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是儒家自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賢。在世人的眼中,孟子是做學問。誰能想到,孟子的徒弟不去做儒家學問,而是跑去征戰(zhàn)四方。
此人就是匡章,匡章年輕時,因為對父親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但是又不知道該怎么解決父子矛盾,于是就離家出走??镎码x家之后,人不了解內(nèi)情,只見到匡章不供養(yǎng)父母,于是認為匡章不孝??镎碌膼好纱藗鏖_。
點擊加載圖片
背負惡名的匡章,自然是有苦無處說。恰逢此時,齊王招賢納士,孟子來到稷下學宮,想要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于是匡章就來拜訪孟子,想要孟子幫其解惑。
匡章見到孟子之后,就把他父親性格暴躁,醉酒后虐待母親的事情,還有自己勸說父親,但父親絲毫不為所動,反而與他爭吵的事情,都告訴了孟子。
點擊加載圖片
孟子聽完之后,告訴匡章:汝父不善,危及汝母,汝若視而不見,即是無情無義之人。汝為保母命,挺身而出,責父之不善,實為不得已,何談“不孝”之有?如因此世人責汝之不孝,吾不知天下何處尚有孝者在。
匡章聽后,頓時泣不成聲,多年來受到的委屈和誤解,都在此刻煙消云散,匡章因此決心拜孟子為師。孟子也并未推辭,就這樣收下了匡章。后來在孟子的舉薦下,匡章成為齊國的將領。
點擊加載圖片
聽說齊國的孟嘗君才華斐然,一直想要讓他成為的國相。公元前299年,孟嘗君來到秦國,秦昭襄王立刻封其為相國。但是不久之后,秦昭襄王聽信讒言,不僅反悔,還把孟嘗君囚禁了起來。
幸虧孟嘗君廣納門客,才得以逃出秦國,但也因此與秦國結怨?;氐烬R國的孟嘗君立刻謀劃起合縱伐秦之事。
點擊加載圖片
公元前298年,在孟嘗君的撮合之下,齊國聯(lián)合魏國及韓國,共同出兵伐秦,匡章被任命為聯(lián)軍統(tǒng)帥。
匡章率領聯(lián)軍,所向披靡,一路攻到函谷關城下。秦軍不敢出城迎戰(zhàn),只能依托函谷關天險來對抗聯(lián)軍,試圖讓匡章知難而退。
點擊加載圖片
魏國和韓國多年來受到秦國的攻伐,損失很多國土,自然不會善罷甘休,而且此次由齊國這個強國牽頭,正是奪回割讓給秦國的國土的好時機。而孟嘗君差點死在秦國,自然也不會善罷甘休。
齊、魏、韓三國可謂同仇敵愾,堅決支持匡章的軍事行動。但函谷關確實不愧為秦國第一關,匡章率領的三國聯(lián)軍,一時無法攻下。于是匡章干脆就在函谷關城下駐營屯兵,封鎖秦國。
點擊加載圖片
整整三年,匡章不急不躁,圍困的函谷關再也無法支撐下去了。終于秦國國力無以為繼,公元前296年,匡章順勢攻下了函谷關,直逼咸陽,嚇得秦昭襄王倉皇求和。
秦國陷入亡國關頭,秦昭襄王再不敢托大,趕緊歸還了侵占的魏國和韓國疆土,又派謀士游說三國朝臣。
點擊加載圖片
齊國因與秦國并不接壤,滅了秦國的話,只能便宜魏韓兩國,因此想要罷兵返回秦國。韓魏兩國見疆土失而復得,再加上齊國有意罷兵回國,遂不敢過分相逼秦國。于是三國同意了秦國的求和。
匡章費盡千辛萬苦,才攻下函谷關,馬上就要滅亡秦國了,卻被政治所打敗,只能嘆息收兵返回齊國。
點擊加載圖片
如果不是最后齊魏韓分贓不均,強盛一時的秦國,恐怕就要成為歷史的塵埃,再沒有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盛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