然妙趣橫生。
《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這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的一本。作者瑪西亞·芭楚莎是美國一位頗負聲望的物理學傳記作家,因此深諳科學傳記的創(chuàng)作。該書的特點就是將整個引力波探測的前后來龍去脈介紹得非常詳盡,讓讀者了解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引力波學者是如何執(zhí)著于升級引力波探測器原理,以接力方式不斷地提高探測器靈敏度。其中最讓人動容的是引力波先驅約瑟夫·韋伯的故事,他就像是一位唐·吉珂德式的孤獨英雄,面對10的多次冪毫無畏懼,他早在1969年就宣稱自己利用重達幾頓的鋁棒探測到了黑洞的引力波,然而,事后同行們發(fā)現(xiàn)他的統(tǒng)計結果有著致命缺陷。如今這一席愛因斯坦未完成的交響樂已然完美終了,回顧這100年的風雨探索路,如韋伯這樣勇敢的先驅并不是失敗者,正是他們鍥而不舍的努力,才有了強大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才有了如今的夢想變成現(xiàn)實。因此,今天的引力波慶功美酒也應該有他們的一份。(文/謝云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