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是指肺葉萎弱
不用,
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屬肺臟慢性
虛損性疾患,多見于現(xiàn)代
醫(yī)學的間質(zhì)性
肺病。臨床治療尚缺乏有效
方法,目前的
腎上腺糖皮質(zhì)激素及
免疫抑
制劑由于療效有限且存在較多的
不良反應而影響其在臨床上的應用。本病
病因主要為肺燥津傷或
肺氣虛冷,
氣不化津,其
病機為
肺虛津氣虧虛,失于濡養(yǎng),肺葉日漸枯萎而成。
脾為后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主宰水谷
精微的運化和統(tǒng)血。
脾虛氣弱或
胃陰耗傷,導致
津液不能上輸養(yǎng)肺,均可致肺葉萎弱不用,發(fā)為肺痿。脾肺在
五行中屬母子關(guān)系,肺病多痰,脾又為生痰之源,故治肺的同時當治脾。本文從痰熱型肺痿的病機出發(fā),以經(jīng)典
方劑為例,深入探討理脾之法在痰熱型肺痿證治中的運用。
1 痰熱型肺痿病機特點
痰熱蘊肺證多因過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
傷中,脾運失健,水谷不歸
正化,反而聚濕生痰,壅阻
肺氣,升降不利,發(fā)為
咳喘。若
痰濕久郁
化熱,或胃陰耗傷,
陰虛內(nèi)熱,痰受熱蒸,則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氣不降,上逆而咳(喘)。痰為該證的主要致病因素,《
雜病源流犀燭·
痰飲源流》說:“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
涌泉,隨氣升降,周身
內(nèi)外皆到,
五臟六腑俱有?!碧档男纬桑酁?a title='醫(yī)學百科:外感' rel='summary'>外感
六淫,或
七情內(nèi)傷,或
飲食不節(jié)等,導致
臟腑機能失調(diào),
氣化不利,水液
代謝障礙,水液停聚而成。加之脾虛氣弱,無以
生化、布散津液,或胃陰耗傷,
胃津不能上輸養(yǎng)肺,土不
生津,均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養(yǎng),發(fā)為肺痿。故痰熱蘊肺證的病機主要在于痰熱和脾虛,其
熱證以
虛熱為主,即痰飲、虛熱與脾虛。
2肺痿從脾論治的理論依據(jù)
2.1脾肺屬母子關(guān)系
脾為肺之母。
肺司呼吸而攝納
清氣,
脾主運化而化生
谷氣,清氣與谷氣在肺中匯為
宗氣。宗氣走
息道以行呼吸,故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
盛衰有關(guān),此外,還貫心脈以
行氣血,故肺的
呼吸功能與脾胃的運化
功能正常與否有直接關(guān)系,脾胃健,宗氣足,
人體才能進行正常的呼吸
活動。在病理上,肺氣虛累及脾(
子病犯母),
脾氣虛影響肺(
母病及子),終致
肺脾兩虛之候。
2.2
脾為生痰之源 肺主行水,脾主運化水液?!?a title='醫(yī)學百科:素問' rel='summary'>素問·
經(jīng)脈別論篇》日:“飲入于胃,游溢
精氣,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狈纹?a title='醫(yī)學百科:協(xié)調(diào)' rel='summary'>協(xié)調(diào),相互為用,津液輸布
排泄正常。若
脾失健運,水液不化,聚濕生痰,為飲為腫,影響及肺,宣降失常,則發(fā)
痰嗽喘咳。是病其標在肺,而其本在脾,即所謂“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2.3脾為后天之本
脾主運化,運者運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脾氣不但將飲食物化為水谷精微,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將水谷精微
吸收并轉(zhuǎn)輸至全身,以
營養(yǎng)五臟六腑、
四肢百骸,使其發(fā)揮正常功能,并能充養(yǎng)
先天之精,促進人體
生長發(fā)育,是維持人體
生命活動的
根本,故稱為“
后天之本”?!?a title='醫(yī)學百科:金匱要略' rel='summary'>金匱要略·臟腑
經(jīng)絡先
后病脈證》云:“四季脾旺不受邪?!狈粗獠唤?,氣血虧虛,則生百病,此即《
脾胃論·脾胃盛衰論》“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肺痿為肺葉萎弱不用,遷延日久所致,其起因也當為脾胃衰。
3理脾之法
綜上所述,肺痿雖為肺葉萎弱不用,但究其原因,根于脾虛。
脾土位于
中焦,喜燥惡濕。
濕邪是導致脾運失健的主要原因,
黃元御《
四圣心源》云:“痰飲者,肺腎之病也,而根源于土濕?!敝螡窦礊橹纹ⅲ曰謴?a title='醫(yī)學百科:脾主升清' rel='summary'>脾主升清之能。理脾之法不外乎
運脾、
健脾、
醒脾、
補脾,就肺痿而言,補脾尤為重要。
3.1運脾
運脾是指用健脾的
藥物治療脾虛失運、濕邪困脾之證。脾運條達,脾得以生化、布散津液,則痰飲無處可生,肺痿之病可治。臨床多用
蒼術(shù)、
厚樸、
陳皮、
藿香、
佩蘭、
豆蔻、
茯苓、
澤瀉等芳香
祛濕以運脾。
3.2健脾
健脾者,健運脾氣。脾主健運,必須
氣機條暢。若因受寒凝滯,或
食積中阻,
氣道壅塞,運行不利則脾氣郁遏,
氣滯不行則水谷不運,
清濁不行,
痰濁內(nèi)生,津液無以上輸養(yǎng)肺則致肺葉枯萎。方以
二陳湯為代表。然
理氣之藥不宜
過用,辛香耗散,有
傷氣之虞。尤其對于肺痿,若有
咽干唇燥、
舌紅少津、
舌苔光剝者,系脾胃陰虧,不宜再用香燥耗竭其津;若確屬證情
需要,可予
香櫞、
佛手、
豆蔻殼、
砂仁殼等不甚
溫燥的
理氣藥物。
3.3醒脾
醒脾的機制和用藥與運脾
相似。脾為濕困,運用
芳香化濕藥除濕醒脾,使脾氣健運,則滓液輸布正常,肺葉得養(yǎng)。
3.4補脾
補脾主要在于補脾氣、補脾陽。脾為
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脾胃受納、腐熟、轉(zhuǎn)輸?shù)裙δ芙砸?a title='醫(yī)學百科:陽氣' rel='summary'>陽氣為本。溫中之法即為
脾臟虛冷而設,病因每為腹部
中寒,或貪飲生冷,或因
久瀉、久病傷及
脾陽。
陽虛陰寒凝聚傷及脾氣脾陽,則氣血津液、水谷精微無以上輸養(yǎng)肺,肺葉枯萎。治療當釜底加薪,暖脾溫臟,振奮
中陽,驅(qū)除陰霾。常用藥物如
干姜、
肉豆蔻、·
砂仁、
吳茱萸、
益智仁、
附子等。溫暖脾陽以
理中湯為代表方。
以上四法并非簡單的并列關(guān)系,一法喻他法,法中有法。肺痿的治療應重視調(diào)補脾胃。補脾緣為脾虛而設,脾虛則運化升清不利,水濕內(nèi)生困脾,補脾重在補脾陽脾氣,補脾過程中蘊含運脾、健脾、醒脾,運脾重在恢復脾運化功能,醒脾是因水濕困脾,需要補脾、健脾、運脾,脾陽一足,水濕
白化。
4理脾在痰熱型肺痿中的經(jīng)典方劑
4.1
清金化痰湯 該方出自《
醫(yī)學統(tǒng)旨》,是清肺兼健脾
化痰的經(jīng)典方,集健脾、運脾、清肺于一身。方中
橘紅理氣化痰,
使氣順則痰降;茯苓健脾
利濕,濕去則痰自消;更以瓜萎仁、
浙貝母、
桔梗清熱
滌痰、
寬胸開結(jié):
麥冬、
知母養(yǎng)陰清熱、
潤肺止咳;
黃芩、
梔子、
桑白皮清
瀉肺火;
甘草補土而和中。全方共奏化痰
止咳、清熱潤肺之功,適用于痰濁不化、蘊而化熱之證。
4.2
麥門冬湯 該方出自《金匱要略》,是健脾、補脾兼養(yǎng)肺、清肺的代表方。方中重用麥冬滋養(yǎng)肺胃、清降
虛火為君,
人參益氣生津為臣,
半夏降逆化痰為佐,甘草、
大棗、
粳米益胃氣、生津液為使。諸藥合用,使胃土右轉(zhuǎn),肺氣得降,肺
胃氣陰得復,則虛火平,
逆氣降,痰涎清,
咽喉利,咳喘
自愈。適用于虛熱肺痿之證。
4.3
清燥救肺湯 該方出自《
醫(yī)門法律》,是潤肺兼補脾的代表方。方
中人參、甘草、麥冬是《金匱要略》麥門冬湯中的
主藥,功能生津潤肺、補
益脾胃(
培土生金),主治津液虧損、肺虛而燥的虛熱肺痿。再加
芝麻滋補潤燥,
阿膠補肺
養(yǎng)陰,
苦杏仁宣肺化痰,
桑葉、
枇杷葉肅肺
降氣、清
宣肺絡,
石膏直瀉肺火。全方共奏滋補潤燥、清熱
祛痰之功,適用于肺燥津傷,
邪熱犯肺之證。
5小結(jié)
痰熱型肺痿的病因重在痰熱與脾虛,熱證以虛熱為主,其治療在清肺化痰的同時,尤當
注意調(diào)理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
肺金之母,
培土有助于生金。
陰虛者宜補肺津以潤燥,使胃津能上輸以養(yǎng)肺;
氣虛者宜補脾氣以
溫養(yǎng)肺體,使脾能轉(zhuǎn)輸津液以上承。另外,腎為氣之根,司攝納,在治療中重視補腎可以助肺納氣。總之,從整體出發(fā),
辨證論治,才是
中醫(yī)治病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