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源于唐代,興于五代,盛于兩宋!早在唐代民間就誕生了“曲子詞”,據(jù)傳李白是曾創(chuàng)作過一些小令。劉禹錫、白居易等等詩人也曾坐《憶江南》等小令。而真正開始大量寫詞的文人是唐末詩人溫庭筠!
溫庭筠是花間派的鼻祖,也是當時作詞最多,對后世長短句的發(fā)展影響極大的詞人之一。他的詞風格秾麗綿密,多以景寓情,表現(xiàn)閨閣婦怨、愛情相思,極盡纏綿之意!
且欣賞溫庭筠的幾首相思小令: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 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 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
這首《菩薩蠻》通篇只寫一件事:梳妝。以極其綺麗雍容的語言極盡梳妝之形態(tài)。畫眉、抹腮、梳洗、照鏡、弄妝……起床梳妝時的嬌慵姿態(tài),以及妝成后的觸景沉思情態(tài),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美麗、華貴、嬌柔、雍容……一切美的姿態(tài)都在字里行間隱隱露出。
一首詞只為表現(xiàn)梳妝婦女之美么?當然不是,這首詞中沒有一字涉及相思之語,但又處處都是相思之語:小山重疊之蹙眉、畫眉之慵懶、梳洗之遲、對鏡之相映、金鷓鴣之雙雙。
處處無相思而處處皆相思,相思盡在一景一物之間,見此景此物,則觸動相思之意!短短一首小令,極盡婦人梳妝之姿態(tài),寫盡了纏綿悱惻的濃濃相思!
更漏子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菩薩蠻》所寫的相思隱晦曲折,而這首《更漏子》所寫的相思則纏綿悠長。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秋思本是看不見、摸不著、藏于人心的情愫,但卻能被燭光“照”出,可見畫堂冷清寂靜,女子形只影單,以景照情,情景如一,絕妙!而后的“夜長衾枕寒”更進一步將孤身無眠的苦悶表現(xiàn)出來!
下闋則寫畫堂之外,梧桐雨難解離情之苦,離情婦任雨滴到天明,一夜無眠聽雨,秋思難以休止,愈加襯托出相思的連綿無盡!情景跌宕直白之中兼且含蓄內(nèi)斂,意韻不絕、回味悠長。
這首《更漏子》的手法被后世許多此人借鑒甚至直接化用其詞句。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便化用“梧桐樹,三更雨”;蔣捷的“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也是化用后面“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一句。
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至于這首《望江南》想必大家很熟悉,中學都曾學習過,全詞通過女子望江盼夫的情景表達相思腸斷之情意,這里就不過多解釋了。
不過有趣的是,這首詞仿佛就像是第一首《菩薩蠻》的續(xù)篇。《菩薩蠻》全篇通過梳妝表現(xiàn)相思,而《望江南》則寫“梳洗罷”后倚樓望江盼望夫君歸來之事。連讀兩詞,頗有些意味深長。
作為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溫庭筠的詞乍讀似乎晦澀,仔細玩味才覺情摯韻遠,余味悠長。而詞這種文學形式,從溫庭筠開始才真正被文人墨客所重視,方有后來五代兩宋之興盛。
每天詩文獵奇,關(guān)注讀書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