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自測2(手相、味覺、大便、步態(tài)異常)
1 手指、手掌變形
(1)看手指辨病
拇指節(jié)較短且過于堅硬,不易彎曲,常見于高血壓頭痛、心臟病和中風。
食指(又稱示指)頭偏曲,指節(jié)縫隙大兼紋路散亂,常見于因肝膽病影響至脾胃功能失常。
中指頭偏曲、指節(jié)漏縫,提示心臟與小腸功能較弱。
無名指(又稱環(huán)指)頭偏曲,指節(jié)漏縫,常見于泌尿系統(tǒng)疾病和神經(jīng)衰弱。
小指側彎,兼手掌皮膚干燥,常見于消化功能不健全者。
拇指與食指不能迅速反復接觸(正常人接觸速度相當快),提示可能患小腦運動失調癥。
食指丘(食指根的鼓起部位)比其他丘高,常提示可能患腦出血癥。
手指呈鼓槌形(即指尖比指節(jié)更粗大,如同敲鼓槌子),提示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嚴重的肺部疾病,如慢性肺膿瘍、肺結核、肺癌、肺心病等,這是由于長期慢性缺氧,指趾末端結締組織增生所致。
手腕下垂無力,或手指關節(jié)變得像鳥爪一樣,稱“爪狀手”,是手前臂的橈尺神經(jīng)損傷引起的手部進行性萎縮。
手指關節(jié)腫大、皮膚萎縮、肌肉肌健萎縮,常見于膠原性疾病。
手指關節(jié)腫脹,兩頭小中間粗,如同織布的梭子,且呈屈曲強直、不能伸直、疼痛,活動時加重,常見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
指骨骨折,愈合后手指完全不能彎曲,如病變在拇指,則不能與其余四指接觸,叫指骨愈合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骨骼病變。
閉目直立,雙手平伸,手指張開,可見手指輕微顫抖,這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表現(xiàn)。
手指皮下組織細胞發(fā)生脫水,指端掌面皮膚皺褶、干癟,好似手在水中長期浸泡過一樣(被人稱之為“洗衣婦手”),常見于急性胃腸道疾病,劇烈、頻繁的腹瀉、嘔吐等癥。
(2)看手掌辨病
健康人的手掌感覺是溫暖、潤澤、無麻木、疼痛感,如果非氣候因素而出現(xiàn)手掌過冷、過熱、過潮、過干,或有異樣感覺,均應引起注意。
手背皮膚干皺,各指關節(jié)發(fā)僵不靈活,如果觸摸一下,手感冰冷,一年四季都是如此,這是患了手中冰冷癥,常見于年老體弱病者。如果手足冰冷是陣發(fā)性的,發(fā)作時伴有腹痛難忍、面色發(fā)青、身出冷汗等癥狀,發(fā)作過后如同常人,常見于蛔蟲癥。
看手掌的顏色
手掌呈淡白色,常見于貧血、潛出血等癥;手掌呈白色,提示肺臟有疾患或體內有炎癥。
手掌呈藍色,常見于腸道功能障礙。
手掌呈青綠色,常見于血循環(huán)障礙。
手掌呈綠色,提示有貧血或脾胃疾病。
手掌呈黃色,常見于慢性病癥。
手掌呈金黃色,常見于肝臟疾病。
手掌皮膚變厚、發(fā)硬、發(fā)亮、光掌滑、干燥,呈淡黃色,稱“掌距角化”病,常人染色體顯示性遺傳,多在嬰兒期發(fā)病,常有家庭史。
手掌呈土黃色,沒有光澤,提示可能患癌癥。
手掌出現(xiàn)紅色網(wǎng)狀毛細血管,常見于維生素C缺乏。
整個掌面有暗紅或紫色的蜘蛛狀斑點,常見于肝臟病。
手掌表面,特別是大、小魚際部位和指端面的皮膚充血性發(fā)紅,常見于肝硬化和肝癌。
手掌呈紅色后又逐漸變成暗紫色,常見于心臟病,并預示病情在逐漸加重。
掌色過紅者,提示有患中風的傾向。高血壓患者如果整個手掌呈紅茶色,提示可能是腦溢血的前兆。
手掌皮膚像緞子樣柔軟紅潤者,提示容易患風濕或痛風。
手掌的皮下組織瘀血發(fā)紺,呈青紫色,常見于嚴重的感染性休克等疾病。
手掌面上嵌著一些煙灰樣的薄薄的斑點,常是吸煙量大的人得心臟病的信號。
手掌呈黑色,常見于腎臟病。
手掌中間呈黑褐色,常見于腸胃病。
從手腕到小魚際處出現(xiàn)黑色或暗紫色,常是因風濕得了腰部疾病的信號。這時,在腳踝內側也會出現(xiàn)這類顏色。
掌紋 人手上的掌紋很多,這里就與健康關系較密切的內容作簡要介紹。
(1)掌褶紋 人的手掌上褶紋常有三條:遠心橫曲紋(又叫遠側橫曲紋)、近心橫曲紋(又叫近側橫曲紋)、魚際橫曲紋(又叫魚際曲紋、生命線)。一般認為在正常情況下,魚際橫曲紋,近心橫曲紋和遠心橫曲紋都以紋路清晰深刻,頭尾連帶無間斷為佳。若再仔細分析,魚際橫曲紋粗而深長,呈現(xiàn)出淡淡的粉紅色,且又不龐雜錯亂,線端漸形變細進而消失者,則常提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不會輕易患病。近心橫曲文粗深而長,明晰不斷,顏色紅潤,略微下垂,且彎曲成優(yōu)美的弧形,近掌心末端可有分支者,顯示其身體健康,充滿活力。遠心橫曲紋深長明晰,顏色紅潤,向下的支線少,向上的支線或輔助線多,則表示其心臟功能健全。
(2)健康線異常
健康線觸及魚際橫曲紋時,常見于心血管疾病。
健康線穿過魚際橫曲紋,常提示臟腑衰弱,特別是心臟衰弱。
健康線形成斷斷續(xù)續(xù)的線條時,常提示肝臟有病。
健康線有很多小眼并呈鏈鎖狀,常見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健康線上有暗褐色的斑點,常提示患有重病,特別要警惕癌癥的可能。
健康線與遠心橫曲紋相接處為暗紅色,常提示可能患心臟病。
(三)望指甲
1 望指甲的形狀
指甲凸起,指尖周圍指甲卷曲,表面呈毛玻璃狀,多為危重癥之征兆,如肺氣腫、結核病、先天性心臟病、潰瘍性結腸炎、肝硬化以及某些惡性腫瘤等。
指甲肥厚變硬,不透明,失去光澤,常見于外傷、真菌感染、銀屑病、先天性厚甲癥和先天性外胚層缺陷。若指甲變厚、變黃、側面彎曲度過大、失去光澤,且生長緩慢,常見于呼吸系統(tǒng)、淋巴系統(tǒng)或甲狀腺方面的疾病。
指甲剝離(指甲與甲床分離),分離部分呈黃色或白色,多見于日光性皮炎,血卟啉病。指甲呈云母片樣層狀分離,可見于嚴重的低血色素性貧血。甲板自游離緣處起逐漸與甲床分離,一般不超過甲板的一半,甲溝炎、濕疹病或長期浸泡熱水和肥皂液的人,可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指甲萎縮、變薄,為局部營養(yǎng)不良所致,可見于肢端動脈痙攣、脊髓空洞癥或麻風病等。
指甲呈倒三角形,即甲前端大,甲根部狹小,提示有患中風及麻痹性疾病的傾向。
指甲有如橄欖狀,即兩頭小、中間大,提示心血管功能較差,或有患脊髓疾病的傾向。
指甲生長明顯緩慢,提示患有銀屑病(牛皮癬)、神經(jīng)性皮炎、以及某些臟器有病或指甲本身病變。
指甲上出現(xiàn)“橫溝”,提示營養(yǎng)不良,或者受到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或心臟病的困擾。甲板上幾條波形橫溝如洗衣板樣,多為甲溝炎或甲基損傷或甲基部有腫瘤壓迫造成。
指甲出現(xiàn)橫嵴。有人觀察到,當人體受到一次打擊后,受傷或患重病,在指甲根部即可出現(xiàn)一橫嵴,隨著時間的推移,橫嵴漸往指甲遠端生長,大約需要半年時間,橫嵴可長到指甲的末端而消失。因此,指甲出現(xiàn)一橫嵴,提示你可能正在患病,應引起注意。
指甲出現(xiàn)豎條紋,可能是缺乏維生素A,或表明機體某部分組織器官存在慢性炎癥。如十指指甲同時出現(xiàn)縱紋,提示可能是肝病征兆。如只有一個指甲出現(xiàn),可能是外傷引起的。如縱嵴明顯者,見于周圍循環(huán)障礙,扁平苔鮮和毛囊角化癥,縱嵴成串珠狀者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特征。
指甲上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凹坑,多半是由于銀屑?。ㄅFぐ_)的緣故。
無指甲。出生時就沒有指甲,稱為先天性缺甲癥,與遺傳因素有關。后天性缺甲往往是甲板損傷、燒傷,或反復的炎癥所引起。
指甲根部半月弧比例正常(占全甲的1/5)者,表明其健康狀況良好。半月弧沒有或過小,提示消化功能較差;太大或超過比例,提示血壓偏高或有中風的可能。十指完全看不到半月弧的人,多半患有貧血、神經(jīng)衰弱、低血壓等癥;十指半月弧,同時過大者,提示機體內已失去代償功能,已有慢性病的存在。
在指甲之前緣輕加壓力,如指甲底部的組織出現(xiàn)隨心搏而節(jié)律性地充血的現(xiàn)象,叫指甲毛細血管搏動,多由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動靜脈瘺、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引起。
甲廓部發(fā)生變化。若輕度甲廓紅腫(常在側面的甲廓發(fā)生),多見于皮肌炎初期、紅斑狼瘡和硬皮病。若甲廓局限性發(fā)紅腫脹,伴指甲凹凸、甲廓緣退縮,可見于部分糖尿病患者。
至于指甲呈灰點“風斑”俗稱灰指甲,那是指甲本身的毛病,醫(yī)學上叫做甲癬,是由幾種表皮霉菌引起的。宜早做治療,否則蔓延開來會引起手癬、足癬和體癬等。
指頭或指甲變形,也經(jīng)常是一些慢性病的表現(xiàn)。
2 望指甲的顏色
(1)指甲呈白色 這里有幾種情況:
如果指甲外表經(jīng)常是白色,表示身體里的血液不太充足,有貧血象征。
指甲白蠟色無光華,正是潰瘍病出血,或有鉤蟲病等慢性失血癥的表現(xiàn)。
指甲下大部分顯白色,正常的粉紅色減少到只有靠近指尖的那一小條,可能是肝硬化的征兆。
毛玻璃樣白色指甲的遠端部分呈紅褐色,可見于慢性腎功能不全而出現(xiàn)高氮質血癥。
指甲上出現(xiàn)橫貫的白色線條,可見于砷、鉛等金屬中毒,或見于霍奇金病、糙皮病等。
指甲上有兩根橫貫的白色線,往往提示血中的白蛋白減少,多見于慢性腎病的低蛋白血癥。
甲板表面出現(xiàn)點狀或絲狀白斑,常為營養(yǎng)障礙,多為慢性肝病、肝硬化、腎臟疾患的象征。指甲平時為灰白色,可能是肺結核晚期和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征兆。
此外,全白甲有的可能是先天性的,有的則是職業(yè)性的。在老年人指甲上出現(xiàn)白色斑塊和縱向條紋,呈周期性出現(xiàn),這是老年人指甲常見的變化,不是病態(tài),不必顧慮。
(2)指甲呈黃色 這里也有幾種情況:
指甲變黃,一般表示其肝臟有問題,多為黃疸性肝炎,也見于慢性出血性疾患。
甲狀腺功能減退,腎病綜合癥和胡蘿卜素血癥,可引起黃甲,甲癬也能致黃甲。
(3)指甲呈紅色 根據(jù)紅色出現(xiàn)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下面幾種情況:
靠近甲根為緋紅色,而甲體中部、前端為淡白色者。大多患有咳嗽、咯血癥;反之,接近指甲尖那一半呈粉紅色或紅色,而接近護膜那一半呈白色,可能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征兆。
指甲下全是緋紅色,為早期肺結核及腸結核的象征(如壓迫指甲,血色恢復快的病輕,血色恢復慢的病程較久)。
指甲出現(xiàn)紅斑點或縱向紅色條紋,說明毛細血管出血,可能是由于高血壓、皮膚病、心臟感染或一些潛在的嚴重疾病的存在。
指甲周圍出的紅斑,提示可能是皮肌炎或全身性紅斑狼瘡。
指甲前端出現(xiàn)橫向紅色帶,提示胃腸道有炎癥或心瓣膜脫垂、房室間隔缺損。
指甲呈深紅色,壓之色不變,是表示脾臟機能不良。脾臟經(jīng)絡的出發(fā)點在腳拇趾,因此,手的大拇指也相對地與之關系密切。
食指半月甲呈粉紅色時,表示胃、大腸的血液循環(huán)不良,食欲自然減退。
中指半月甲呈粉紅色,提示有精神衰弱癥。
無名指半月甲呈粉紅色表示運行于無名指的三焦經(jīng)發(fā)生異常。三焦經(jīng)是連結人體內臟的經(jīng)絡,跟人的生理機能息息相關。三焦經(jīng)異常,表示人體內臟功能失調,是體能崩潰的征兆。
小指的半月甲如果由白色變成粉紅色,表示心臟經(jīng)脈流暢不順,心臟機能不良。
(4)指甲呈紫色 這是心臟病、血液病的一個特點,反映血液內缺氧或某些成分異常。若紫色與蒼白色交替出現(xiàn),可見于肢端動脈痙攣癥。
(5)指甲呈青色 急腹癥患者四肢厥冷,指甲會突然發(fā)青;胎兒死于腹中的孕婦,指甲會持續(xù)性發(fā)青。此外,有人曾觀察到,指甲出現(xiàn)青色瘀斑,可提示中毒或早期癌癥。指甲呈青紫色,多見于先天性心臟病或大葉性肺炎、重度肺氣腫等肺臟疾病。
(6)指甲呈綠色 甲板部分或全部變綠,多與長期接觸肥皂水、洗滌劑的職業(yè)有關,有時也可因傳染上綠膿桿菌或綠色曲菌所引起。
(7)指甲呈藍色 白喉、大葉性肺炎、急性腸道傳染病和食道異物阻塞的患者,其指甲呈青藍色;在肝豆狀核變性時,銅的代謝紊亂,有時也可出現(xiàn)藍甲。吃不新鮮的蔬菜而引起的腸原性青紫癥,以及亞硝酸鹽類中毒,可使正常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或高鐵血紅癥,以及亞硝酸鹽類中毒,可使正常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或高鐵血紅蛋白失去輸氧能力,造成組織缺氧,從而發(fā)生皮膚紫紺及藍甲,但應引起注意的是某些藥物如硫磺、亞硝酸鹽、阿的平、伯氨喹啉等也可引致藍甲。指甲根部呈藍色半月狀,出現(xiàn)這種指甲,就可能意味著病人患有血液循環(huán)受損、心臟病或雷諾綜合征,有時也與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紅斑狼瘡有關。
(8)指甲呈灰色 可見于全身性疾病、黏液性水腫、類風濕關節(jié)炎或偏癱患者。營養(yǎng)不良,指甲會變厚或萎縮,且有色素沉著或呈灰色。當拇指甲下端呈灰色波浪狀時,常見于青光眼。
(9)指甲呈黑色 多數(shù)由于外傷引起。受傷指甲下出血,開始為紫紅色,久之成為紫黑色。甲床黑色素增加,重金屬銀沉著,會產生黑褐色指甲;甲下或周緣有綠膿桿菌感染的甲溝炎存在時,指甲可呈黑色或藍色;慢性腎功能衰竭,常見到指甲遠端有明顯的發(fā)黑;維生素B12缺乏、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胃腸息肉綜合征,或長期接觸煤焦油等,指甲也可變成灰黑色。另外,有兩種情況必須特別引起注意,首先當指甲呈一片黑色,或褐色,或者呈雀斑狀,最常發(fā)生于大拇指和大腳趾,尤其是出現(xiàn)指甲及其周圍組織也呈褐色或黑色時,這就可能意味著患有一種惡性腫瘤-黑色素瘤。其次,當指甲根部生長出數(shù)根黑色線條(通常只長到指甲的中部),提示體內正在或已經(jīng)發(fā)生了癌變,應即刻去醫(yī)院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及早治療。
(10)指甲呈多色 十個手指的指甲,經(jīng)常無規(guī)律地變換顏色,各不相同,可謂十甲十色,多見于心臟病患者。
以上講了觀手識病的幾種方法,觀手識病必須左右手互察,不能套用“男左女右”這一不成理的公式,當雙手均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時,更有診斷意義。同時,觀手識病,還必須考慮患者的職業(yè)和生活愛好,如是否因為染過指甲或工作環(huán)境的影響,使指甲等發(fā)生了異常變化,只有排除外來的因素,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四、味覺異常辨病
(一)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見于急性炎癥,以肝、膽炎癥 為主,這常與膽汁的代謝有關。口苦還可見于癌癥。美國醫(yī)學家德維斯醫(yī)生還發(fā)現(xiàn),癌癥病人喪失對甜味食物的味覺,而對食物發(fā)苦的感覺與日俱增,這與病人舌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唾液內成分改變有關。
(二)口甜
口甜,指口中自覺有甜味,又稱“口甘”。此時即使飲白開水亦覺甜,或甜而帶酸??谔鸪R娪谙到y(tǒng)功能紊亂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為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引起各種消化酶的分泌異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覺口甜,后者則由于血糖增高,唾液內糖分亦增高,覺得口中發(fā)甜。
(三)口咸
口咸,指自覺口中有咸味,猶如口中含鹽粒一般,多見于慢性咽喉炎、慢性腎炎、神經(jīng)官能癥或口腔潰瘍。中醫(yī)認為,口咸多為腎虛所致。
(四)口酸
口酸,是口中自覺有酸味,多見于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五)口辣
口辣,是口中自覺有辛辣味或舌體麻辣感。常見于高血壓、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及長期低熱者。
(六)口淡
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退、自覺口內發(fā)淡而無法嘗出飲食滋味,多見于炎癥的初起或消退期,而以腸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為多見,還見于大手術后的恢復階段;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fā)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yǎng)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因為這類疾病可使舌味蕾敏感度下降而造成口淡無味。另外,口淡無味、味覺減弱甚至消失,還是癌癥病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中老年人發(fā)生原因不明的味覺突然減弱或消失時,要高度警惕癌癥的可能。
(七)口澀
口澀,指口中自覺有一股澀味,常見于神經(jīng)官能癥或通宵未眠者,一般只要調整好睡眠時間,必要時用點鎮(zhèn)靜劑即可消除口澀。但須注意,有些惡性腫瘤,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覺苦澀。
(八)口香
口香,指口中自覺有一股香味,如水果香味,多見于糖尿?。ㄏ拾Y)的重癥。應即刻進醫(yī)院檢查,明確診斷,進行治療。
(九)口干
口干舌燥并非都屬病態(tài),如長時間勞動、講話、烈日下勞作,出汗過多等引起的口干舌燥均屬代謝性的,飲水之后便可緩解;也有些口干舌燥系由出血、脫水、發(fā)熱等疾病所致,病情比較復雜。
十、大便辨病
(一)望大便的顏色
1 白色或灰白色 說明膽汁的排泄受到了障礙,提示膽道梗阻,有膽結石、膽道腫瘤或胰頭癌的可能。此外,灰白色糞便還可見于鋇餐造影后,這并非疾病所致,屬生理性糞便。
2 白色淘米樣 即糞便呈米泔水樣無糞質的白色混濁液體,量多,常見于霍亂。
3 白色油脂狀 量多,并有惡臭,常見于胰源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綜合癥。
4 白色黏液狀 提示可能為慢性腸炎、腸息肉和腫瘤。
5 深黃色 多見于溶血性黃疸,即紅細胞大量破壞所產生的黃疸,常伴有溶血性貧血,可由紅細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細菌感染、惡性瘧疾、配錯血型的輸血、某些化學藥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種免疫反應(包括自體免疫)等引起。
6 綠色 呈水樣或糊狀,有酸臭味、多泡沫,多見于消化不良,腸道功能失調等疾病。若綠便中混有膿液,則是急性腸炎或菌痢的表現(xiàn)。腹部大手術后或接受廣泛抗菌素治療的病人,如突然出現(xiàn)帶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并有灰白色片狀半透明蛋清樣偽膜,提示可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此外,吃了大量含葉綠素的食物,或腸內酸性度過高,也會使糞便變成綠色。
7 淡紅色 像洗肉水樣大便,這種大便最多見于夏季因食了某些被嗜鹽菌污染的腌制品。常見的有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腹瀉。
8 鮮紅色 常見于下消化道出血。外層粘有鮮血,量少,并伴劇痛,便后疼痛消失,是為肛裂;若血色鮮紅,量多少不一定呈血塊,附在糞便外層,與糞便不相混,用水可將血液或血塊沖走的,有內痔出血的可能。痔出血的另一特點是,常在便后滴出或射出少量鮮血,稍后自行停止;或血色鮮紅,并與糞便混在一起,提示可能為腸息肉或直腸癌、結腸癌所致,直腸癌的血便中?;煊忻訝€組織。結腸癌的血便特點為鮮血,量少,伴有大量黏液或膿液。
9 暗紅色 因血液和糞便均勻地混合呈暗紅色,又稱為果醬色。常見于阿米巴痢疾,結腸息肉和結腸腫瘤。此外,某些特殊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流行性出血熱等,由于凝血機制障礙,亦可導致便血,這種便血一般呈暗紅色,有時也呈鮮紅色,且常伴有皮膚或其他器官出血現(xiàn)象。另有一種情況是正常人進食過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可、櫻桃、桑椹等也可出現(xiàn)暗紅色大便。這要同上面的疾病區(qū)別開來。
10 黑色在便 因黑如馬路上柏油色,又稱柏油樣便,是常見的一種消化道出血大便。它包括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胃竇炎、胃黏膜脫垂、肝硬化時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但是,食過多的肉類、動物血、肝臟、菠菜、口服鐵劑、鉍劑、活性炭等,糞便也可呈黑色,應加以區(qū)別。除詢問病史外,可用水將黑便沖散,若黑出血色,即為消化道出血;而食物與藥物所致的黑便,糞便黑面不亮,用水沖也不見血色。經(jīng)素食二三天后或停服藥后,大便顏色就可轉為黃褐色。
上面講了在便顏色改變同疾病的關系。其中,紅色和黑色大便多半是便血的表現(xiàn)。俗話說說:“十男九痔”。日常大便出血,人們往往想到是痔瘡,而忽略了大腸癌的可能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變化,逐步趨向高脂肪、低纖維素,比而使大腸癌的發(fā)病率明顯提高,并趨向年輕化。因此,大便出血,首先要警惕癌腫的可能。這對中老年人尤為重要。
下面就各種常見的胃、十二指腸、大腸、肛門出血性疾病的便血特點,作簡要分析。
1 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便血 多呈暗紅色或柏油狀,便血伴泛酸,上腹部有燒灼感、疼痛,服用解痙止酸藥常能奏效。但是,當病程短而無節(jié)律性,抗?jié)兯幬镏委煵患褧r,應警惕胃癌的可能。
2 痔的便血 常是鮮紅的,不與糞便相混而附于糞塊表面。也可表現(xiàn)為大便前后的滴血,嚴重時呈噴射狀,多在大便秘結時發(fā)生。
3 肛裂的便血 便血量較少,多只在便紙上發(fā)現(xiàn)。大便時可伴有肛門劇痛,以至患者不敢大便。
4 息肉的便血 大便時無不適感,糞質正常,血常附于糞塊表面或是便后滴血,多見于兒童。
5 大腸炎癥性便血 可有急性、慢性之分,除了大便次數(shù)和性狀改變外,還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癥狀。
6 大腸癌便血 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慢性帶黏液血便,和糞便混在一起,而且便意頻頻,有時卻只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無糞便。癌腫離肛門越遠,便血發(fā)生率就越低,直腸癌約80%有便血,盲腸癌則為30%,而右半結腸癌則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只有通過化驗檢查才能測得的潛血試驗呈陽性。
此外,便血量的多少,也常常作為鑒別各種疾病出血的一種依據(jù)。例如少量出血,大多來源于直腸、乙狀結腸或降結腸疾病,如痔、潰瘍、息肉與癌,也見之于腸套疊等;中等便血,大多見之于腸系膜及門靜脈血栓形成;大量便血,應考慮來自上消化道或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傷寒等疾病。
由此看來,便血都是病理性的,而且不同的便血與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特殊聯(lián)系。因此,患者在就醫(yī)時及時準確地向醫(yī)生報告便血的情況,對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二) 望大便的性狀
1 看形狀
(1)稀水樣大便 可見于消化不良或腸滴蟲所致的腹瀉,如同時有黏液、膿血則應考慮急腸炎。
大便水樣似米湯,并急促有壓迫感,甚至腿足抽搐,肉削目陷,有失水狀態(tài),多為“霍亂癥”,也可見于砷中毒。
(2)溏薄大便 慢性結腸炎患者大便多為溏薄。受寒,多吃冷食,喜吃油膩滑腸之物,常使大便變軟或溏薄,若大便稀溏,每日天未亮時泄瀉,多為腎陽虛,俗稱“五更瀉”。
(3)食糜樣大便 是因腸道蠕動亢進或分泌增加所致,可見于感染或非感染性腹瀉。
(4)黏液狀大便 正常的糞便有時有極少量黏液。若黏液大量出現(xiàn),猶如涕狀,常見于腸炎、痢疾和血吸蟲病等。不同部位發(fā)病,大便中黏液存在的形式也不同。若黏液均勻地混在糞便中,可見于小腸發(fā)炎;若黏液多附著于糞便表面,則見于大腸病變。
(5)凍狀大便 患過敏性結腸炎時,常于腹部絞痛后排出黏凍狀、細帶狀物。如在堅硬的糞便表面附有少量黏凍,則是痙攣性便秘的特征。此外,部分慢性菌痢者也可排出凍狀大便。
(6)膿性及膿血狀大便 常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或直腸癌。阿米巴痢疾以血為主,呈稀果醬樣,細菌性痢疾則以黏液及膿為主。
(7)羊糞狀大便 大便干結、呈粒狀,中醫(yī)認為這多為內熱,或陰液不足之故。大便堅硬,不易排出者,主要因手術后腸粘連、腹內腫瘤、腸套疊、腸痙攣等引起。高熱或久病之后,及老年人陰津不足也可出現(xiàn)大便干結,小孩不喜歡吃蔬菜,缺乏纖維素,也易引起大便干結。
(8)細條、扁平帶狀大便 經(jīng)常排細條、扁平帶狀便,說明直腸或肛門狹窄,多見于直腸腫瘤。大便一側有溝紋,標志直腸肛門有贅生物,應警惕直腸癌。
(9)其他 此外,大便的性狀還可幫助醫(yī)生推斷病變的部位。
例如:
大便稀薄如水狀,多為小腸腹瀉;
大便如粥樣或稀泥狀,多來自回盲部病變;
大便含大量泡沫,多為小腸消化不良;
大便如干粥樣,多為結腸病變;
大便中含新鮮膿血,量不多,且里急后重明顯者,多來源于腸源或乙狀結腸;
大便中含大量黏液而無血跡,多因慢性功能性結腸病變引起。
2 聞氣味
(1)酸臭 提示消化不良。
(2)惡臭 見于肉食而消化力弱者,或見于直腸癌、阿米巴痢疾、腸道腫瘤、潰瘍、消化道大量出血等。
(3)脂肪便 便量多、奇臭或混有油珠,它是膽囊、胰腺功能不良的表現(xiàn),也可見于梗阻性黃疸。
三、步態(tài)辨病
1 蹣跚步態(tài) 也稱“鵝行鴨步”,是形容行走時搖擺遲緩,像鵝和鴨走路一樣。這種步態(tài),一般是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或先天性雙側髖關節(jié)脫位的典型體征之一。因為患者盆帶肌無力,髖關節(jié)不能自如地運動,所以步行時左右搖擺,形如鵝行鴨步。此外,它還常見于佝僂病和大骨節(jié)病。
2 醉漢步態(tài) 行走時步態(tài)紊亂,搖搖晃晃,重心不穩(wěn),如喝醉酒的人走路一樣。這種步態(tài)常見于小腦有病的患者。
3 跨閾步態(tài) 由于踝部肌腱肌肉松弛,患足下垂。行走時必須將髖、膝關節(jié)提高,但跨步小,并使足尖擦地而行,這種步態(tài)常見于坐骨神經(jīng)麻痹、多發(fā)性神經(jīng)麻痹或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
4 慌張步態(tài) 走路時,身體前傾,起步慢,隨后越走越快,慌慌張張難以止步,見于震顫麻痹患者。
5 剪刀步態(tài) 步行時兩膝相互前后交叉,兩腿牽曳擦趾而行,常見于大腦性癱瘓的病孩和下肢痙攣病人。
6 間歇性跛行步態(tài) 行走一定距離后,感到一側或雙側下肢無力,蹲下休息片刻后(1~5分鐘)恢復正常。但再度行走時又會重復出現(xiàn)上述病態(tài),此癥狀醫(yī)學上稱“間歇性跛行”。這種步態(tài)是由于脊椎管內病變壓迫引起一過性脊髓血循環(huán)障礙,或下肢大動脈病變所致。
7 共濟失調步態(tài) 走步時一腳高抬,驟然垂落,雙目向下注視,兩腳間距很寬,以防身體傾斜。閉目時不能保持平衡。這種步態(tài)常見于脊髓癆,可各種原因引起小腦病變的病人。
8 偏癱步態(tài) 表現(xiàn)為一側肢體的痙攣性麻痹。上肢旋前,肘、腕、指頭節(jié)皆屈曲,走路時很少擺動。下肢髖關節(jié)外旋、膝關節(jié)僵直,足跖曲,每次跨步時,先要將患側骨盆抬高,使患肢提起,再以髖關節(jié)為中心,直著腿、足趾,擦著地劃半個圓圈,才能前進一步??梢娪谥酗L偏癱病人。
此外,下肢畸形、外傷、關節(jié)損害等也可引起不定型的異常步態(tài)。步態(tài)正常與否是診斷某些疾病的一面鏡子。如果一旦發(fā)現(xiàn)步態(tài)異常,應及早去醫(yī)院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