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照片由近代著名“中國通”莫理循所拍攝。他是澳大利亞出生的蘇格蘭人,1887年畢業(yè)于愛丁堡大學(xué),曾任《泰晤士報(bào)》駐華首席記者(在《走向共和》中經(jīng)常有他采訪大清要員的橋段)、中華民國總統(tǒng)政治顧問。他是一位與近代中國關(guān)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圖為19世紀(jì)末的上海外灘。
圖為上海的公共花園,曾名外灘公園,俗稱外擺渡公園,大橋公園。1945年改稱春申公園,次年1月改名黃浦公園迄今。建成于1868年8月,東臨黃浦江,北依蘇州河,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公園。在很多近代外國人的照片中都有。
圖為芝罘港(Chefoo)遠(yuǎn)眺,可以和下一幅照片合并起來欣賞。芝罘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洋通商口岸之一,因其北部的中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芝罘島而得名。
從遠(yuǎn)處煙臺山上的燈塔來看,這幅照片拍攝于1905年以后。煙臺開埠以后,海上往來頻繁,遂于1905年在煙臺山上設(shè)置了燈塔。每當(dāng)夜幕降臨,燈火明滅,劃破遼闊的海域,指引著夜航的船只。
這幅照片拍攝的是清末時(shí)期北京的一條大街。圖左下角的招牌上寫著“天和樓監(jiān)制加量白蓮玉蘭……”,還未硬化的街道上車轍印很深,兩邊的店鋪林立。
圖為北海白塔前的北京?!熬┽u園”三個(gè)字很醒目,一個(gè)人站在三個(gè)字面前不知做什么,前邊的店鋪應(yīng)該是個(gè)包子鋪吧。百姓們分立鏡頭兩邊不知是莫理循的要求,還是他們自覺如此。每次看清末照片,老百姓的神情很值得玩味,如果能夠和民國后的三四十年代的人們對比,差別是很明顯的。
圖為天津北河(peiho)。這段河流靠近天津租界地區(qū),河左岸??康拇笮洼喆陀野兜聂搴偷桶姆课?,形成鮮明的對比。
與首都北京不同,廣州的街道是不是更有味道?這幅照片拍攝了廣州一條書畫街道,小編不知廣州掌故,請讀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