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連續(xù)更新了4篇關于耳鳴的文章,在后臺私信中收到不少反饋,很是欣慰。但最近兩周因參加重慶疫情相關工作,便停止了更新?,F(xiàn)在疫情得到控制,便繼續(xù)和大家分享中醫(yī)關于耳鳴的診治經驗。
前面我們介紹了“宣肺法”治療外感導致的耳鳴,化痰開竅法治療痰蒙清竅的耳鳴,清肝瀉火法治療肝火導致的耳鳴,今天我們介紹 心火內盛導致的耳鳴。
為什么要從“心”論治耳鳴?
因為耳與心在生理病理上有一定聯(lián)系: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人通于心,開竅于耳”,唐代醫(y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對此解釋:“心氣通于舌,非竅也,其通于竅者,寄見于耳,榮華于耳”。明代醫(yī)著《醫(yī)貫》說得更明確:“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于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
“心寄竅于耳”的機理分析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
一、心屬火而腎屬水,心火腎水互濟互調,則清凈之氣方能上達清竅而使聽覺聰慧。若心腎失調,水火不濟,則易致聽力失聰。臨床可見因心火暴盛而致突發(fā)性耳聾的實例。
二、心通過其主血脈的功能與耳保持密切聯(lián)系。心氣旺盛,心脈和利,方能血流不息,營養(yǎng)周身,耳竅得養(yǎng)。且心經之別絡入耳,加強了心與耳的密切聯(lián)系?!饵S帝內經·邪氣藏府病形》說:“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別氣者,心主之氣也。”說明心氣在維護正常聽覺中起著重要作用。
三、心通過其主神明功能與耳加強聯(lián)系。心主藏神,而聽覺在中醫(yī)中亦稱為“聽神”。故心神精明,助于聽神,則聽覺聰慧,能聞聲辨音。
心火內盛導致的耳鳴發(fā)病較急,耳鳴在情緒波動或受驚恐之后更厲害。有時耳內有疼痛感。伴心悸、怔忡,或心中燒灼感,或常發(fā)作口瘡面赤、失眠、多夢、小便色黃。檢查鼓膜多無異常,少數(shù)患者可有輕度充血。舌尖紅,苔薄少,脈數(shù)。
治宜清心火,輕則選用導赤散,重則選用瀉心湯。兼存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者,為腎陰不足、心腎不交。治宜瀉離填坎,即瀉心火補腎水,方選兩歸湯。
典型處方如:①重在清心火者,用黃連、梔子、黃柏、生地、木通、 竹葉、燈芯草、茅根、菖蒲;②重在補腎水者,用生地、麥冬、墨早蓮、女貞子、山藥、覆盆子、菟絲子、木通、竹葉、燈芯草、菖蒲。
病案
陳某,女,38歲,1997年12月16日。左耳鳴響3年,伴聽力下降,白天以噪聲聲而較輕,耳內有阻塞感,鳴盛時可泛惡嘔吐,吐出物味苦而酸,對外來噪聲無明顯反應,經期及陰雨天加重,舌薄苔,脈細弦。
案解:開竅于之腎臟虧,寄竅于耳之心火旺,證屬虛實夾雜,治療取伐離濟坎之手法。
生地 熟地 茅根 竹葉
川連 當歸 白芍 山萸肉
菟絲子 覆盆子 桑椹子
7劑煎服
二診:1997年12月 30日。藥進14劑,鳴聲仍然難以低沉寧靜,唯耳內堵塞感稍有通暢,鳴時泛惡消失。舌少,苔質正常而潤,脈細。
案解:伐離之效已見,濟坎之功未來,刻下裁方,克守原旨,唯稍稍向濟坎傾斜。
熟地 山藥 山萸肉 茯苓
澤瀉 丹皮 五味子 當歸
澤蘭 茅根
7劑煎服
本案例為虛實夾雜證。虛者,久病3年,不拒噪聲,經期倍形嚴重,腎虛也;實者,鳴盛時可泛惡嘔葉,吐出物味苦而酸,心火旺也。治療宜清心火滋腎水,即所謂瀉南填北。
〔免責聲明〕 @快問中醫(yī)
本文由「遠行中醫(yī)」原創(chuàng),旨在為讀者進行科普,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y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因平臺規(guī)定,發(fā)文須隱藏中藥劑量,如需學習交流、咨詢病情者,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