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高原古城麗江,是一個真正神奇的地方,古城至今保存完好,令人稱奇。步入古城麗江的街口,你會看到一座用大理石砌成的飛鳥張開雙翼的標志碑,標志碑是國家建設(shè)部、文物局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設(shè)立的,上面鐫刻著中英兩種文字:
根據(jù)《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確認麗江古城之獨特歷史文化價值,并于1997年批準將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為了人類的利益,保護麗江古城人人有責(zé)。
麗江古城的街道四通八達,從城外任何一條路都可以到達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四方街取義中鎮(zhèn)四方,是一個五彩石鋪成的廣場,也是古城最大的市場,這里游人如織,各民族的工藝品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四條主要的街道由此向四方延伸,每條主街兩側(cè),又有數(shù)十條石街巷呈放射狀向四周輻射。
整個麗江古城依山勢而建,鱗次櫛比,高低錯落。民居房舍,都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瓦房,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有唐宋遺韻。城中到處可見流瀉的清泉,清泉是城外象山山麓流淌下來的,至古城雙石橋下,一分為西河、中河、東河,深入古城腹地,然后再分成數(shù)十條清溪,繞街穿巷,入院過戶。流淌的清溪時而叮咚激越,時而纏綿和緩。溪畔綠柳依依、鮮花艷麗,為古城增添了不盡的靈秀之美。在清流的溪水上,不時可見興建于明清時期的造型各異、或石或木、古樸典雅的小橋,使得這座滇北古城兼山鄉(xiāng)與水城之美,也因此獲得“高原姑蘇”的美譽。
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到明代已具相當規(guī)模。地理學(xué)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5~1641.3.8)應(yīng)麗江土司木增(1587~1646)之邀,曾考察過此地,徐霞客于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五日抵達麗江,在游記中描寫了麗江古城及土司宮室:“居廬駢集,縈坡帶谷”,“木氏居此二千載,宮室之麗,擬于王者”(《滇游日記六》)。徐霞客在麗江受到了木增的熱情接待,考察了當?shù)氐脑S多地方,修撰了《雞足山志》,成為宣傳麗江的第一人?!缎煜伎陀斡洝分薪翊鎯?nèi)容最多、記載最細致的是《滇游日記》,《徐霞客游記》今存十卷,《滇游日記》就有五卷。生活于江南的徐霞客對滇北高原的風(fēng)光贊美有加,其筆下的雞足山景色動人:
蘭宗所結(jié)廬之東,有石崖傍峽而起,高數(shù)十丈,其下嵌壁而入,水自崖外飛懸,垂空灑壁,歷亂縱橫,皆如明珠貫索。余因排簾入嵌壁中,外望蘭宗諸人,如隔霧牽綃,其前樹影花枝,俱飛魂濯魄,極罨覆蓋映之妙。崖之西畔,有綠苔上翳,若絢彩鋪絨,翠色欲滴,此又化工之點染,非石非嵐,另成幻相者也。崖旁山木合沓,瓊枝瑤干,連幄成陰,雜花成彩。蘭宗指一木曰:“此扁樹,曾他見乎?”蓋古木一株,自根橫臥丈余,始直聳而起,橫臥處不圓而扁,若側(cè)石偃路旁,高三尺,而厚不及尺。余初疑以為石也,至是循視其端,乃信以為樹。蓋石借草為色,木借石為形,皆非故質(zhì)矣。
瀑布從西南透峽,玉龍閣跨之。由觀瀑亭對崖瞰瀑布從玉龍閣下隤,墜崖懸練,深百余丈,直注峽底,峽逼箐深,俯視不能及其麓。然踞亭俯仰,絕頂浮嵐,中懸九天,絕崖隤雪,下嵌九地,兼之霽色澄映,花光浮動,覺此身非復(fù)人間。
即便是泉石瀑流,古木奇花,美景如繪,已經(jīng)留不住徐霞客了。得了腳疾的徐霞客思鄉(xiāng)心切,卻欲歸不能,于是木增鼎力相助,派遣了8名納西族壯士,日夜兼程,跋涉156天,將徐霞客用竹輿(俗稱滑竿)抬至湖北黃岡,徐霞客從這里乘船沿長江東下,于崇禎十三年(1640)6月回到了闊別4年的故鄉(xiāng)。由于長期艱苦的奔波,徐霞客的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既歸,不能肅客,惟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對,不問家事”(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第二年3月,中國歷史上這位最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學(xué)家便與世長辭了,享年56歲。
這是一段值得紀念的佳話。2015年9月,江陰梧塍徐氏南后宗親捐資敬塑名為“情誼”的二公青銅像,立于麗江木府大門前。青銅塑像高約2米,徐霞客與木增兩人相視而立,徐霞客左手握著書卷,右手向外揮,像是在談?wù)撘粋€話題,木增則身體微向前傾,呈聆聽狀。在徐霞客去世374年后,徐霞客的后人表達了對當年木太守扶助先祖的無限感激之情,青石底座上鐫刻著《敬塑二公銅像記》:
二公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探討中原文脈,點評天下人物,茶三易而意未盡。木公求賢若渴,徐公不負所托,為木公《山中逸趣》作跋,為《云薖淡墨》編類,教公子宿習(xí)文,修《雞足山志》,傳播中原文化,百世流芳。徐公雙足俱廢,思鄉(xiāng)尤切,木公遣納西壯士,歷百五十余日,以竹輿從送歸。徐公于亂世中生還,游記得存焉。木徐二公之生死情誼,堪為民族團結(jié)之典范,后世之楷模。
木增與徐霞客的友誼感人至深。江陰徐氏宗親說:“木增對我們徐氏后人來說是大恩人,二公是生死之交,為他們塑像,可以表達我們對納西族同胞的感恩之情”(《江陰日報》2015年10月19日)。木增不是純粹的土司,而是一個講情義、有文才的詩人,著有《嘯月函》《山中逸集》《芝山集》《空翠居錄》等,存詩1000余首。
麗江的美麗神奇讓許多人著迷。上世紀20年代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博士為麗江奇特的景色和東巴文化深深吸引,在古城一住就是20年。他這樣描寫眼前的麗江古城:“無數(shù)玩具似的土墻木屋集中在山谷的腹地,潺潺流水穿過巖石鋪成的街道;雖然群山環(huán)抱但并不悶熱,原因是北面那座雪山總是銀光閃閃地俯視著這座有些奇怪的鄉(xiāng)村城市?!?洛克博士拍攝了許多有關(guān)麗江風(fēng)土人情的照片,僅在《美國地理》雜志上就發(fā)表了600多幅,并著有《中國西南的古納西王國》一書。1933年,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據(jù)此寫成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小說推出一個叫“香格里拉”的地方,這個地方風(fēng)景優(yōu)美,幽靜異常,與世無爭,是世外桃源,這實際上就是當時麗江的寫照。小說引起了西方讀者對神秘東方的無限向往,麗江因此具有了世界性聲譽。洛克博士一生鐘情麗江,晚年寫信給朋友說:“我寧愿死在那秀麗的山嶺之中,而不愿一人獨自躺在凄涼的病床上。”臨終前,他的病床前擺滿了東巴經(jīng)書。他在東巴文化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被稱為“東巴學(xué)之父”。
漫步麗江古城,我注意到,這里許多旅店都用“客棧”做名字:“風(fēng)情客?!薄暗窃聵强蜅!薄昂图铱蜅!薄!翱蜅!笔侵冈O(shè)備較簡陋的旅館,有的兼有供客商堆存貨物并代辦轉(zhuǎn)運。在歷史上,麗江一度是印度到西藏到內(nèi)陸的交通樞紐,馬幫往來,商旅云集。如今從古城被無數(shù)行人的腳印磨得十分光滑又凹凸不平的五彩石板路上,依稀可辨當年馬幫、商旅留下的痕跡。
由四方街向四周延伸的街巷兩側(cè),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而經(jīng)營最多的是納西族民族工藝品——造型別致、圖案別致的陶罐以及鐫刻著東巴文字的木盤。東巴,本指從事納西族傳統(tǒng)宗教活動并能誦讀經(jīng)文的經(jīng)師。東巴文,是經(jīng)師用來書寫經(jīng)書的一種象形文字,是世界上罕見的活者的象形文字,約有1500個單字,意蘊豐富、妙趣橫生,能記述復(fù)雜的事物,表達細膩的感情,引起了中外學(xué)者、藝術(shù)家的極大興趣,位于麗江古城黑龍?zhí)豆珗@北部的麗江市博物院有詳細的介紹和實物展出。如今,古城又聚集了許多來自內(nèi)陸的年輕藝人,他們被神奇的東巴文深深吸引,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室,諸如:“山里人”“心窗”等等,工作室中擺放了許多由他們自己制作的木盤和陶罐。對于游人的光顧,他們絲毫也不在意,依舊神情專注地干著自己的活兒。看得出來,在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他們尋找到了藝術(shù)與文化的根,也尋找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
來到麗江古城,游覽之外,那就是要聽一次享譽中外的納西古樂。納西古樂有“音樂活化石”之稱,以道教洞通經(jīng)音樂、儒家典禮音樂為載體,保留了部分唐宋元明清詞牌音樂和納西族先民音樂,古雅高妙,別具一格。在著名的東巴宮,我們欣賞到了大型納西古樂《白沙細樂》,樂曲表現(xiàn)的是納西族傳說中的一部愛情悲劇。全曲采用宋朝產(chǎn)生于民間的“南曲”“渾唱”形式,樂曲、舞蹈、清唱三者協(xié)調(diào)組合,同時又有納西族山歌、民謠的特色。全曲幽咽悲憤,蕩氣回腸,聽后使人自然產(chǎn)生“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感喟。
在古城游覽的幾天中,每日都少不了吃一回獨具風(fēng)味的納西族菜肴。臨行的前夜,我又來到一家典型的納西族餐館,坐在紅漆木樓上,要了麗江粑粑、米灌腸、豆涼粉、涼拌薄荷及一瓶當?shù)禺a(chǎn)的蕎麥清酒,慢慢地品嘗著,觀賞著木樓外的旖旎風(fēng)光,享受著奔波之后的安詳愜意。等到帶著微微醉意從木樓上下來之時,正是星光滿天,晚風(fēng)送爽,喧鬧了一天的古城一片靜謐,只有城中的流水叮咚作響……
1999年5月3日初游麗江古城,2003年10月2日再游,2018年12月21日三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