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由于天氣炎熱,身體出汗是很正常的事。但有的人,無論夏季還是冬季,甚至吃頓飯、做點事或精神稍一緊張便大汗淋漓,這就不正常了,可能就是某些疾病所致的汗癥。如果你了解“觀汗知病”的知識,就可預知所患的疾病。
中醫(yī)認為,汗為心之液,是陽氣蒸化津液,出于體表而成。人體出汗有調節(jié)體溫等作用,但在人的特殊狀態(tài)下出汗、汗的多少、出汗的時間及部位,不僅能告知人們所患的疾病,而且能說明病情的變化。下面將各種汗證分述如下:
1、頭汗:指出汗僅限于頭部。中醫(yī)認為此多由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嵊粽羲隆6嘁娪陉柮鳠岚Y和溫熱證。若見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氣喘得頭額汗出,則多為虛證;如果兼有四肢發(fā)冷、氣短,多為陽氣虛。如果突然出現一側額頭出汗,多是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小兒在睡覺時常出頭汗,如果沒有其它癥狀,屬于正?,F象。
2、鼻汗:每當情緒激動、工作勞累、精神緊張時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兩側滲出,緩緩淌下。這種癥狀多見于肺虛病者,由于肺氣宣蕭失常所致。
3、腋汗:汗如狐騷氣味,夏天出汗多時氣味更重。這是因為分布于腋窩、腿腋等外的大汗腺分泌異常所致。多見于青年、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4、手足汗:是指手足心出汗。若汗出過多,又兼有口干咽燥、便秘尿黃等,則為陰經郁熱熏蒸所致。汗出過多,獨見于心胸部,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
5、偏汗:俗稱“半身汗”。指半邊身體多汗,或見于左側,或見于右側,或見于上半身,或見于下半身。中醫(yī)認為,偏汗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wèi)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在臨床上老人出偏汗可為中風的先兆,要注意防范。但有的植物神經紊亂的人也常常出現這種癥狀。這種情況還常見于青年人高血壓腦病、腎性高血癥、中風、半身不遂、截癱等患者。
6、冷汗:當人在受到突然驚嚇或心緒格外緊張、生理心理功能失常時會不斷地排出大量淡而無味的汗,因汗液發(fā)涼故稱冷汗。人在出冷汗后,常有“心有余悸”之感。
7、戰(zhàn)汗:先是全身戰(zhàn)栗,繼而汗出。中醫(yī)認為,這種癥狀是邪正相爭,病變發(fā)展的轉折點。如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是邪去正安的好轉現象;若汗出而煩躁不安,脈來疾急,為邪勝正衰的危候。戰(zhàn)汗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發(fā)展期。
8、自汗:是指不用發(fā)汗藥或其它刺激因素而經常自然出汗。中醫(yī)認為是衛(wèi)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如果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狀態(tài)下,非因勞動、穿厚衣或高溫而汗自出。中醫(yī)認為這是氣虛、陽虛的表現,身體因失卻固攝力而不自覺地流汗;并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癥狀。多見于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9、盜汗:是指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汗收后不惡寒,反覺煩熱。中醫(yī)認為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斂陽,津隨陽泄而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顴紅、口咽干燥等癥。多見于陰虛火旺、久病者,尤其以肺結核患者最多見。
10、無汗:也稱閉汗,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干燥,多指患有皮膚?。ㄈ玢y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也會出現無汗的癥狀。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