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排便間隔時間過長,糞質干結,排便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出不暢,多伴有腹部不適的病證。引起病變的原因有久坐少動、食物過于精細、缺少纖維素等,使大腸運動緩慢,水分被吸收過多,糞便于結堅硬,滯留腸腔,排除困難。還有因年老體弱,津液不足;或貪食辛辣厚味,胃腸積熱;或水分缺乏;或多次妊娠、過度肥胖等,皆可導致便秘。根據病因及發(fā)作時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實證便秘和虛證便秘2型。
虛證便秘
(一)癥狀
大便干結,欲便不出,腹中脹滿,伴有便后乏力,汗出氣短;或伴有心悸氣短,失眠健忘;或伴有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或腹中冷痛,拘急,怕按揉,或腰膝酸冷。
(二)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神闕、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
(2)定位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余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10~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后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腎俞、天樞、三陰交、照海。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以手4指并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后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l0~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留罐15分鐘,每日1次,l0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
(1)治療期間注意飲食節(jié)制,忌食生冷,忌暴飲暴食,忌辛辣油膩,養(yǎng)成定時排便習慣。
(2)多參加戶外體育鍛煉,常做收腹和提肛練習,增強腸蠕動功能。
病例
甘某,女性,65歲。便秘2年余,通常3~5天排便1次,大便需久蹲方出,便后腳麻身倦,偶于便前出現左下腹疼痛現象,排氣排便后疼痛消失。便質軟,無黏液及膿血。腹部觸診無壓痛,皮膚溫度以下腹部較上腹部低,舌質淡而邊有齒印,苔薄白,兩脈細弱。診斷為虛秘。穴取神闕、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采取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10~15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為度,后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治療第2天排便1次,自述排便較容易,時間有所縮短。堅持連續(xù)治療10天后,每天均解大便。囑患者經常用艾條灸足三里、關元,以益氣保健。隨訪1年,除大便偶有2天解1次外,基本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