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貴老中醫(yī)治療青光眼有其獨特經(jīng)驗和用藥規(guī)律。現(xiàn)將其治療青光眼的十三首方介紹和分析如下:
1.偏正頭風方
防風、荊芥穗、蘇葉、甘草各5g,蟬蛻、木瓜各3g。主治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或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眼壓明顯增高,兼見全身風寒外感癥狀明顯者。
2.濕熱頭痛方
淡豆豉、桑葉、茯苓各10g,防風、浙貝母各5g,荊芥、甘草各3g,杏仁9g,金沸草(包)、元參各6g,地栗5個。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兼見全身濕熱癥狀明顯者。
3風熱頭痛方
蔓荊子、桑葉各10g,木瓜、川芎、蟬蛻、細辛各3g,荊芥、防風、蘇葉各5g,藁本、白芷各6g,升麻1g,鉤藤12g。主治同偏正頭風方,兼見風熱表證者。
4.退紅良方
生地15g,龍膽草、連翹、桑葉、菊花、焦梔子、密蒙花各6g,夏枯草5g,黃芩3g,草決明10g。主治急性充血性青光眼里熱盛者。
5.治暑濕頭方
藿香、佩蘭、滑石、白蒺藜各9g,木賊草6g,陳皮、黃芩、菊花各5g,生熟苡仁各12g。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暑天用之尤宜。
6.和胃止嘔方
柴胡、黃芩各5g,姜半夏、淡豆豉各10g,川樸6g。主治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或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眼壓明顯增高,惡心嘔吐癥狀明顯者。
7.青光眼三方
石決明24g,白蒺藜、白術(shù)各10g,決明子15g,防風、羌活、蟬蛻、密蒙花、白芷各6g,細辛3g,生地20g。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眼壓在35mmHg以下者。
8.慢性青光眼方
防風、羌活、川芎、菊花各5g,細辛、蟬蛻各3g,石決明24g,生地15g,石斛、密蒙花各9g,僵蠶6g。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
9.養(yǎng)陰平肝止痛方
炙鱉甲、炙龜板(鹽水炒)、沙苑蒺藜、制女貞各10g。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頭痛較甚者。
10.平肝熄風降壓方
生地、制首烏各15g,女貞子9g,明天麻、鉤藤、川芎各5g,潼蒺藜、蔓荊子各10g,冬蟲夏草、僵蠶各6g,決明子、神曲各12g。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兼血壓高,頭暈、頭痛明顯者。
11.青盲方
制首烏12g,制女貞、當歸、茺蔚子、天麥冬、蔓荊子各9g,桑葉6g,龜板15g,天麻、藁本、荊芥、山萸肉各5g,熟地24g,菊花、杜仲各5g。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兼有陰虛內(nèi)熱,視力減退者。
12.犀角地黃丸
犀角(水牛角代,下同)、川芎各100g,當歸、熟地、菊花、山藥、遠志、白蒺藜、白芍、茺蔚子、菟絲子、石菖蒲、黃柏、青葙子、巴戟天、蟬衣、知母各60g,石決明、女貞子各240g,杞子200g,五味子、肉蓯蓉、青鹽各30g,研細,蜜丸,每丸重10g,辰砂為衣,每日服2次,每服1丸。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視功能嚴重受損者。
13.明目還睛丸
生熟地各500g,枳殼、石斛、防風、杏仁、牛膝、川芎、夜明砂、青葙子、女貞子各250g,石決明、茯苓各300g,研細末,煉蜜為丸,辰砂為衣,日服3次,每次6g,可長期服用。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兼肝腎陰虛者。
方義分析
青光眼是眼內(nèi)壓間斷或持續(xù)升高,對視功能危害較大的一種常見眼病。祖國醫(yī)學屬于五風內(nèi)障、瞳神散大、雷頭風、偏頭風等范圍。其發(fā)病原因:一是外感風邪,閉塞玄府,體內(nèi)郁火不能外發(fā),上攻于頭目而成;二是內(nèi)傷臟腑,肝腎精氣虧損,不能上注于目,漸成本病?,F(xiàn)代醫(yī)學將青光眼大致分為急性充血性和慢性單純性兩大類:前者多屬實證,后者虛實互見。
韋氏十三方中用于急性發(fā)作期共六方(即一、三、四、六、七、八號方),從方藥組成分析:疏風解表藥如防風、荊芥、蘇葉、蟬衣、羌活、藁本、白芷、細辛、升麻、柴胡、豆豉、桑葉、菊花等每方均列;平肝藥如天麻、石決明、白蒺藜等三方中用之;清熱藥如龍膽草、山梔、夏枯草、黃連、黃芩、連翹、生地、決明子、密蒙花等則四方中用之。
而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共七方(即二、五、九、十、十一、十二、十三號方)以補益藥占首位,如鱉甲、龜板、生熟地、白芍、杞子、石斛、蓯蓉、菟絲子、五味子、潼蒺藜、首烏、女貞子等,同時參用平肝清熱、疏風解表之品。
以上不難分析,不論急性充血性或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眼壓明顯增高期,韋老以疏風清熱為主,平肝活血為輔。若慢性單純性青光眼,則側(cè)重補益肝腎以養(yǎng)正,適當照顧治標祛邪。
通過上述十三方的分析,可以看出韋老對于青光眼的治療首辨緩急虛實。凡發(fā)病急速,疼痛明顯者多屬實證;病程緩慢,疼痛不明顯者多屬虛證。在正確辨證的前提下,靈活用藥。除實證用疏風清熱,平肝活血;虛證用標本兼治的大法以外,還可根據(jù)具體情況,佐以祛痰除濕,活血行氣,和胃止嘔之品,以提高療效。
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fā)作,其臨床表現(xiàn)多伴見頭痛劇烈,目珠脹痛,痛引頭額眼眶,眼球堅硬如石,抱輪紅赤,瞳仁散大,視力下降,兼見惡心嘔吐,尿黃便干,舌紅少苔,脈弦勁有力等癥。
其病因病機,多由風邪閉塞腠理,內(nèi)火郁結(jié)而上攻。“火郁發(fā)之”,張景岳謂:“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其窗,如揭其被,皆謂之發(fā)”。疏風解表使腠理開,郁火泄,病情得以緩解。復(fù)加清肝瀉熱藥表里同治,其效益著。
如不注意疏風,全用大劑苦寒直折,則火邪被抑,內(nèi)郁更盛,《羅氏會約醫(yī)鏡·論眼目》說:“火邪既客于目,從內(nèi)出外,若外用寒涼以阻之,則火內(nèi)郁,不得散矣?!笔侵f老治眼病的用藥法則,多從古人醫(yī)理結(jié)合其本人臨床實踐錘煉而得,確有獨到之處。
至于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眼疲勞較明顯,常因久視失眠或勞累過度所致,此外有頭昏痛,眼脹不適,視力下降,視野逐漸縮小,瞳仁散大,并伴有耳鳴、腰膝疲軟等全身癥狀。病由臟腑內(nèi)傷,精血耗損,不能上注于目,正虛則邪湊,風亦客之,故發(fā)為本病。
《審視瑤函·青風障癥》說:“此癥專言視瞳神內(nèi)有氣色昏矇,如青籠淡煙也,然自視尚見,但比平時光華則昏矇日進,急宜治之……陰虛血少之人及竭勞心思,憂郁忿恚,用意太過者,每有此患。”《羅氏會約醫(yī)鏡·論眼目》也說:“昏弱不欲視物,內(nèi)障見黑花,瞳仁散大,皆里也,由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yǎng)血,補水,安腎以調(diào)之?!比籼擄L內(nèi)動,宜平肝熄風;風熱外擾,宜疏風散邪,治療時應(yīng)作全面考慮。
編者按
①本文發(fā)表于1980年9月號浙江中醫(yī)雜志,故原發(fā)性青光眼按傳統(tǒng)分類法。②該文是從中醫(yī)整體調(diào)理角度對韋文貴先生所用青光眼十三方進行分析和討論。雖然全文未提及眼壓,但實際臨床診療中,眼壓始終是必須考慮的、不應(yīng)忽視的首要因素。進一步說,在采用中醫(yī)治療過程中自始至終要關(guān)注眼壓及視功能(包括視力、視野、視盤形態(tài)及盤周神經(jīng)纖維層厚度變化等)的情況,概括而言,應(yīng)盡量把眼壓控制在不再使視功能繼續(xù)受損的水平,即目標眼壓或稱靶眼壓水平。再依據(jù)患者中醫(yī)四診所見進行辨證論治。
聲明:文章轉(zhuǎn)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quán)煩請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