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 埃及還存在,但是古埃及文明早已滅亡。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某一天,古埃及法老哈夫拉來到正在修建的金字塔旁,佇立良久。在他面前的,是僅次于父親胡夫的第二大金字塔,屬于他的哈夫拉金字塔。
此時,正是古埃及最興盛的時期,哈夫拉有無數(shù)的金銀財寶,可以修建最為龐大的陵寢。他沒有選擇把自己的金字塔修建的比胡夫金字塔還高,而是對身邊的大臣表示:要在金字塔旁邊,再修建一位保護神,永遠保護自己的陵寢。
于是,一座至今矗立的偉大雕像建成了:獅身人面像,高21米,長57米,獅子的身軀,法老哈夫拉的面相。
有一個詭異的現(xiàn)實是:現(xiàn)如今,獅身人面像又被稱為斯芬克斯,而斯芬克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怪物,大約首次出現(xiàn)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獅身人面像建造于什么時候呢?公元前2500年左右。
發(fā)現(xiàn)問題了沒?獅身人面像早早的就出現(xiàn)了,斯芬克斯這個名字要晚很多。而且一個是古埃及一個是古希臘,它倆是怎么混在一起的?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埃及古王國時期的法老哈夫拉,命令工匠雕刻了這座巨大的建筑,當時叫什么名字,沒有流傳下來。大概一千年后的新王國時期,流傳下來的史料顯示,獅身人面像名叫“Hor-em-akhet”,意思是“地平線上的荷魯斯”。
也就是說,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稱呼這座巨大的建筑物為荷魯斯。誰是荷魯斯?他是著名的埃及守護神,冥界之神奧西里斯和伊西斯的兒子,王權(quán)的象征,專門的法老守護神。他的形象是鷹(隼)頭人身,頭戴皇冠,同時掌管戰(zhàn)爭、司法和正義。
你看,這是人家土生土長的古埃及的東西,和希臘沒啥關(guān)系嘛!
斯芬克斯,希臘神話中的怪物,名字源于希臘語中的“扼殺者”。
其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前700年左右赫西俄德的著作《神譜》,這本書講述的是希臘神話故事,斯芬克斯是風(fēng)暴巨人堤豐和半人半蛇怪物厄喀德娜的女兒,她長著人的腦袋,獅子的身軀,還有一對大翅膀。
在古希臘神話中,斯芬克斯一直侵擾著底比斯城,整天逼著別人回答她的謎語:“什么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后來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就羞慚的跳崖而死。
所以,斯芬克斯和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區(qū)別還是很大的:一個是喜歡出謎語的怪物,另一個是守護神;一個是女性,一個是男性;斯芬克斯有翅膀,獅身人面像沒有翅膀。
古希臘作家、歷史學(xué)家希羅多德,是個愛好廣泛的人物。大概30歲的時候,希羅多德開始了四處旅行。這次旅行他跑的地方非常多,其中就包括埃及。希羅多德到達埃及之后,不僅游覽了“名勝古跡”,還專門請當?shù)厝酥v了很多傳說故事。
回到雅典之后,希羅多德就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貞浧鹪诎<耙姷降莫{身人面像,希羅多德想,如何給希臘人描述這個建筑物呢?他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兩者差不多嘛,反正都是人面獅身。
于是,在希羅多德的筆下,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就成了“anthro-sphinx”,意思是“人首的斯芬克斯”。再往后,獅身人面像又被稱為“criosphinx”(山羊首的斯芬克斯)或者“hierarcosphinx”(隼首的斯芬克斯)。
山羊首的斯芬克斯,明顯是因為希羅多德對獅身人面像的描述,頭戴皇冠、項圈,頭上還有圣蛇浮雕,下巴有長長的胡子,讓希臘人覺得造型有點像山羊吧。而“隼首的斯芬克斯”則意味著,希羅多德很可能聽說了法老守護神荷魯斯的故事,因為荷魯斯是隼頭人身,才有了隼首的斯芬克斯這個稱謂。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至少在希羅多德的時代,埃及人還應(yīng)該將獅身人面像稱呼為“荷魯斯”——只不過在遙遠的希臘,人們給它命名為斯芬克斯了。
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帝國四分五裂,其手下大將托勒密,統(tǒng)治了埃及。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目光聚集在“繼業(yè)者戰(zhàn)爭”上,也就是托勒密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對抗。但實際上,如何才能更好的統(tǒng)治埃及,也是托勒密最頭疼的事情。
托勒密明白,他是異族統(tǒng)治者,從語言、信仰、生活習(xí)慣等等方面來說,都和埃及原住民格格不入。他手下的軍隊一方面要和其他競爭者戰(zhàn)斗,一方面還要防備埃及人造反,捉襟見肘。更關(guān)鍵的是,就算埃及人不造反,跟隨他而來的希臘人也在數(shù)量上毫無優(yōu)勢。若干年之后,他的子孫身邊還有沒有希臘人保護?他的子孫能夠統(tǒng)治多久呢?
所以,托勒密開始了“改造”埃及的計劃。首先,大量引進希臘移民,讓希臘人在埃及形成一個具有影響力的階層。至少在統(tǒng)治初期,這些移民是可以信任的后備兵員。
更重要的措施是,托勒密要徹底改造古埃及文明。在他之前,古埃及并非沒有被異族統(tǒng)治過。古埃及第二中間期的時候,來自迦南的喜克索斯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成為了埃及歷史上第一個外族政權(quán)。但是,他們并沒有對古埃及造成巨大的影響,反而是吸收了古埃及的文化。公元前700年左右,努比亞人也統(tǒng)治了埃及,但是他們同樣被埃及文明所同化,甚至在被趕出埃及后,還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造金字塔和神廟,參考世俗體埃及語字符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
托勒密明白,要么被同化,要么改變。但是如果采取太強硬的手段,必然會遇到重重阻礙。所以,他選擇讓古希臘文化和古埃及文化,慢慢的進行融合。
比如在文字方面,當時埃及祭司們使用圣書體,也就是埃及象形文字,只要極少數(shù)人能看懂。而普通人則使用世俗體,更便于交流。托勒密時期雖然圣書體依然被使用,但是希臘語也被要求成為官方文字,書吏們需要先掌握。
之后,少數(shù)祭司才能看懂的圣書體逐漸失傳,世俗體埃及語也開始被希臘字母組成的科普特語取代。在希臘人的統(tǒng)治下,埃及人自然而然的拋棄了自己的語言,開始使用希臘文了。那么,古埃及文字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化,也自然產(chǎn)生了變化。
與此同時,托勒密在宗教方面顯得非常寬容。
他沒有限制埃及本土宗教的發(fā)展,反而努力加強希臘與埃及之間的宗教融合。據(jù)《尋求哲人石》記載,托勒密統(tǒng)治期間曾經(jīng)發(fā)生了這樣一件趣事:有一天,托勒密對眾人宣布,他昨夜做了一個夢,夢見希臘冥神普魯托下了命令,要把供奉自己的神殿從希臘轉(zhuǎn)移到埃及。
埃及的祭司們并不反對,而且很可能因此暗暗高興:作為統(tǒng)治者的希臘人,把自己的神搬到了埃及的神廟中,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確實,埃及人開始祭祀希臘神,埃及人也開始認同希臘的神話體系。
于是,希臘人的斯芬克斯,逐漸也成為了埃及人的斯芬克斯。當古埃及文明滅亡之后,獅身人面像被稱為斯芬克斯,就很正常了。
公元392年,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國教。所有非基督教的祭祀都被禁止,埃及的神廟被關(guān)閉,祭司們被迫解散,古埃及文明徹底終結(jié)了。
守護神荷魯斯為什么會被斯芬克斯替代?再深入一些問,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古埃及文明,也曾經(jīng)被外族統(tǒng)治過,為什么面對希臘文化卻沒有反抗之力了呢?
德國柏林理工大學(xué)教授漢斯-魏爾納·舒特認為,第一是亞歷山大大帝帶來了一個“希臘文化圈”,已經(jīng)超越了國家區(qū)域,帶有全球政治的特點。第二點是,希臘主義在當時很多方面受到了能夠接觸的發(fā)達文化的影響。
也就是說,希臘文化已經(jīng)不局限于希臘,而是兼容并蓄,影響廣泛。再者,希臘文化已經(jīng)成為當時非常先進的文化,至少對于被少數(shù)祭祀所把持的古埃及文化來說,要更為發(fā)達完善一些。
托勒密選擇了更為聰明的手段,讓兩種文明交融碰撞,保守者自然會被瓦解、同化。就這樣,被古埃及祭司們高高捧起的守護神荷魯斯,不知不覺敗給了喜歡給人猜謎語的斯芬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