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優(yōu)游自得的哲理
《外篇·卷五中·第十四·天運·二》
引言:這是《莊子·天運》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說,孔子西游于周,問道老子。孔子的疑惑是,“仁義”這一套,到底有沒有用處?老子的解釋:“仁義”這一套沒有什么用處。“仁義”這東西猶如“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怎么講?“仁義”就像揚起的米糠塵土一樣,會迷住人的眼睛,使你分不清東西南北,找不到方向?!叭柿x,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仁義,就像是住招待所,住一晚、兩晚,可以,住久了,就不行了。一個人被人稱贊為仁義,很榮光,很愜意,很受用,但總是先人后己,大多數(shù)人做不到!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毫無例外的實施“仁義”,大多數(shù)人做不到。所以人不要矯情,不要偽飾,不要裝樣子,要放下那些名譽,放下那些頭銜,放下那些包袱,真真實實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人,不欺,不妄,不虛,不浮,不做作,不巧飾,不作假,做一個真實的人,做一個普通人。你沒有必要標榜自己是“仁義”的,自自然然的活著就行了,活的光明磊落就行了,活的不違反天理,不傷害人倫,就行了,獲得正心誠意就行了。因此你沒有必要聲稱,也不要追求,自己是仁義的,是有道德的,是高尚的,那樣,你的人生之路是走不遠的。
“仁義”真的毫無價值嗎?不是這樣。古人走古人的路,提出自己的主張;今人走今人的路,有適合今天潮流的主張。生搬硬套,不看情況,不識形勢,不辨時機,不看潮流,不懂大勢,東施效顰,徒勞無功,白費力氣,必將四處碰壁,身遭危殆。
如今孔子的學問又大行其道??鬃訜?,熱到國外,熱到地球的各個角落去了。如此,只是在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國的價值觀念,并不是要把現(xiàn)代人拉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去,并不是要人們效法孔子,以仁義禮智信的觀念來治國。堯禪讓與舜,精神是好的,選賢任能,是好的,能者上,不能者下,是好的。舜以孝治天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可貴的,講人道,講和諧,講禮讓,都是可取的。儒家宣揚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的觀念是正確的,一萬年之后,還是正確的。民族平等,和諧相處,講禮貌,守信義,有道德的理念都是對的,一萬年之后還是對的。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會于時代洪流之中,揚棄之,熔鑄之,充實之,升華之,創(chuàng)新之。文化才能源遠流長,不會枯竭,不會中斷。這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有將來的民族。
孔子西游于衛(wèi),顏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師金,魯太師,名金也?!?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孔子到衛(wèi)國游歷??鬃拥茏宇伝貑枎熃穑豪戏蜃舆@一次去衛(wèi)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可惜呀!夫子“守先王之圣跡,執(zhí)堯舜之古道,”[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恐怕不會有好結果,他是沒有出路的。)顏淵曰:“何也?”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芻狗,出自《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敖Y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清·魏源《老子本義》]古代祭祀,普通人家用狗,不用豬、牛、羊等大牲畜,祭祀時用草繩把狗捆扎起來,祭祀結束,便丟棄不用了。師金說:用草扎成的狗,還沒有用于祭祀,一定會用竹箱裝著,用繡有圖紋的飾物裝飾,表示干凈,整潔,誠心誠意。言外之意是說孔子,現(xiàn)在很體面,很好看,其實就是一只等待祭祀的“芻狗”,祭祀結束就沒有用處了。)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祭祀完了,芻狗也就沒有用了。行路人踩踏它的頭顱,踐踏它的脊梁,拾草的人撿回去,當柴火,燒火煮飯?!把云c狗未陳,致斯肅敬。既祭之后,棄之路中,故行人履踐其頭脊,蘇者取供其炊爨?!?/span>[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將復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繡,游居寢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shù)瞇焉。(然后會用好看的布,把它包得好好的,丟到床底下。如果不做惡夢,也必然遭到夢魘。)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聚弟子游居寢臥其下。(孔夫子到衛(wèi)國去,就像那只即將用于祭祀的芻狗,誠心誠意地去了,然后就是被丟在床底下,沒人搭理了。)故伐樹于宋,(“伐樹于宋”孔子周游列國到達宋國,與門下弟子在大樹下講述儒家的道義。此時桓魋任宋國司馬,怕孔子及其門人來搶他的飯碗,想殺掉孔子。孔子及其門人連忙逃走了,桓魋氣急敗壞,把孔子講課時庇蔭的那棵大樹伐倒了。)削跡于衛(wèi),(削,鏟削。孔子到衛(wèi)國,衛(wèi)人不喜歡他,把孔子待過的痕跡鏟除掉。)窮于商周,(“商是殷地,周是東周,孔子歷聘,曾困于此。”[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是非其夢邪?(孔子出游,宣揚儒家憲章文武,祖述堯舜那一套,很不受歡迎,到處碰壁,狼狽不堪,豈不是像做噩夢一樣。)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瞇邪?(孔子在陳蔡的遭遇,見于《論語 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魅账煨小!笨鬃右恍惺且匠ィ俺淹跗阜蜃?,夫子領徒宿于陳蔡之地。蔡人見徒眾極多,謂之為賊,故興兵圍繞,經乎七日,糧食罄盡,無復炊爨,從者餓病,莫之能興,憂悲困苦,鄰乎死地,豈非遭于已陳芻狗而魘耶!”[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孔子那一套不合時宜,猶如路上行舟,水上走車。春秋末期,奴隸社會已經走到頭了,東周政權幾乎崩潰,君主的權利已經喪失,各諸侯國,自謀圖強,妄圖稱霸天下。這時候,孔子大談什么,堯禪讓與舜,舜以孝治天下,靠仁義治國,那一套,誰能聽的進?。?/span>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蘄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時變事變,天變人變。今天與古代,不只是水上與陸地那樣的天差地別。周國與魯國的差異,也不是舟、車交通工具那么簡單。把魯國的那一套搬到周國去不行,把周國的那一套搬到魯國去也不行。生搬硬套,不看情況,不識形勢,不辨時機,不看潮流,不懂大勢,徒勞無功,白費力氣,必將四處碰壁,身遭危殆。)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社會不斷地向前進,時代大不一樣了,萬物之情,人倫之傳,應當接濟無方,千轉萬變,隨機應物,跟著時代前進。你還抱著老一套不放,還堯舜禹湯文物成康,能行嗎?“時移世異,禮亦宜變,故因物而無所系焉,斯不勞而有功也?!?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桔槔,挈水木也?!笔抢酶軛U原理提水的裝置。利用桔槔提水的時候,人有俯,有仰,一附一仰,隨機變化,水就提上來了。一切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是“引捨以人,委順無心,”順著來,所以,就能把水提上來。既不會傷著人,也不會勞而無功。)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任何朝代,制定禮儀法度,都是為了治理國家,因此各個朝代不同,利益法度也不同;時代不同,禮儀法度有別。漢代的法律不完全適用于唐代,唐代的法律也不完全適用于宋代。昨天看是對的,今天還能適應,后天就有些不適應了,再過三、五日,就覺得過時了,就必須改了。“夫三皇五帝,步驟殊時,禮樂威儀,不相沿襲,美在逗機,不治以定,不貴率今以同古?!?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治國,期于合時宜,而不是一切照舊,一切不變。)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三皇五帝的法律,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各有各的缺點,各有各的不足。酸甜苦辣咸,口味不同,輕重不同,都是當時所適宜的,所以利益法度是隨時代變化的。)今取蝯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后慊。(如果你抓一只猴子來,給它穿上人的衣服,他利馬就給你撕碎了,逃跑了。)觀古今之異,猶蝯狙之異乎周公也。(時代前進了,你還宣揚堯禪讓于舜,舜以孝治天下那一套,與給猴子穿上人衣服,有什么兩樣!)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西施之美,是真實的美;東施效顰,則是裝出來的,是跟人學樣,所以不但不美,反而為丑。中國的文化,造就了中國人,造就了中國的人格精神,思維方式,意識形態(tài),審美觀念,風俗崇尚。西方那一套再好,那是人家的東西,拿到中國來,吃了不消化,看了有反應,聽了不知所以然。猶如東施效顰,讓人捧腹,還是小事,鬧起病來,則是要危及生命的。)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見到東施效顰,人家可以不看,不出門。如果吃了不能消化的東西,看了叫人惡心的東西,聽見讓人反感的事情,你沒處躲,沒處藏,那就太讓人煩心了。)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東施知道皺起眉頭來很好看,不知道為什么要皺眉頭,生搬硬套,實在可惜??上а?,夫子就是這樣啊??鬃右簧鸀槭裁丛谡紊弦皇聼o成,就是因為他,東施效顰,不識時務,不看潮流,不懂時局,不知前進??偙е拔奈锍煽怠辈环?,不管對誰都是仁義禮智信過時的老一套。)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五十歲還沒有得道。大多數(shù)人一輩子都不能得道,到死都想不明白的人,多了去了。孔子入周,向老子請教。與得不得道,沒有關系,孔子要克己復禮,不能不去周——天子之都去看一看,因為他畢生的志向就是恢復周代的禮儀制度。)孔子曰:“未得也?!崩献釉唬骸白訍汉跚笾??”(孔子好學,喜歡“每事問”,不懂就問,什么都問。天下沒有人,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高人一等,先知先覺。因此什么都可以求,什么都可以問。)曰:“吾求之于度數(shù),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我從規(guī)矩、法度方面去尋求大道,求了五年,沒有得到。老子問:那么你從哪里求呢?研究社會,不能僅研究典章制度,要研究社會,研究人,研究時代。)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span>(我求之于陰陽,十二年沒有得到。)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道”不是個東西,不是個禮物。你沒有得“道”是對的?!暗馈辈豢梢阅脕慝I君王,也不能拿來送朋友。)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如果“道”,是可以進獻的東西,那么,首先會進獻給親人。如果“道”,是可以講述的,那么會首先告訴兄弟。如果“道”,可以當遺產,那么首先會遺留給子孫?!胺蛑恋郎钚罱^言象,非無非有,不自不佗。是以不進獻于君親,豈得告于子弟!所以然者,無佗由也?!?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然而不可者,無它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之所以“道”不能送人,不能告人,不能傳人,那是因為,你沒有接收、領悟“道”的特質,沒有那個愿望,沒有那個品德。有的人從心底里就排斥“道”,他怎么能成為“道”的接受者呢!)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于中,圣人不隱。(衷心的愛戴“道”,接受“道”,理解“道”,追求“道”,不管外人說什么,你都不會動搖,不會猶豫,不會彷徨。從內心里悟得的“道”會融化到你的血液里,深入你的靈魂里。從外面進入得“道”,從老師那里學來的“道”,老師給你灌輸?shù)摹暗馈?,是游離于靈魂之外的東西,是似是而非的東西,是裝樣子的東西。你根本不接受“道”,它是進不了你的靈魂深處的。)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名”指名字,也指名聲,毀譽。名字是拿來用的,就像一件東西一樣。名字副實就行了,這個榮譽,那個頭銜,名片上印了一大串,總經理,董事長,又是主任,又是廠長,常務理事,名譽顧問,裝樣子,欺騙人,矯飾過實,目的在于多取,多獲利。)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而多責。(“仁義”這東西,就像是個招待所,住一宿也就夠了,不能長久地住下去。)古之至人,假道于仁,託宿于義,以游逍遙之墟,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古代的人,治理國家,是借道于仁,暫時宿于義,目的在于逍遙之游,過著簡樸的日子,隨時而變,了無常跡,知足常樂。“古之真人,和光降跡,逗機而行博愛,應物而用人群,何異乎假借涂路,寄託宿止,暫時游寓,蓋非真實。而動不傷寂,應不離真,故恒逍遙乎自得之場,彷徨乎無為之境?!保?/span>逍遙,無為也;茍簡,易養(yǎng)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逍遙是因為“無為”,“茍簡”容易養(yǎng)生,“不貸”是不損傷自己,總之是因為要保持元氣。這就是古代人所說的“采真”之活動,游而任之,逍遙任適,隨化遨游。)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貪圖財賄的人,不會讓人利祿;把地位顯赫當作追求目標的人,不會讓名;把權力看得很重的人,不會授人權柄。操弄權利,不能不戰(zhàn)栗觳觫;舍棄權利,必然悲戚。被名譽地位利祿成敗所牽扯,一點鑒識也沒有。“豈能窺見玄理而休心息智者乎!如是之人,雖復楚戮未加,而情性以困,故是自然刑戮之民。”[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演者為能用之。(怨恨、恩惠、獲取、施與、諫諍、教化、生存、殺戮,這八種作為,全是用來端正世風的工具,只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遵循天道變化,而無所阻塞滯留的人才能運用。)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span>(所以說,所謂正,就是使人端正。內心認為不是這樣,那么心靈之門,就沒有打開。)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什么叫仁義?老子說:仁義就是播揚米被糠塵瞇了眼睛,把天看成地,把地看成天了。比喻“外物加之雖小,而傷性已大也。”[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也就是說仁義,雖小,但是對人性的傷害非常之大。)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好比你被蚊子叮了一小口,卻一個晚上疼痛難忍?!笆且酝馕镫m微,為害必巨。況夫仁非天理,義不率性,捨己效佗,喪其本性,其為害也,豈瞇目噆膚而已哉!”[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說“仁”小,因為“仁”不是天理,故小;說“義”小,因為“義”不是人之率性,故小。)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憯”做鋒利講。“仁義憯然”,但是“仁義”又是非常鋒利的。“仁義”一旦走入人的心里,就會生出許多煩亂來。“仁義憯毒,甚于蚊虻,憤憒吾心,令人煩悶,擾亂物性,莫大于此?!?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如果您不想失掉質樸的本性,就要像風一樣的放任自己,秉德自立,絕仁棄義,無為之風教,隨機應物,以虛妄為至德,立不測之神功。)又奚杰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因此你沒有必要標榜自己是“仁義”之徒。如果標榜自己的“仁義”就像擊著大鼓逃亡一樣,那是不可能的?!肮穆暣蠖鲎舆h,仁義彰而道德廢也?!?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你自自然然的活著就行了,活的率性就行了,活的自我就行了,沒有必要聲稱自己是仁義的,是有道德的,是高尚的。那樣你的人生之路是走不遠的。)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白天鵝,不是太陽曬白的;黑烏鴉不是染黑的。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皆是自然形成的,既不是因為喜歡,也不是因為偏愛,更不辯勝負。)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忘掉黑白,忘掉勝負,忘掉名譽,忘掉地位,忘掉權勢。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廣大的,都是暫時的,短暫的。)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句以濕,相儒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span>(泉水干涸了,兩條快死的魚,沒有忘記仁義,相互吐氣,相互用口水弄濕對方,如此又能怎樣呢?不如忘記江湖,順應形勢,隨遇而安。)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得將何規(guī)哉?”(孔子見到老子,三天沒有說話?!耙?guī)”是規(guī)誨之意。弟子問他為什么?老子的話,引起了孔子思想上的震動,他在思考,有所規(guī)悔,故而不言。)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孔子說我見到龍了。孔子是說老子所說得“道”,變化無常,乘云氣,合陰陽,妙體窈冥,跡散而起,煥爛多姿,乘云氣而無心,順陰陽而養(yǎng)物,就好像龍??鬃幼约骸靶膽植欢?,口開不合,復何容暇聞規(guī)訓之言乎!”[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孔子無話可說。)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發(fā)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子貢有些懷疑,真的有人能安安靜靜的坐在那里,又生龍活虎神氣十足,還能發(fā)出雷霆般的巨響,就像掌握著天地陰陽一樣。我要去看看。)遂以孔子聲見老聃。(子貢以孔子徒弟的名義,去見老子。)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老子正伸腿坐在堂上,輕聲地對子貢說:我老了,你有什么可以告戒我的呢?)子貢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圣人,如何哉?”(子貢問道:人家都說三皇五帝都是圣人,名傳天下,他們的治國方法各有區(qū)別,您怎么說他們不是圣人呢?)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老子說:小子,你稍稍靠近一點,我告訴你,他們?yōu)槭裁从兴煌?。?/span>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span>(子貢說: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禹用力治水,而商湯專注征伐,文王順從商紂,不敢有所背逆,武王討伐不肯順服的商紂,所以說他們各不相同。)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女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小子你靠近一點,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是怎樣治理天下的。)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黃帝治理天下“人心淳一,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親死不哭而世俗不非。必也非之,則強哭者眾?!?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黃帝治天下,使人具有博大的仁愛,愛所有的人,親所有的人,而不是眼里只有一家一戶,不是只有個人的私情。)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服而民不非也。(堯帝治理天下,使父子相親,兄弟相愛?!皻ⅰ笔墙?,就是彼此之間要講究等級差別,要講究定省之儀,拜跪之節(jié)。“為降殺之服以別親疏,既順人心,亦不非毀?!?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換句話說,堯的時代,就是講究等級,講究貴賤的階級社會。)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當舜帝治理天下的時候,人們競爭之心就產生了,私有制就產生了?!捌渌诐u澆,樸散淳離,民心浮競?!?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生一個孩子,本來是一二年后開始說話,現(xiàn)在卻有人家孩子,生下來五個月就能說話。生下來五個月的孩子能說話,很少見,也許是一個比喻。孩子還沒到上小學的年齡呢,一個一個的預習班就開始了,學鋼琴,學繪畫,學英語,學奧數(shù),一個接一個地讀,弄得孩子上氣不接下氣,趕場子一樣的趕預習班、興趣班、特長班。這不是競爭之心作怪是什么!這樣折騰,不把孩子折騰出毛病來,決不罷休。)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到大禹治理天下的時候,民心更不淳樸了。順從的軍隊有了,征討不順的軍隊的戰(zhàn)爭也有了;強盜有了,捉拿強盜的也有了?!叭サ兰冗h,澆偽日興,遂使蠢爾之民,好為禍變。廢無為之跡,興有為之心,賞善罰惡,以此為化。而禹懷慈愛,猶解泣辜,兵刃所加,必順天道也?!?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不一般,很了不起,誰也不聽誰的,誰也不服誰?!胺驖怖思扰d,分別日甚,人人自為種見,不能大齊萬物。此則解人有心也。圣智之跡,使其如是,非禹之過也,故曰天下耳矣?!?span lang="EN-US">[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所以才有了儒家、墨家,各種各樣的流派,各種各樣的主張。)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各個派別,各個流派,都有自己的主張,都說自己的主張最好,最漂亮,最好看,爭先恐后地取悅于人。面對這樣的局面,你還能說什么呢?。?/span>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因此說,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義上是治理,實際上是亂天下。)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三皇的智慧,就是上悖謬日月之光明,下違背山川自然之精神,中間違反了四時變化之規(guī)律。)其知憯于蠣蠆之尾,鮮規(guī)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他們的心智比蛇蝎還慘毒,即便是小小的野獸,也“能遭擾動,況乎黔首,如何得安!以斯為圣,于理未可。毒害既多,深可羞鬼也?!?/span>[清·郭慶藩:《莊子集釋》]還妄稱什么圣人,這不是無恥嗎!)子貢蹴蹴然立不安。(這番話,當然不是老子說的,是不是莊子說的,也要打上一個大問號。但是社會前進的軌跡,他似乎摸到了。從大禹的時代起,夏代就開始了,中國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在這之前,從三皇時期,到舜帝時期,為原始氏族社會。如果說氏族社會,生產力低下,要想生存,就必須以血緣為紐帶,保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家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還可以大談仁愛,但是,到了奴隸社會,則大不相同了,奴隸主占有奴隸,以及一切生產資料,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大多數(shù)人,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此時還談什么仁愛!還有仁愛,可以談嗎?。?span lang="EN-US">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孔子感嘆,自己熟悉周代的各種典章制度;還能用七十二個國君違反先王之制為例,說明典章制度為什么要這樣制定。也能論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彰明周公、召公治理天下的政績,可是沒有一個國家的君主,接受我的主張。)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老子說:沒有人信你那一套,實在是萬幸。)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四書五經都是歷史了,都是過去的事情了,都是歷史遺跡。)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前人的足跡,是前人踩出來的。足跡就是個印記,足跡必定不是腳。)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鶂”鳥名,或作鹢。似鸕鶿。鸕鶿看鸕鶿,蟲子找蟲子。一上一下,一陰一陽,雌雄相合,這就叫做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于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span>(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天命也是不變的,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到哪里,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到哪里,都是走不通的。)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崩献釉唬骸翱桑鸬弥?!”(孔子三月閉門不出,再次見到老子,他說:我終于得道了。我理解為什么,烏鴉與烏鴉交配,生蛋孵化小烏鴉;魚和魚交尾,甩子,生小魚;細腰的蜜蜂能從蛹里孵化出來。有了弟弟哥哥就會哭,怕失去寵愛,這些道理。這就是自然,這就是順應,這就是隨萬物而化,這就是順應天理。不認識自然變化,怎么能夠知道教化他人呢!)(峻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