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證論治
(1)痰熱蘊結(jié)
主癥:患側(cè)胸部持續(xù)性疼痛、咳嗽、胸悶氣短,發(fā)熱,口苦,納呆腹脹。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則:清熱化痰,散結(jié)止痛。
方藥:清氣化痰湯加減。
(2)氣滯血瘀
主癥:胸脅滿悶,患側(cè)胸部持續(xù)性鈍痛,急躁易怒,痛處固定、拒按、夜間加重,咳嗽氣短。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瘀點,脈澀。
治則:理氣寬胸,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3)氣血虧虛,痰瘀互結(jié)
主癥:胸悶氣短,患側(cè)胸痛、胸廓塌陷,面色萎黃或芇白,神疲乏力,心悸頭暈,納呆腹脹,身體明顯消瘦。舌質(zhì)暗淡、有瘀點或瘀斑,苔膩,脈沉細無力。
治則:益氣養(yǎng)血,祛痰化瘀。
方藥:八珍湯加減。
2、單方驗方
(1)胸膜瘤方:白及15g,天花粉15g,白芷10g,牙皂5g,金銀花30g,乳香10g,半夏15g,川貝母10g,穿山甲10g,當(dāng)歸10g,甘草3g。水煎服。
(2)解毒消瘤湯:半枝蓮30g,龍葵20g,草河車20g,北豆根1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
(3)加味犀黃散:牛黃3g,麝香9g,乳香(去油)30g,人參30g,沒藥(去油)30g,山豆根30g,山慈姑30g,田三七30g。上藥共為細末,膠囊裝服,每服2~3g,每日2次,以黃酒送服。
(4)金佛止痛丸:主要藥物為田七、元胡、白芍、佛手、姜黃等,具有活血行氣,散結(jié)止痛之功效。對辨證屬氣滯血瘀的胸膜間皮瘤較適宜。本藥為丸劑,每瓶5g,每盒6瓶,每次5~10g,每日2次。
(5)平消丹:主要成分為枳殼、炒干膝、五靈脂、郁金等,有攻堅破積、祛毒消腫之功用,適用于氣滯血瘀型胸膜間皮瘤。本藥為水丸,每服1.5~6g,每日3次,開水送服。
(6)復(fù)方紫參沖劑:主要組成有石見穿、丹參、雞血藤、紅花、當(dāng)歸等,諸藥合用,清熱散結(jié)、活血止痛,對痰熱瘀結(jié)的胸膜間皮瘤較適宜。本藥為沖劑,每袋22g,每次1袋,每日3次,服藥期間忌惱怒、外感、憂傷。
3、其他療法
(1)穴位封閉:選肺俞、膈俞、厥陰俞、期門、大包等穴,以1%普魯卡因1ml,維生素B12 250mg。每穴注藥2ml,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對胸膜間皮瘤之胸痛有較好的止痛作用。
(2)外敷:由炙猬皮、冰片、血竭、川芎、制乳香、制沒藥等中藥組成,各研細末,混勻。使用前用酒、醋各半調(diào)成稠糊狀,外敷疼痛處,每日換1次藥。有明顯的止痛作用。(腫瘤科主任醫(yī)師 李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