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腎衰竭用藥需權衡藥物配伍
慢性腎衰竭為慢性腎病發(fā)展的終末期,腎臟進行性受損加重,發(fā)病機制復雜,兼并癥狀多而纏綿。慢性腎衰竭肺脾腎受損,以脾腎虛損為主,濕濁、痰濕、瘀血潴留為標,兩者互相影響。治療專攻邪則傷正,單扶正又留邪,因此要扶正與祛邪組方合用,使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此為本病的有效治法。用藥原則補腎需注意調劑腎之陰陽平衡,補脾需健脾醒脾祛濕,活血化瘀、清熱泄?jié)岵豢蛇^猛,反而傷及人體正氣。
張琪教授認為慢性腎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腎。脾與腎關系密切,是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關系,脾腎必須保持協(xié)調,“腎如薪火,脾如鼎釜”。而前人“補腎不如補脾”、“補脾不如補腎”的觀點各有偏執(zhí),慢性腎衰竭需兩者結合才全面。
因此創(chuàng)立加味參芪地黃湯脾腎雙補,在延緩腎功能受損的治療中取得較好療效。慢性腎衰竭腎臟虛損,往往陰陽俱虛,補腎陽與滋腎陰,當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孰輕孰重,適當調整比例,以平為期。
藥味配伍孰輕孰重當根據(jù)辨證正邪輕重的程度,不能重傷正氣。針對病機之錯雜的慢性腎衰竭,張琪教授善用作用相反或性質對立的藥物以應對其復雜的發(fā)病機制,如常散與斂、寒與溫并用、消與補兼施、氣與血、陰與陽互補。
尿毒癥期當濕熱痰濁中阻時,常擬化濁飲治療。方中大黃、黃連、黃芩苦寒泄熱藥與砂仁、藿香、草果仁、蒼術等辛香開散祛濕藥共用,兩類藥相互調劑,既不致苦寒傷胃,又無辛燥耗陰之弊,使?jié)駶岫緹嶂暗靡灶贸?。?span>胃熱陰虧脾濕、濕熱中阻、脾失健運、升降失調者,用甘露飲滋陰清熱。二地、麥冬、石斛滋養(yǎng)脾胃之陰,黃芩、茵陳清熱存陰,加麥芽、佛手、紫蘇、砂仁、草果仁等香燥化濕醒脾,與苦寒藥合用,既可防其滋膩有礙脾之運化,又調和脾胃功能升清降濁,增強健運功能。
創(chuàng)立的歸芍六君子湯治療慢性腎衰竭之脾胃虛弱、乏力貧血者,當歸、白芍二藥調劑六君子偏溫燥之性,是藥性平和,補氣補血并重等諸多權衡藥物合理配伍的實例。張琪教授對慢性腎衰竭的用藥是在古方的基礎上升華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君臣佐使配伍精當,十分注重藥物配伍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藥性平和不傷及脾胃、不傷陰、傷陽、助熱等偏頗,臨床應用確有良好療效。
大黃是張琪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要藥?!渡褶r本草經》云:“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可治Y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贝簏S雖為治療慢性腎衰竭之有效藥物,張琪教授認為必須結合辨證,屬濕熱毒邪蘊結成痰熱瘀血者方為適宜,使大便保持每日1~2次,不可使之過度,以期既能排出腸內毒素、清潔腸道,又可清解血分熱毒,并常與活血祛瘀、芳化濕濁之品共用,使毒邪瘀濁從大便排泄而出,而且通過瀉下能減輕腎間質水腫,為“去菀陳s”之法。但脾氣虛腎陽衰微者,大便溏,雖有濕濁內阻,亦不可用大黃,用之加重脾腎陽氣虛衰,化源匱乏,促使病情惡化。因此,要恰當掌握應用大黃及劑量、用藥方法和合理的配伍,方能達到去邪安正的目的。
二、量大劑重治療疑難重癥
由于古代醫(yī)家所面對的患者以常見病為多,只要熟練掌握辨證論治方法,大多能收到預期的療效,因而在歷史上許多著名醫(yī)家都曾反對處方中藥味過多,劑量過重。特別鄙視那種不講究辨證,靠堆砌藥物、加大劑量以獲療效的做法,提倡用藥輕靈,小方治病。因此,量大劑重的處方僅用于急、慢性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治療,并且常常用于丸藥、散劑的制作,而用于湯劑的并不多。
但在對疑難病的治療研究中,在常法不效的情況下,許多有識之士提倡用量大劑重治療疑難重癥。張景岳云:“病重者宜大,病輕者宜小,無毒者宜多,有毒者宜少,皆常制之藥也?!睆堉倬霸谥委熗飧胁r用藥皆少,如麻黃湯、桂枝湯,那是因為外感病機簡單,但在治療病機復雜的內傷疾病時就用大方,如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薯蕷丸就有21味藥,該方體現(xiàn)了健脾補氣、滋陰養(yǎng)血、溫陽、祛風、理氣等多法并用,攻補兼施、寒熱并用;治療瘧母的鱉甲煎丸就有23味藥,也是寒熱攻補并用,仲景可算是開用量大劑重處方治療疑難雜病的先河。近代名醫(yī)施今墨治療疑難病用藥也多在17味以上。
張琪教授根據(jù)多年治療疑難雜癥、重癥及慢性腎衰竭等慢性腎臟病經驗,認為上述疾病,具有多重復雜病機的特點,非量大劑重不能奏效,故處方時常多種治法合用,藥味數(shù)目超過常規(guī),劑量也應相對加重。藥味多在15味以上,常達20~30味。雖藥物繁多,但卻是具有針對性的組方用藥,并非簡單堆砌。
例如,在治療慢性腎衰竭時,其病機虛實夾雜,脾腎兩虛的同時夾有血瘀、濕濁、熱毒,因而在處方中分層次用藥,常補脾益腎、活血化瘀、祛濕泄?jié)帷⑶鍩峤舛镜闹T多藥物合用。如慢性腎衰竭失代償期及腎衰期,臨床以脾腎兩虛、濕濁瘀阻者居多,治法以補益脾腎、活血瀉濁,方中既用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又加菟絲子、熟地等補腎益精之品,同時又用連翹、大黃、黃連合草果仁、半夏以清熱解毒化濁,桃仁、紅花、丹參、赤芍活血化瘀,藥味達20多種,但卻多而不亂,有法可循,療效甚佳。
張琪教授在治療某些疑難重癥時,某些主藥的劑量常30g左右,甚達50~70g。他認為頑癥、重癥因病久邪深,藥量小則病重藥輕,若非重劑難起沉疴;再則當今中藥野生的較少,多為人工種植,藥力大不如前,故劑量較小則藥力不足。例如,張琪教授在用黃芪作為主藥治療重癥肌無力時,用量常在50g以上,最大量可用至75g;而在治療中風恢復期時,黃芪常量為50g,可用至100g,意在增強黃芪補氣之功。在治療慢性腎衰竭時大黃常用7~10g,濁毒內蘊明顯,尤其見大便秘結時可用至15g,甚達20g,以增強泄?jié)犰疃局?,但要注意大黃應與其他藥物共同煎煮,不可后下。又如,在用生石膏治療實熱證之高熱時常量為50~100g,每于服藥1~2劑后即熱退。
近日診一狼瘡性腎炎合并腦病的患者,病史8年,現(xiàn)語言不利、記憶力減退,大小便失禁、活動不利。該患病程長,病機復雜,若投藥時藥味不足,藥力不夠恐難以奏效,張琪教授辨證后予以補腎益氣、活血通絡法,地黃飲子合補陽還五湯合復元活血湯加減,用藥22味,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其中黃芪用到50g以加強補氣、活血通絡之功。再如,張琪教授診一以腰痛、背痛、小腿拘急為主訴之痹證日久患者,伴有乏力,舌質紫暗,苔白滑。處方以補腎強督之杜仲、牛膝、山萸肉、千年健扶正;輔以羌活、桑寄生、秦艽、防風、地楓以祛風除濕;久病多瘀,結合舌象,用川芎、當歸、熟地、白芍之養(yǎng)血活血之品以加強祛風除濕之功;久病入絡,佐以通絡之地龍、青風藤;以上諸藥,可謂全面,但大醫(yī)治病,當防患于未然,為防止上述藥物久服傷胃,酌加石斛、麥冬、陳皮、麥芽養(yǎng)胃行氣之品,再加甘草調和諸藥。此方共由20味藥物組成,但組方條理清晰,考慮全面,相輔相成,并無雜亂堆砌之嫌?!稖貛X縣藥物資源名錄》云青風藤:“驅風濕,通經絡。治風寒濕痹,鶴膝風,肢節(jié)腫痛。”《本草匯言》云青風藤:“散風寒濕痹之藥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風病軟弱無力,并勁強偏廢之證,久服常服,大建奇功。須與當歸、枸杞子合用方善也?!惫识?span>青風藤作為祛風除濕之主要藥物用至30g,以圖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