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爾蜚聲文壇之后,于一九二六年移居莫斯科,也開始享受蘇聯(lián)知名作家的待遇,相關(guān)機構(gòu)在市中心分給他一套很漂亮的住房,供他和他的妻子格隆范居住。那段時間,格隆范沉迷于美術(shù)創(chuàng)作,巴別爾卻有了婚外情,他迷上了年輕貌美的舞蹈演員卡什林娜(ТамараКаширина),甚至搬去與她同居。格隆范怒火中燒,后來巴別爾向她賠禮道歉,想言歸于好,格隆范始終不原諒他,不僅如此,還離他而去,遠走巴黎。
巴別爾鬧婚變,心情郁悶,寫作成了他的宣泄的方式。那時,他寫了整整一個系列的短篇小說,巴別爾給它們起名叫《敖德薩的故事》(Одесскиерассказы)。著名蘇聯(lián)電影導演愛森斯坦(СергейЭйзенштейн)讀了其中一篇《本克里克的故事》,愛不釋手,想拍成電影,他叫巴別爾將其改編成電影劇本,就在劇本殺青之際,愛森斯坦的最著名的電影《戰(zhàn)艦波將金號》(Броненосец?Потёмкин“)奉命開拍,巴別爾電影導演易主,最后,這部影片,拍是拍出來了,可是卻遭到斯大林的紅人,時任蘇共烏克蘭第一書記的卡岡諾維奇(ЛазарКаганович)的低調(diào)處理,他理由是,故事的作者和影片的主人公均為猶太人,所以,大張旗鼓地宣傳和放映這部電影,會激化蘇聯(lián)反猶情緒漫延,引發(fā)社會動蕩。其實,卡岡諾維奇本人就是猶太人,那時由于斯大林給他撐腰,他有恃無恐,四處插手國家事務,蘇聯(lián)上上下下對他倒是真反感。巴別爾這部電影有個不詳?shù)慕Y(jié)局,即猶太主人公最終被契卡人員,即蘇俄秘密警察槍斃。這似乎也暗示了巴別爾的結(jié)局。詭異的是,1941年,巴別爾在莫斯科被秘密警察槍斃,這部電影,也隨即消失,再沒有上映過。
《騎兵軍》發(fā)表后翌年,即一九二七年,巴別爾接受契卡的任務,秘密前往歐洲與西方知識分子建立聯(lián)系。他對外宣稱是去歐洲探親訪友,因為那時他的前妻葉甫蓋尼婭住在巴黎,母親和姐姐住在比利時,所以沒有人懷疑他歐洲之行的目的。但是,巴別爾萬萬沒有料到,他這次歐洲之行,在柏林遇見了一位女人,而她竟然改變了巴別爾的命運。這位女人的名字叫葉甫蓋尼婭·格拉東(ЕвгенияГрадун),長得頗有姿色,善于交際,是蘇俄外貿(mào)官員的格拉東的太太。巴別爾被她吸引,與之并肩漫游柏林,兩人情投意合,沒幾天,葉甫蓋尼婭就在柏林的一家酒店委身于巴別爾。
葉甫蓋尼婭,出身于白俄羅斯戈梅爾地區(qū)的一個窮苦家庭,她家境窘迫,子女眾多,全家僅靠父親的一點手藝過活,日子過得可謂艱難困苦。葉甫蓋尼婭自幼崇尚奢華,愛慕虛榮,特別喜愛巴黎的名牌時裝。她一直幻想嫁個富翁,過窮奢極欲的生活,但第一個丈夫也僅僅是個鉗工,很多時候,根本無法滿足他她的奢求,導致她對婚姻不滿意,依舊招蜂惹蝶,身邊總有不少追求者。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爆發(fā),她與鉗工丈夫離異,嫁給了紅軍軍官格拉東(АлександрГрадун)。婚后,她隨丈夫進了首都莫斯科,住上了紅軍沒收的達官貴人的豪宅,穿起了法國進口的名牌時裝,還經(jīng)常出入蘇俄上層交際圈子,終日與名流為伍,宴會舞場,燈紅酒綠,這一切極大地滿足了她的虛榮心。她就是在那些場合,認識了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情人布里克等文化名人。
再說,巴別爾與葉甫蓋尼婭在柏林邂逅,纏綿數(shù)日,巴別爾公務在身,不敢久留,便匆匆前往巴黎。他在巴黎與前妻格隆范達成諒解,與她生活在一起,還將母親和姐姐,從比利時接到巴黎,大家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不久格隆范懷孕,一年后生下了女兒娜塔莎。巴別爾在法國一直住到一九二八年十月,有天他突然打點行裝,準備回莫斯科,原來,自從有了女兒,巴別爾家的開銷吃緊,盡管一些移民法國的蘇俄作家欣賞巴別爾的作品,將他譽為但巴別爾靠賣文在巴黎的收入?yún)s極其微薄。巴別爾覺得回國謀生是一條可靠的路。巴別爾回國之后,也覺得頻繁地奔波在莫斯科和巴黎之間,毫無意義,格隆范帶著娜塔莎住在巴黎不愿回國,巴別爾卻覺得自己長期生活在法國,名利皆無。最后,他選擇放棄家庭,一九二九年,他與格隆范辦理了離婚手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