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亭)
東坡公園西區(qū)中下部有一塊不大的水域,周圍湖石環(huán)繞,景色宜人(參見下圖,可點擊看大圖)。游覽圖沒有標識;問幾位晨練的朋友,均不知其稱謂?有的干脆回答:沒名。
-
轉(zhuǎn)到池側(cè),見一塊太湖石上鐫“喚魚”二字,從而推測就叫“喚魚池”。
因為想起一段典故:蘇東坡的老家眉山有一水潭,游魚聽掌聲而躍,負芨求學(xué)的蘇東坡為其命名“喚魚池”。蘇的老師王方的女兒王弗也是一位才女,竟同時也為水潭取同樣的名。
眾人驚嘆:“不謀而合,韻成雙璧?!敝螅醴秸埲俗雒?,將王弗許配蘇東坡,是時蘇19歲,王弗16歲。——這就是“喚魚聯(lián)姻”的千古佳話。
不論池里的游魚是否也能應(yīng)掌聲而躍,設(shè)計者已經(jīng)在池中塑了三條躍起的“魚”。水位太低,魚兒“躍”過了頭,被“固化”在石塊上。
-
龍亭。緊臨“喚魚池”的西北角而建,前面幾片多次出現(xiàn),其造型相當奇特。平面呈“L”形,既像亭子又像水榭,是亭榭結(jié)合的仿古建筑。
在思泉的記憶中,其他地方從未見過。
稱為“龍亭”,據(jù)說有兩個緣由,一是該亭頂上塑了兩條龍。但命名在前,塑龍在后,故對此說法存疑;
-
二是乾隆皇帝老兒曾在亭內(nèi)召試過地方文人。所謂“召試”,即當朝皇帝召喚有培養(yǎng)前途的文人面試,進而選拔官吏。與如今的“當面考察”差不多吧?——竊以為這一說法靠譜些。
-
龍亭的南北有抱柱聯(lián)。
北側(cè):“駐蹕題詩,仰慕遺風(fēng)揮御筆;憑欄吊古,追思逆旅動龍顏”;
-
南側(cè):“鑒史懷蘇,為君應(yīng)悟賢臣苦;吟詩求法,覓句方知雅韻難”。兩聯(lián)與《常州日報》上刊載的文字做過比對,報上有誤。
-
至于洗硯池,原位于蘇東坡先生的終老地內(nèi)。說是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到常州前移建于此。
-
清人曾對洗硯池作過這樣的描述,“系白石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溢之,容十五六石許,積水盛夏不敗”。
-
東坡洗硯池位于艤舟亭(參見《常州兩日(八,東坡公園:艤舟亭、竹亭和東坡古渡》)北,將兩者合在一起定為文保單位有道理,畢竟都與蘇東坡有關(guān)。“文?!奔墑e不高,可能是移建故。
這塊“文?!北氖鹈麨椤俺V菔腥嗣裎瘑T會”,甚感奇怪。解放初期有過這樣的稱呼,到了1964年已經(jīng)見不到了。常州的朋友能為思泉解惑否?
-
-
亭內(nèi)收藏有乾隆皇帝老兒六下江南、四次來常時所寫的六首詩的碑刻。隔著玻璃,只好斜拍。
-
這六塊御碑,刻工精湛,筆畫清晰,基本完好。不知是那一年代刻制的?該算是公園內(nèi)相當珍貴的文物。如果是清代的原物,“文保”的級別實在太低了。
-
其中橫向的三塊是懷念、歌頌蘇東坡的詩文。
“風(fēng)流蘇髯仙,遙年此系艇。遺跡至今傳,以人不以境……”;“千秋稱古跡,如是率堪。往來八州牧,留題成妙景?!⒊藙傊?,正合進善猛……”。乾隆寫到蘇東坡這位風(fēng)流人物在這里停過船、上過岸,贊美蘇留下的文采斐然的詩詞。
“坡留我則往,不系問云影”,東坡的船可留此處,而我不過是過往之人罷了——還蠻謙虛的。
-
“髯翁遷八州,浮蹤不系艇。其不遷者存,至今遺佳境。當年艤棹時,水流人自靜。倜儻緬高風(fēng),徘徊發(fā)清省。……”乾隆相當敬重蘇東坡的品格。
-
御碑亭上也有一副對聯(lián):“御筆親書,慕一代風(fēng)范;碑文永志,成千秋景觀”。
-
“喚魚池”的西側(cè)有當年乾隆駐蹕常州的行宮遺址。
-
(待續(xù)。文字部分參考了網(wǎng)絡(luò)上的有關(guān)文章和景點的介紹,特此說明,并感謝原作者?。?/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