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或者諸侯爭霸的時候都是在亂世或者在朝代末,在亂世和末代朝廷已經(jīng)非常腐敗了,而且朝廷對地方的威懾力也是大大削弱,沒有人聽朝廷的。
那時候農(nóng)民吃不飽穿不暖,打著建立新朝代的名聲就會有一大群人跟著造反。而諸侯打著匡扶皇室或者造福百姓的名義也可以號召人們造反。不過歷史上有一人是在盛世中造反的,安祿山。
當(dāng)時唐朝還處于鼎盛時期,而且安祿山造反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當(dāng)皇帝,安祿山他憑什么能這樣呢?他憑的是他的狡詐。
古代中原漢民族一直和北方游牧民族有矛盾,一直有戰(zhàn)事,所以歷代皇帝對守衛(wèi)邊疆的人都不是特別放心,經(jīng)常更換將領(lǐng)。但是唐玄宗卻沒有更換安祿山,這是為什么呢?這正是因為安祿山的狡詐,當(dāng)時安祿山所對付的契丹和奚族并不是特別厲害,很少來襲擊唐朝。
但他派士兵去殺契丹人和奚族人,讓他們痛恨大唐,讓他們派兵來攻打大唐,這樣安祿山就有用處了,守衛(wèi)邊疆,襲擊來犯之?dāng)?。唐玄宗也不敢換人,所以就給了安祿山擁兵自重的條件。
他故意讓大臣對他不滿,讓大臣在旁邊說他的壞話,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讓唐玄宗更加相信他。當(dāng)時朝廷上的人都紛紛向唐玄宗上書,說安祿山不是個忠臣,張九齡說安祿山面有逆相,王忠嗣說安祿山日后必反。
大臣說的都沒有證據(jù)來直接證明安祿山有悖逆之心,所以在唐玄宗看來這只是這些大臣的嫉妒之心而已。第二,正是因為大臣一直說安祿山的壞話,安祿山手下的將士才敢跟著安祿山造反。他手下的將士天天聽大臣說安祿山怎么樣怎么樣,以為安祿山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不得不反,是迫不得已,是起兵清君側(c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