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大戟
別名: 京大戟、邛巨、紅芽大戟、紫大戟、下馬仙
采收加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早春萌芽前,挖掘地下根,切片曬干或烘干。
藥用部位:根
產(chǎn)地:除新疆、廣東、海南、廣西、云南、西藏外各地
科:大戟科
原植物:大戟
植物情況:多年生草本
高30-90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粗壯,圓錐形,有側(cè)根。莖自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 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狹長圓狀披針形,長3-8cm,寬6-12mm,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具明顯中脈,上面無毛,下面在中脈上有毛。杯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頂生者通常5枝,排列成復(fù)傘形;基都有葉狀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數(shù)回分枝,分技處著生近圓形的苞葉4或2,對生;腋生者傘梗單生;苞葉卵狀長圓形,先端尖;杯狀聚傘花序的總苞鐘形或陀螺形,4-5裂,腺體4-5,長圓形,肉質(zhì)肥厚,內(nèi)面基部有毛,兩腺體之間有膜質(zhì)長圓形附屬物;雌雄花均無花被;雄花多數(shù),花絲基部較花梗稍粗壯,兩者之間有關(guān)節(jié),花藥球形,橫裂;雌花1;花柱先端2裂 蒴果三棱狀球形,密被刺疣。種子卵形,光滑?;ㄆ?-9月,果期7-10月。 大戟藥材性狀:根呈不規(guī)則長圓錐形,略彎曲,常有分枝,長10-20cm,直徑0.5-2cm,近根頭部偶有膨大至4cm;根頭常見莖的殘基及芽痕。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具縱直溝紋及橫向皮孔,支根少而扭曲。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類棕黃色或類白色,纖維性。氣微,味微苦、澀。1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橫向皮孔及支根痕2斷面類白色或淡紅色,纖維性優(yōu)等品以條粗、斷面色白者為佳。大戟藥性:
【本經(jīng)下品 大戟 味苦寒。主蠱毒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工阝)(金臣)?!?/span>
味苦,性寒,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泄水飲之停留,通經(jīng)脈之瘀澀。
《金匱》十棗湯(方在大棗),用之治心脅痞痛,下利嘔逆者;治懸飲內(nèi)痛,脈沉而弦者,以其破結(jié)而驅(qū)飲也。
大戟破氣泄水,兼化老血癥瘀,通經(jīng)脈結(jié)閉,散頸腋癰腫,淋洗腳氣腫痛之病,胥有捷效。
【本經(jīng)原文】一名邛巨。味苦,寒,有小毒。治蠱毒,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產(chǎn)地】山野或平澤自生之宿根有毒草,產(chǎn)江浙等地,春生紅芽,莖高尺許,傷其莖,有白汁流出,根外部赤黃,內(nèi)白色。
【性味】味苦性寒,有小毒。
【主治】大戟為瀉臟腑水濕要藥,主消水腫,祛痰涎,利大小便,瀉痘毒陷。
【別錄】頸腋癰腫頭痛,發(fā)汗,利大小便。
【甄權(quán)】下惡血癖塊,腹內(nèi)雷鳴,通月水,墮胎。
【大明】瀉毒藥,瀉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結(jié)。
【用量】普通八分至二錢。
【禁忌】大戟力峻,取效甚捷而用之亦宜慎,反甘草,用菖蒲解之,得棗良,不損脾。
【附方】
①治水腫:棗一斗,鍋內(nèi)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蓋之遍,盆合之,煮熟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無時。(《活法機要》)
②治通身腫滿喘息,小便澀:大戟(去皮,細切,微妙)二兩,干姜(炮)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用生姜湯調(diào)下,良久,糯米飲投之,以大小便利為度。(《圣濟總錄》大戟散)
③治水氣腫脹:大戟一兩、廣木香半兩。為末,五更酒服一錢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補之。忌咸物。(《綱目》)
④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粳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傷寒論》十棗湯)
⑤治腹水脹滿,二便不通:大戟三分,牽牛子一錢五分,紅棗五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⑥治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臨臥,淡姜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氣實,加丸數(shù)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⑦治黃疸小水不通:大戟一兩,茵陳二兩。水浸空心服。(《本草匯言》)
⑧治溫瘧寒熱腹脹:大戟五錢,柴胡、姜制半夏三錢,廣皮一錢,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脈正宗》)
⑨治晚期血吸蟲?。壕┐箨r根洗凈,曬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飯后一小時用開水一次吞服,連續(xù)一至二次為一療程,總劑量約四至五克。同時每日在腫大肝脾處用艾溫灸三十分鐘和內(nèi)服丹參合劑(丹參五錢,馬鞭草五錢)以助肝脾縮小。在治療期間必須禁忌食鹽。(《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大戟二兩,雞蛋七個。將藥和雞蛋共放砂鍋內(nèi),水煮三小時,將蛋取出,每早,去殼食雞蛋一個。七天為一療程。(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扁桃體炎:紅芽大戟五分至一錢,含服。(《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處方集》)
⑿治牙齒搖痛:大戟咬于痛處。(《生生編》)
⒀治頸項腋間癰疽:大戟三兩(浸酒炒,曬干),當歸、于白術(shù)各二兩。共為末;生半夏(姜水炒)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食后白湯下。(《本草匯言》)'
【炮制】 揀去雜質(zhì),用水洗凈,潤透,切段或切片,曬干。醋大戟:取大戟段或片,加醋浸拌,置鍋內(nèi)用文火煮至醋盡,再炒至微干,取出,曬干。(大戟100斤,用醋30-50斤)《雷公炮炙論''>雷公炮炙論》:采得大戟于槐砧上細銼,與海芋葉拌蒸,從已至申,去芋葉,曬干用之?!毒V目》:凡采得大戟以漿水煮軟,去骨曬干用,海芋葉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本草通玄》:大戟用棗同煮軟,去骨,曬干。
【性味】 苦,寒;有毒。
【歸經(jīng)】 歸肺、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 瀉水逐飲。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
【用法用量】 1.5~3g。
【注意】 孕婦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貯藏】 置干燥處,防蛀。
【注意】 患虛寒陰水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
【各家論述】
1.《綱目》:大戟,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地綿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韌如綿,甚峻利,能傷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控涎丹,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凝滯而為痰、為飲、為涎、為涕、為癖。大戟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能行經(jīng)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2.《本草經(jīng)疏》: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余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頸腋癰腫。又:大戟,陰寒善走而下泄,潔古謂其損真氣,故凡水腫不由于受濕停水,而由于脾虛,土堅則水清,土虛則水泛濫,實脾則能制水,此必然之數(shù)也。今不補脾而復(fù)用疏泄追逐之藥,是重虛其虛也,宜詳辨而深戒之。惟留飲、伏飲停滯中焦及元氣壯實人患水濕,乃可一暫施耳。
3.《本經(jīng)逢原》: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腎陰,辛散上瀉肺氣,兼橫行經(jīng)脈,故《本經(jīng)》專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等證,皆濁陰填塞所致,然惟暴脹為宜,云中風者,是指風水膚脹而言,否則傳寫之誤耳。
4.張壽頤:大戟,《本經(jīng)》謂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蓋謂十二經(jīng)之水濕積聚,以致外腫內(nèi)滿,而為急痛耳。然茍非體充邪實者、亦不可概投。'中風皮膚疼痛'六字,當作一句讀,蓋指風濕熱之襲于肌腠者,則辛能疏散,而苦寒又專泄降,是以治之,非泛言外受之風寒,石頑謂指風水膚脹,亦頗有理。吐逆,是指水飲停于上焦,而不能下泄以致上逆者,此以辛苦泄破,通達下降,是以主之?!秳e錄》主頸腋癰腫,皆痰飲凝絡(luò)之癥治。頭痛,亦指飲邪凝聚,水氣上凌者而言。發(fā)汗,則驅(qū)除水濕之溢于膚腠者耳。利大小便,固通泄攻破之專職矣。
5.《本經(jīng)》: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6.《別錄》:主頸腋癰腫,頭痛,發(fā)汗,利大小腸。
7.《藥性論》:下惡血癖塊、腹內(nèi)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8.《日華子本草》: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瘕。
9.《本草圖經(jīng)》:大戟,春生紅芽,漸長作叢、高一尺以來;葉似初生楊柳,小團;三月、四月開黃紫花,團圓似杏花,又似蕪荑;根似細苦參,皮黃黑,肉黃白色;秋冬采根,陰干。淮甸出者,莖圓,高三、四尺,花黃,葉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葉似芍藥。......治隱疹風及風毒腳腫。
10.《醫(yī)學啟源》:瀉肺。
11.《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12.《藥證》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煩。
13.《現(xiàn)代實用中藥》:用于壯實體質(zhì)之腹水、全身水腫、胸肋膜積水等。
14.《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殺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