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我就是要“不完美”的活著!
周小寬 
“累死了!我怎么才能不再那么追求完美?”“我到底怎么才能放松,對于一件事情小到細節(jié),大到結果,不再那么焦慮?”“我怎樣才能不在一段關系患得患失,一天到晚不再因為對方的蛛絲馬跡而陷入崩潰?”其實,大家所問的問題,有時候就是指向了一個問題——控制。我們控制住一件事情、一段關系、一個人,那么我們就可以活得安全感,不再焦慮。反之,我們害怕一點點失控的可能,面對可能的失控,我們覺得極度不安全,極度焦慮。控制,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代表了確定感 失控,就是對安全感的威脅,會帶來痛苦,以及抑郁。
當我們說到控制,不要第一時間覺得這是一個糟糕的詞匯。實際上,“一切盡在掌控”這樣一種感覺,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良好的感覺,畢竟不是多數人都可以參透人生的無常這個真諦。當我們是嬰孩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那種控制的感覺: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養(yǎng)育者,這樣我們才能安心睡眠、玩耍,而不會陷入“如果我餓了待會不會有人提供喂養(yǎng)”的巨大的失控般的恐懼。 如果我們總是幸運地被即時滿足,無論是喂養(yǎng)還是換尿布或者溫暖的撫觸,那么我們就覺得世界很美好并且在掌控之中,我們對于失去養(yǎng)育、失去鏈接的焦慮一旦出現就會得到安撫,這種體驗模式一旦建立,我們的潛意識中的安全感基石,就建立起來了。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在童年期都會或多或少體驗到一些創(chuàng)傷感,我們將它稱為“童年期的災難”。孩子可能會體驗到,我一段時間看不見我的養(yǎng)育者、我的呼叫無人回應、我害怕無人給予安撫、我摔倒沒人呵護。我有一段時間沒有被照料、被回應、被看見,于是引發(fā)我們體驗到一種失控的感受,這種感受非??膳拢瑫屛覀冇X得很不安全。 對不安全和失控這種體驗的糟糕記憶和畏懼,在潛意識里,一直停留,漸漸形成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我們發(fā)展出了應對這種恐懼的方法,以焦慮來應對失控,并且我們會很依賴某個人而希望獲得安全感,我們會采取很多措施去確保事情“盡在掌握”得到確定感才罷休——即控制。 
弗洛伊德第一個提出,我們在童年期所長久經歷的無助感和對他人的依賴感會對心理發(fā)展造成非常重大的影響,他認為焦慮的發(fā)展和童年期創(chuàng)傷、危險(失控)情境有關。他說,在這種情境中,一個孩子是被壓垮和淹沒的。這種被淹沒的體驗很可怕,但在當時一個孩子既無法表達,也難以去處理這樣的感受,所以它會長時間地停留在我們潛意識的深處。類似的情境只要一出現,這種“被壓垮和被淹沒”的感覺就會浮現。我們再也不想體驗這種可怕的感受,那感受猶如深淵會把我們吞沒,所以,我們不斷努力地行動以擺脫這種失控感可能襲來的威脅。 對于一個追求完美、特別焦慮、很喜歡控制、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她的一生可以這樣描繪:因為經歷了難以彌合的童年期災難,后期也沒有能很好地處理遺留在我們潛意識里的對于失控感的強烈恐懼,于是她的一生幾乎做的所有事情本質上看,都是在拼盡全力地避免再體驗到這樣的感受。是的,如果我們不能從那些創(chuàng)傷中覺察和成長,跨越創(chuàng)傷帶給我們的影響,轉化那些對失控的恐懼,那么我們的一生就會永不停歇地做一件事——控制。人生會變成這樣一個公式:童年創(chuàng)傷——不安全感——不斷去追求控制的焦慮的人生我真的不喜歡這樣的人生。即使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能控制潛意識那頭大象的騎象人,但是我仍然希望,我可以更接近我的潛意識世界,更接近我的那頭大象,我要弄清它在想什么,它想表達什么。我要和它對話,和它溝通,達成一致,制造和諧,然后我會告訴它,我們要去的目的地在哪。而這次,它會聽我的。 
如果不喜歡這樣的人生,如果想馴服那頭大象,我們就需要“帶覺察的思考”。帶覺察的思考,就是我們要學習在做一件事情時的當下,或者做完之后,回頭審視,我在干什么?我為什么要這樣干?就是,學會質疑自己,學會問為什么。問為什么,遠比給出答案重要。當你開始問為什么時,你就啟動了一種真正意義的思考,你就不再是一個工具,一個不停滿足“潛意識中各種創(chuàng)傷帶來的需求”的工具。如果你內心曾經有如下聲音,那么試試去思考這個想法背后的動機(恐懼)是什么?!拔乙欢ㄒ糇∵@個愛人”——控制住愛人,讓自己可以隨時依賴不用體驗不安全感或孤獨感;“我一定要房間井井有條,桌子一塵不染”——為了隨時隨地確認自己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控制;“我一定要你聽我的!”——控制和自己有關的他人,才能控制住自己的世界,而不用面對世界可能不在我掌握中的感覺;“我想要這件事情這樣就一定要這樣!”——控制一件事情的細節(jié)和結果,得到確定感,以應對潛意識對于不確定的焦慮……我不會教你去實現控制,也沒有特殊有效方法教你停止控制,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讓你看到,控制無處不在。我想和你一起探究的是,你究竟出于什么才會如此想要控制??吹竭@里,你可能已經對答案有了一些認識,那就是——因為我“不想體驗童年期那種失控中被壓垮和被淹沒但我束手無策的可怕感覺”。而這次,它會聽我的。 
控制不是一個糟糕的詞匯。適度的控制,體驗掌控感,有助于提升我們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我們也可以在實踐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一次次成功的經歷,可以讓我們積累更多對自己的價值和能力的相信——應對未知,這種相信很重要。但是過度的控制、隨時隨刻的控制、無法忍受一丁點不在控制之中的事情、對于控制之外的情境的強烈恐懼,這些則會讓我們和我們周圍的人身心俱疲,體驗不到自由自在的快樂,完全無法放松,甚至會毀了我們的人生。舉個例子,很多人都有一個這樣的媽媽,一個在重男輕女家庭中出生或者排行中間的媽媽,媽媽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和關注,童年中體驗的失控感創(chuàng)傷如此深刻,讓她變得內心充滿不安全感和低價值感。她需要不斷對周遭環(huán)境和自己進行嚴格的掌控,是因為她兒時的焦慮沒有得到解決,所以她充滿焦慮的情緒和不安全感,必須要一遍遍得到確定感,認同感,讓一切都在掌控之內,才能稍微讓自己獲得平靜。這個媽媽很可能是追求完美的,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自己的家人(丈夫、孩子)她都會事無巨細要求掌控,以一種對伴侶、孩子、生活環(huán)境、周遭他人評價體系極致的控制,來讓自己感到穩(wěn)妥和安全。對內,控制孩子和伴侶,要求他們做到自己說的,口頭禪“我是對的,我為你們好,不聽我的你看吃虧了吧”;對外,凡事也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杜絕任何人說自己一個字的不好,強迫癥一般控制著外界評價,累到半死也停不下來。這樣的婚姻,會讓人喘不過氣,勢必激起對方反抗,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也很難獲得輕松的童年和人生。這樣的人生,其實蠻可怕,如果看不見自己正在經歷這樣的人生,就更可怕了。如果你有一個這樣的母親,當你“看到”她追求完美和強勢控制背后的心理動因,你可以嘗試去理解她的行為和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劃出邊界,修改我們對父母無條件的認同,停止去繼續(xù)過她這樣的人生。不管你的童年如何,如果你有覺察的力量,你的故事就可以被改寫。 
其實控制最糟糕的部分在于,我們的控制的對象往往是他人。如果我們只是控制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無非是多擦幾遍桌子多拖幾遍地,多檢查幾次門鎖,或者以此類推。但是,多數人的控制,往往涉及身邊的他人。我們總是“希望”他人如我們所愿,做出我們期待中的反應,或者我們總是“希望”一件事情能有我們期待中的進展、結果。這個部分沒有錯,但是,無法接納他人或者這件事,可能會有任何我們內心預料之外的情況,這種對“不能失控”的執(zhí)念,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煩惱和痛苦,比如強烈的焦慮。如果你能帶覺察的思考,你很容易會發(fā)現,在有一些事情上,你無法承受一點點失控感。而這種無法承受就是你的軟肋,你被它弄得活得很局促焦慮,難以舒展。我們常常被害怕“控制不了一切”的焦慮逼得無處可逃,很多來訪者因為焦慮問題來咨詢我,我一般都會誠懇地對她們說:首先,允許自己的焦慮,看看你的焦慮在傳遞什么信息給你,這是一個弄清自己是誰的機會;然后,對于你所能想到的畏懼的失控的局面,我們嘗試去接近它,容納它的存在,逐漸改變你一直強烈抵抗的那股力量的方向,看看會發(fā)生什么。這種思路,我將它概括為“反向操作”。要改變過度控制的人格,就心理咨詢或者成長來說,是一個難以言說的緩慢的過程。但是有時候這種改變其實也會突然發(fā)生。一位心理學大師曾經說過,強烈的外因有時也能促進我們人格的成長。這句話放在這里,我認為很合適:一次失控的體驗,如果你經歷了,還能存活,那么那個存活的你,就會知道原來失控沒有那么可怕。那種恐懼不是永無止境的深淵,你還是可以重見天日的。 也就是說,讓我們漸漸遠離“強烈控制”的一種方法是,允許自己去經歷一次稍微失控的感覺?;蛘哒f,想成為一個不那么追求完美的人的一種方法就是,允許自己有時的不完美。從小小的失控開始,鍛煉自己“放下控制”的能力。怎么活著,是一種選擇?;畹谩安煌昝馈?,是需要勇氣的,如果你能勇敢地“不完美”,這便是一種很棒的活法了。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自己家人,活得“不完美”,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活法。PS:對有的人來說,強烈的失控感是無法承受的,若不在專業(yè)咨詢師的陪伴下,體驗自己可能無法承受的強烈的失控,可能對心理健康導致糟糕的后果,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如果要鍛煉自己面對失控的能力,需要循序漸進,并建議在專業(yè)咨詢師的陪伴下進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欲望與愿望
愿望與欲望
第九章心理危機干預
心理學:我們曾經受的創(chuàng)傷,會在潛意識里支配你的行為(非常非常好)
抑郁焦慮基于內在安全感的缺失,投射出想好怕壞的完美主義心理
你花錢的方式,決定靈魂的氣質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