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內容豐富,而“慎獨”“內省”為之基本內容,所以我今天就講著兩個問題。特別是“慎獨”問題。
(一)漢代鄭玄對“慎獨”的解釋
“慎獨”在歷史上,《中庸》講得比較多。后人把《中庸》分章,第一章叫“《中庸》首章”,里面有幾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暗馈?,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就是警戒,“慎”就是慎重。“恐懼乎其所不聞”,“聞”就是聞見。“莫見乎隱”,“見”讀“現”?!澳@乎微”,隱本來是隱藏了,但是隱這個東西是最明顯的;“莫顯乎微”,微細的東西是最顯眼的,所以“君子慎其獨也”,這是君子的認識。
“君子慎其獨也”什么意思?漢代最大的學者鄭玄注解《中庸》的時候說,“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閑居”就是獨居,就是你自己一個人在的時候?!吧髌溟e居之所為”,就是這時候你的行為,你要特別注重、慎重?!靶∪擞陔[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小人認為,在“隱”的情況下,別人看不見,或者說,自以為別人看不見、聽不見,“自以為不見聞”?!安灰娐?則必肆盡其情也”,結果他是非常放肆的、隨心所欲,小人在這種隱的狀態(tài)下,他是肆意,那君子則是要“慎其閑居之所為”。那就是說,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聽不見的時候,也不能做壞事,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實際上講的是一種行為的高度自律。
這是鄭玄的解釋,就是“慎其閑居之所為”,就是說這個時候,你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小心,所以鄭玄解釋的重點還是在做事情的行為上。
(二)朱熹對“慎獨”的解釋
漢唐是一個時代,漢唐的經學是一樣的,一直到唐代,孔穎達在做注解的時候,一般都是按照鄭玄來的,到了宋代,最大的學問家就是朱熹了。
朱熹對“慎獨”也有解釋。朱熹對“慎獨”的解釋不是單獨的解釋,他是把上面兩句話連在一起來理解。第一句就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第二句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朱熹認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和“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是相連接的。
朱熹說,“戒慎”和“慎獨”是兩種狀態(tài)。關于“戒慎”“恐懼”,朱熹解釋說:“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边@個“敬畏”不是對一個具體事物、具體對象的敬畏,如對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個神靈的敬畏,而是一種一般的內心狀態(tài),就是不放松,總有一種警覺的意識。
“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于須臾之頃也。”這個“不見聞”,不是說別人沒有看見你,而是你自己沒有明顯的知覺見聞等有意識的活動;“亦不敢忽”,你也不可以忽略這個狀態(tài),你要心存敬畏,做好修養(yǎng)。這里不是講別人看不見你、你一個人在的時候,而是說在沒有明顯的意識活動的時候,你對自己的內心,也要很清楚,要保持一個“敬畏”。一直保有這種狀態(tài),你才能“存天理之本然”。什么叫“存天理之本然”呢?就是你本來的性是善的,在你沒有明顯的、自覺的意識活動的時候,你的內心本來是可以從你性善里面直接發(fā)出來,所以你一定要保持這個狀態(tài)。朱熹的解釋跟漢代人不一樣,把重點從行為轉到內心的修養(yǎng)上來了。
(三)“慎獨”是什么?
朱熹講“獨”,就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就把它解釋為一個內心世界。這個解釋很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呢?按照鄭玄的解釋,重點是在行,就是自律,行為自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你也要注意,但這是個行為的問題,還不是意識修養(yǎng)的問題。要把這個“慎獨”變成一個意識修養(yǎng)的問題,你就要把這個“獨”字解釋為內心的世界。所以到了朱熹以后,“慎獨”才真正地變成了一個思想意識的修養(yǎng)問題,在這以前,更多的是對行為自律的解釋。
而“獨”所代表的內心世界,朱熹還做了不一般的解釋,他認為這里所說的“獨”是屬于一個“幾”的狀態(tài)?!皫住?,在《易經》里講“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睅资莿倓傞_始動,是在動與未動之間。所以“慎獨”,實際上是要“慎”那個念頭剛剛起來的時候。剛才講了,這個“戒慎”“恐懼”“敬畏”之心,是你沒有自己的意識活動,意識活動那個時候還沒有起來?!吧鳘殹眲t不是你沒有自覺意識,而是你已經開始有了知覺活動,可是這個知覺念頭剛剛開始。
“所以遏人欲于將萌,而不使其滋長于隱蔽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這里是要大家對比,他前面講的“常存敬畏”“所以存天理之本然”。現在念頭開始動了,動了就要“慎獨”,這叫“遏人欲于將萌”。一個是“存天理之本然”,一個是“遏人欲于將萌”。念頭一動,欲望就出來了,將要萌動了。你在“慎獨”的時候,就要把它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這個叫“遏人欲于將萌”。一個是“存天理之本然”。“本然”,本性之善,你要保存敬畏之心,這叫“存天理之本然”。
比較說來,鄭玄講的是行為問題,朱熹則說,意念沒動的時候,你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意念動的時候,如果是人欲,你要趕快地給它遏制了。在朱熹的解決下,開始明確“慎獨”具有內心修養(yǎng)的含義。
(四)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中的內省
與“慎獨”相比,“內省”相對簡單一些?!吨芤住防锩嬷v震卦,因為《震》是雷,取象雷。八八六十四卦,每個卦都是有取象的?!墩稹肪褪抢祝拙褪且鹑?,因此《周易》說:“震,君子以恐懼修省。”儒家對經典的解釋,就是要把《易經》和修德思想結合起來。當你看這個《震》的時候,你是怎么修養(yǎng)的?《震》是被震動,有震動就有恐懼,用這種恐懼之心來修省?!靶蕖本褪切薜拢笆 本褪欠词?,所以在這里講“君子以恐懼修省”。
再一個就是《論語》里面曾子所講的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至少要三次反省自己:我替人家辦事,有沒有誠心誠意幫人家辦?我跟朋友交往,有沒有采取誠信的態(tài)度?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我有沒有去復習?這就是古人講的“反省”。
在《論語》里面還有個說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薄白允 贝砣说囊环N自覺、一種自覺的要求?!墩撜Z》里面特別提出,就是你看好的好人好事,要跟他學,可是見到不賢的人,同時也要反省自己。
在《荀子》里面,荀子說:“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薄靶奕弧笔菐в姓D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見到善的東西、好的東西,一定要把這個善修養(yǎng)到你的心里面。見到不善的時候,有愀然這樣一種憂慮的心來反省自己。
荀子又說:“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如果你自己身上有好的地方,要堅定地發(fā)揚下去;“不善在身,災然必以自惡也”,如果你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地方,如同身上受了什么災禍一樣,要趕快摒棄掉。
以上是儒家學說里提到的關于反省的一些話。還有一些話,雖然沒用到“反省”這個詞,但是它的意思是一樣的。比如,《周易》中的《蹇》卦說,“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王陽明也講省察克制。到明代以后,儒家主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個是存養(yǎng),一個是省察?!吧鳘殹本蛯儆凇笆〔臁?,即觀察。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王陽明說:“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治”是治理,“間”是間斷,就是說沒有什么時候是可以間斷的,就好像要去掉盜賊,一定要把它清除。他提出一個辦法,說“常如貓之捕鼠”,就好比貓看見老鼠以后,立刻就撲過去了,把它抓住,“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梁啟超《德育鑒》第五項講省察克制:“隨時省察,每一動念,每一用事,皆必以良知以自鏡之?!本褪钦f你每一動念,每一發(fā)言,都要用良知這面鏡子照一下?!捌錇榱贾辉S者”良知認為這是不對的,“即力予消除”。其中以省察及動念為最真,特別是意念發(fā)動的時候,這個時候最重要,“是曰:隨時省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