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辦時間1902—(占到2014止)共112年.
現址:霞林街道學園南街1699號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莆田涵江區(qū)人黃紀星及其侄子黃綬、黃緗和陳杰人等人本著救鄉(xiāng)的志向, 在涵江區(qū) 霞徐 創(chuàng)辦了莆田第二所中學——崇實中學堂, 并從上海、福州、莆田縣城聘請回多名留洋歸國的教師, 率先以新型的西式教育取代迂腐的無現代科技教育的模式,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 后學堂因為清廷的干擾被迫轉移到 莆田縣城擢英書院內,和熱心家鄉(xiāng)的涵江區(qū)人江春霖討論后,1905年改名為興郡崇實中學堂,之后又改名為福建省立莆田中學,簡稱莆中,為莆田一中的前身,稱得上是莆田新學的鼻祖,辛亥革命的搖籃。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初名“官立興郡中學堂”。
學校在百年間,數易其名:1912年改為“興化中學?!?,1917年,改為“福建省立第十中學“,1927年改為“福建省立第十初級中學”,1929年,改為“福建省立莆田初級中學”,1936年,改為“福建省立莆田中學”,1939年,改為“福建省立莆田初級中學”,1942年,改為“省立莆田中學”,直至1952年,才始稱“莆田一中”。
創(chuàng)辦時間1878—(占到2014止)共133年
現址:哲理中學(初中部)興安路269弄6號,(高中部)西天尾鎮(zhèn)溪白村
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簡稱莆田二中,前身為哲理中學,于1878年(清光緒四年)創(chuàng)建。1952年改名為“莆田第二中學”,七十年代初遷址城西郊楊梅山重建,1956年被確立為省重點中學,1997年被評為省一級達標中學。2003年12月通過省一級達標中學復查,2004年4月被評為省“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學校”。1948年莆田哲理中學70周年校慶,當時國民ZF副總統(tǒng)李宗仁為該校 題詞賀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孫科、 立法院副院長陳立夫 、司法院院長王寵慧、行政院副院長吳鐵城、國防部部長何應欽、 教育部代部長陳云屏、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等為莆田哲理中學題詞祝賀。1952年學校由莆田縣人民ZF接辦,改名莆田第二中學。1956年,被評為福建省省重點中學。1950年以前師生每年組織下鄉(xiāng)支農,學以致用,既拓展了視野,又得到鍛煉,受到農民的歡迎,得到社會贊譽?!拔母铩逼陂g,莆田二中遭到浩劫,校址被占。1969年,莆田二中被迫停辦。經心系教育有識之士多方奔走呼告,七十年代初遷址莆田市城廂區(qū)西郊楊梅山重建。
1973年,黃金溪奉調來莆田二中主持重建校園工作。在一片楊梅上上師生同心協(xié)力,幾經艱苦奮斗,校園從小到大,從簡陋到完備,復蘇迅速,后來居上。經十幾年重興復業(yè),校園占地六十四畝,校舍建筑面積達一萬四千多平米,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綠樹、紅花相應成趣,同舊址相比,新校園地盤更大,風景秀麗,居市區(qū)而靜謐,是師生教學、生活的樂園。福建省ZF和社會力量的關心和支持是這個時期學校迅速發(fā)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2005年3月學校搬遷于莆田市西天尾鎮(zhèn)溪白村新校區(qū)。
莆田三中創(chuàng)辦于1906年,最初校名為廣山兩等小學堂,1921年改名為莆田公立廣山模范小學,1941年3月經省教育廳批準,改名設立莆田縣廣山初級中學。
原三中(現為新縣中學):現址 新縣鎮(zhèn)廣宮村
創(chuàng)辦時間1906—(占到2014止)共108年
涵江區(qū)鄉(xiāng)人陳國清(清舉人)、陳捷標(清舉人)、陳圣經(清秀才)等人,于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發(fā)起創(chuàng)辦 廣山兩等小學堂(涵江區(qū)),利用步云書院和一座民房,修建為校舍。公推陳國清任堂長。余祖頤(號肅期清秀才)任監(jiān)督,胡汶霖(號雨蒼清秀才)任舍監(jiān)。辛亥革命后,后經縣府派員視察,選符合條件,才于1921年把廣山兩等小學堂改為莆田公立廣山模范小學校。 撥款修建校舍,學制由八年改為六年,委派胡汶霖(雨蒼)任校長,教員有陳翼卿(福建法政學校畢業(yè))、黃萬年(福建法政學校畢業(yè))等。 1921年至1928年間,軍閥割據,萑苻滿地,社會動蕩不安,學校瀕于停辦, 后由陳捷標(清舉人)組織民團,保衛(wèi)家鄉(xiāng),學校才得勉強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到了1929年9月,莆田縣教育局批準把公立廣山模范小學改為縣立廣山小學校。1931年至1932年,兩屆畢業(yè)生參加全縣會考,成績列入乙等第一名。1929年涵江大暴Dong,校友陳天章(莆田縣農村蘇維埃政權第一個黨支部書記)、蔡文煥發(fā)動學生、發(fā)動工農,游行示威,張貼革命標語,掀起反霸(反惡霸范少京)高潮。廣山小學師生在這次革命斗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
抗日戰(zhàn)爭(1937年)開始,日本瘋狂轟炸沿海地區(qū),莆一中遷往廣宮上課。山區(qū)一時成為莆田文化中心。莆一中在山區(qū)上課的時間雖然不長,山區(qū)群眾卻受了前所未有的熏陶,對學習文化的要求日趨迫切。1941年3月,省教育廳批準設立莆田縣私立廣山初級中學,招收第一屆學生80人,分甲乙兩班上課。 新民主革命時期,廣業(yè)是游擊區(qū),游擊區(qū)都設在廣宮鄉(xiāng)。1949年正月,大洋閩中游擊司令部派曾廣碧把原設在新縣的大隊部遷設在廣山中學,配合廣宮區(qū)部籌糧支前,準備迎接解放,游擊隊陳蒲川同志指導區(qū)書記陳國雙、區(qū)干陳海瑞、支部陳國珠與學校聯(lián)系,負責刻印革命傳單,發(fā)動學生宣傳,鼓勵參加革命等工作。1949年3月,偽莆田保安隊勾結莊邊偽JC所,召集偽軍,分三路圍攻廣宮游擊區(qū)部和游擊大隊部,游擊隊主力抵抗不住,暫時撤出廣宮鄉(xiāng),廣山中學橫遭偽軍蹂躪,校舍、課桌、教具都被破壞,遭厄之后,學校瀕于停頓狀態(tài)。1949年9月又開始上課,1950年下半年,蒲川同志當莆田縣農會主席,仍兼廣山中學董事長(至53年3月接辦止),1953年3月,縣ZF派于運??崎L來校辦理接辦手續(xù),并宣布廣山中學改為莆田第三中學。解放后,學生數逐年激增,西天尾、梧塘、萩蘆等地的學生都來就學,同時有“49考50”的美譽(一班50人,一個沒畢業(yè)作為同等學生去投考,結果也被錄?。?,新建、擴建校舍十多座,教學設備也日臻完善,在陳端勇、陳長城校長任內,新增建了“紅專樓”一座共8間,平房7間,還有體育室、教師膳廳、禮堂、宿舍等。1959年莆田新縣農業(yè)中學創(chuàng)建。文化革命時期,十年浩劫,教育停辦 ,1966年起,莆三中連續(xù)三年沒招收新生,1967年3月,圖書館、辦公樓(即呈報立案的那一大座樓房)橫遭火厄,化為灰燼, 1969年鄉(xiāng)鎮(zhèn)公社革委會把莆田三中改稱新縣中學,并呈報縣革委會開設高中班,改學制三、三制為二、二制。 1977年恢復莆三中校名。1979—1980年四聯(lián)校(莆三中、大洋、莊邊、白沙山區(qū)四所中學的高二畢業(yè)生)集中莆三中進行教學,1981年在黨的“調整、改革、鞏固、提高”的方針指引下,縣地上級領導到??疾欤?986年莆三中為山區(qū)重點唯一的完全中學。
莆田第三中學,歷史久遠,培育了不少革命和科技人才,為祖國建設作出了貢獻,譜寫輝煌的校史。1957年,時任莆田縣委書記趙永福就送兒子趙瑞云到莆三中讀書,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 1972年,教育回潮時,學生數達一千五百多人,與莆田交界的福清、仙游、永泰、福州(莆田籍學生)等地的農民子弟均慕名來校就讀。莆田新縣農業(yè)中學和莆田三中該校的部分在新縣合并成為莆田新縣中學。后來不知為何原因沉淪(暫無資料可查)。直到08年才被外人提起
現三中(原城南中學與莆田五中分校合并):
合并創(chuàng)辦時間2004,改名2008-占到2014年止
2004年7月,城廂區(qū)委,區(qū)政 府把原城南中學與莆田第五中學資源進行了整合,成立了莆田五中分校。莆田五中分校自2004年籌建普通完全中學以來,在城廂區(qū)委、區(qū)ZF的關心指導下,積極調動有利因素,不斷推進學校管理工作和建設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各項工作取得長足進展,經有關部門考察調研,認為在莆田五中分校設立普通完全中學的辦學條件已經成熟。莆田第三中學的設立,成為市區(qū)唯一的一所普通完中,緩解了我市普通高中資源的不足,緩解了市區(qū)內幾所達標校高中的招生壓力。2008年5月5日,莆田市人民ZF發(fā)文(莆政綜[2008]73號)同意莆田五中分校正式設立為完中,并冠名為莆田第三中學。5月28日,莆田五中分校冠名為莆田第三中學。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金缽、副市長張麗冰出席儀式,并為莆田第三中學揭牌
創(chuàng)辦時間1900—(占到2014止)共114年
現址:礪青中學(初中部)梅園東路325號(高中部)拱辰街道辦下店路685號
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創(chuàng)建于公元1900年仲春,當時林翰等幾位具有維新思想的留日學生回到家鄉(xiāng)莆田,辦起了莆田第一所學?!Z青小學堂,取“磨礪青年成國家棟梁”之意。學校幾經沿革,幾經遷徙,從興化私立礪青小學堂到莆田官立礪青小學堂、私立礪青中學、莆田師范學校、城郊五七中學再到今天的莆田第四中學;辦學校址從當年始創(chuàng)于城廂頂務巷的肖氏祠堂到城區(qū)真武壇興安書院、鳳山寺、從抗戰(zhàn)初期的白沙宮、夾漈宮、廣化寺到抗戰(zhàn)后期的無妙觀三清殿,從解放后的舊校區(qū)到今天的新校園,學校歷經滄桑、歷盡艱辛。已是一所聞名遐邇的省重點中學。
莆田四中幾經沿革,幾經遷徙,從清朝光緒年間的1900年的莆田縣官立小學堂創(chuàng)建,1902年興化私立礪青小學堂創(chuàng)建到莆田官立礪青小學堂、1906年莆田縣官立小學堂和1902年興化私立礪青小學堂合并改稱莆田官立礪青小學,民國14年1925年部分保留小學并改名莆田 鳳山小學,部分升格為私立礪青中學。民國21年,1932年莆田 鳳山小學恢復名稱莆田礪青小學,1951年改名文獻小學, 21世紀后 ,部分并入梅峰小學和麟峰小學等,部分改為莆田市荔城區(qū)第一實驗幼兒園。私立礪青中學1958年改名莆田師范學校、城郊五七中學再到今天的莆田第四中學。
創(chuàng)辦時間1924—(占到2014止)共90年
現址:中山中學(初中部)勝利北街100號附近(高中部)城廂區(qū)霞林街道棠霞街215號。
莆田五中是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其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1924年的民國13年秋,涵江區(qū)人田春霖、游觀瀾等人創(chuàng)辦的莆田小學,校址設在涵江區(qū)古驛前福廈公路邊 鰲峰田宅和興化府節(jié)孝祠內---莆田興化府城隍廟附近內。 同年10月,增設初中部,改稱私立莆田中學(俗稱公學),小學部稱莆田公學附屬小學,校址遷到四賢祠(今中山中學西邊一部分)內上課。 民國20年,西元1931年,改名莆田私立初級中學 。民國25年,私立莆田中學(俗稱公學)初中部自動停辦,附屬小學由國民ZF莆田縣ZF接收, 改稱縣立興賢小學,民國28年春季,遷往常太鄉(xiāng)洋坑村上課 。莆田公學堂,1936年因為抗日戰(zhàn)爭停校,1942年復校改為私立莆田中山中學,1956年莆田縣接管并改名為莆田第五中學,1966年因為文革停校,1973年復校,1988年又更名為莆田中山中學。 1999年秋季高、初中分離,成為獨立高中沿用莆田第五中學。
2011年七月莆田五中學校從梅山街355號搬至鳳凰山麓 棠霞街215號,搬遷至新校區(qū),校園占地面積208畝,位于福廈公路旁,毗鄰廣化寺、萬達廣場,北臨南湖公園,東接荔城大道,西有千年古剎廣化寺,周邊人文環(huán)境優(yōu)越。
創(chuàng)辦時間1924—(占到2014止)共90年
現址:青璜中學(初中部)(高中部)涵江區(qū)三江街385號附近。
莆田第六中學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涵江區(qū)青璜山上,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學校創(chuàng)建于1924年,1956年,改名為莆田第六中學;1959年,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僅次于1953年莆田一中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1956年莆田二中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 1963年莆田僅僅:莆田一中和莆田二中、莆田六中再次列為省重點中學。 經過八十多年的發(fā)展,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逐步完善,辦學水平日益提高, 2001年被確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2006年被確認為福建省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校,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省內名校。
青璜山自古以來就是文化的搖籃。明建文年間(1399-1402),大學士方孝孺的侄兒避禍來到莆田,后在這里定居,開辦私塾教書為生。清乾隆年間(1736-1795),方家又在青璜山西隅(今“青璜科學樓”之地)創(chuàng)建“瑤山書院”,延請明師課督子侄,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
1924年秋,涵江鄉(xiāng)紳陳訓彝、陳澍霖、曾振先、等借用青璜山瑤島祠為校舍,倡辦涵江公立中學。聘請南京高等師范畢業(yè)生孔祥鉷為第一任校長,于當年九月十二日正式開學。
1927年二月,校董三人捐兼校舍“一院”,并增辦高中。
1928年七月,改名為莆田縣公立涵江中學。1929年秋,海外僑胞捐建“二院”。設有高中兩個班,初中三個班。
1927年至1930年間,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師生思想傾向進步,學校成為閩南地區(qū)學生運動中心,校友郭受鑾、黃元減、黃典麟等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31年八月,省立莆田高級中學,在涵中設立莆高理科分校,設有高中理科三個班,初中理科三個班。
1935年春,更名為私立涵中初級中學。抗戰(zhàn)期間,1938年遷往常太王宮,后遷往廣業(yè)田厝洋,1940年秋遷至黃巷,至1941年又遷回涵江。
1946年八月,改辦完全中學,校名為私立涵中中學。在解放前二十五年間,共畢業(yè)高中學生四十六人,初中學生一千零七十六人。
1953年至1954年,校董僑領程文鑄先生等集資捐建校舍“和平樓”、“民主樓”。
1954年,黨派干部來校,加強對學校的領導。1956年元月,改名為莆田第六中學;1959年四月,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僅次于1953年莆田一中,1956年莆田二中被確定為福建省重點中學。
1963年莆田僅僅:莆田一中和莆田二中、莆田六中再次列為省重點中學。
從1956年定名為“莆田第六中學”至1966年“文革”前的十年中,共有高中畢業(yè)生一千三百八十三人,其中升入大專院校的有八百六十二人,平均年錄取率為百分之七十三。六中師生意氣風發(fā),勤學苦練,報效祖國,深受社會各界的贊揚?!拔母铩背跗?,學校停課,校園遭到嚴重破壞。1969年復課,學生實行亦學亦工亦農亦軍的教學活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學?;謴驼5慕虒W秩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育質量又有顯著提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黨和ZF的關心支持以及包括愛國華僑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捐助下,“望江樓”、“膳廳”“林榮樓”“朝陽樓”“九華樓”“涵華樓”相繼建成,校園面貌煥然一新。1988年,躋伸“中國著名中學”行列。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學校又為高校輸送新生八千多人。
創(chuàng)辦時間1944—(占到2014止)共70年
現址:涵江區(qū)梧塘鎮(zhèn)東街區(qū)
莆田市第七中學校坐落在興化平原與山區(qū)的接合處梧塘鎮(zhèn)東街區(qū),東迎曉日,西望筆架,眺壺山,北鄰公路,是所交通便捷、風景宜人、歷史悠久的老完中。其前身博文財經學校創(chuàng)建于1944年,后學校更名為莆田七中、五·七中學、梧塘一中,現又重新起用校名“莆田第七中學”。
莆田七中創(chuàng)辦于民國33年(1944年),初名為福建省莆田縣私立博文初級職業(yè)學校,設商、農兩科,董事長朱維干(號鐵倉)兼第一任校長。1951年7月,增設高商,改名為博文商業(yè)職業(yè)學校。
1952年秋季,校名改稱博文財經學校;是年底,涵江中學3個高商班并入博文。
1955年7月,縣教育局批準學校改名為普通中學,改校名為私立博文中學。
1956年6月28日,學校由莆田縣人民ZF接辦,改為公辦,更名莆田第七中學。
1958年秋季,開始招收高中學生,成為完全中學。
1969年2月,梧塘公社所屬3個中學(莆七中、紅旗中學、白園農中)合并為梧塘五七中學,設立總校(莆七中)和分校(白園農中)。
1973年2月改名為梧塘中學;1974年10月,更名為莆田縣梧塘第一中學。
2002年3月至2003年1月期間改稱莆田梧塘中學。
2002年5月莆田市重新區(qū)劃后,學校歸屬涵江區(qū)管轄。
2003年2月恢復校名為莆田第七中學,同年3月涵江區(qū)ZF在莆田七中召開爭創(chuàng)三級達標工作現場會,成立莆田七中創(chuàng)建三級達標領導小組,學校著手創(chuàng)建三級達標工作。
2003年9月莆田梧塘沁后中學并入七中,學校辦學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2005年11月區(qū)ZF第二次召開“關于莆田七中創(chuàng)建省三級達標校等問題現場辦公會議”,促使莆田七中三級達標建設進一步順利向前邁進。2008年4月,學校升格為福建省三級達標高中,跨入省重點學校行列。
創(chuàng)辦時間1948—(占到2014止)共66年
現址: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南洋東大道459號
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學原名:莆田南塘中學。六十多年薪火相遞,半個世紀文明傳承。創(chuàng)辦于1948年的莆田八中,原因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號南塘,所以命名為南塘中學。于文化大革命時期改名為:莆田市黃石第一中學。于21世紀初正式更名為:莆田市第八中學。2002年通過省三級達標校驗收,2006年通過省二級達標校驗收,2009年5月通過省一級達標校評估驗收,2010年3月正式批準為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
1948年11月,莆田南塘中學(莆田第八中學前身)成立,校址位于黃石鎮(zhèn)郊井埔村。
1949年9月,莆田南塘中學遷至黃石安興街顯應祠(今莆田八中校園內)新校址。
1956年2月,中共莆田縣委、莆田縣人民ZF接辦南塘中學,改私立為公辦,并更名為莆田第八中學。
1959年9月,學校開始招收高中部學生,同時撥款修建了“十慶樓”, “東風樓”,學校禮堂等,學校成為莆田沿海地區(qū)一所頗具規(guī)模的完全中學。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學校停課“鬧革命”,并停止招生,直至1968年。
1968年12月,莆田第八中學更名為莆田縣黃石抗大式高級中學。
1971年9月,學校根據中共莆田縣委、縣ZF的決定,定名為“莆田縣黃石第一中學”。
1990年9月,學校興建了教學大樓(40間教室)。
1993年10月,學校舉辦45周年校慶。
1994年5月,建成科學樓。
1999年6月,學校確立了“成全學生,成就教師,成功教育,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一切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的辦學理念。
2003年2月,學校又恢復“莆田第八中學”的校名。
2002年3月,學校實現省三級達標。
創(chuàng)辦時間1892—(占到2014止)共122年(實為2002—2014止)
現址:荔城區(qū)儀華路1093號
莆田第九中學是荔城區(qū)一所公辦完中,前身為咸益女子中學(1892年),期間停辦。2002年莆田市區(qū)劃調整后,荔城區(qū)合并原城郊中學、荔陽中學、暢林中學,復辦莆田九中。
莆田第九中學是經省教育廳批準創(chuàng)辦的一所完全中學。位于莆田市荔城區(qū)二亭,占地面積109畝,周圍被荔枝林帶環(huán)抱。建筑面積達一萬一千多平方米的教學樓和科技樓。校園內綠樹蓊郁,環(huán)境幽雅,是莘莘學子求學的理想之地。學校周邊有市經濟適用房生活區(qū)、SOS國際兒童村、市法院、市第二醫(yī)院新址等單位;新建市體育中心臨校而立,規(guī)劃中的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與學校毗鄰呼應。
創(chuàng)辦時間 1956—(占到2014止)共58年
現址: 笏石鎮(zhèn)愛民西路
1956年8月。莆田笏石后菜園。笏石第一小學,兩間簡陋的土坯教室里來了四位拓荒人,即學校的發(fā)軔者張慶煌、鄭文鳳、唐起鳳和程金鑾老師。他們鏗鏘的誓言和堅定的步伐標志著一股興庠序、報桑梓的新生力量傲然崛起。依托笏石第一小學,附設初中班宣告成立,是為莆田十中的最初雛形。當時的辦學規(guī)模僅兩個初中班,學生總數119人。
1957年10月,學校遷至位于北埔村的海濱小學(其原址是始建于清康熙六年的海濱書院),這里彌漫著陣陣墨香和傳經興學的濃郁氣息。以書院為中心,興建一排六間平房為教室,一座三間廂平屋作辦公廳,設初一、初二各兩個教學班,改附設初中班為初級中學,莆田縣教育局委派陳文榮先生出任首任副校長,定校名為“笏石中學”,脫離第一小學的行政管轄。1958年冬,始統(tǒng)一定名為“莆田縣第十中學”。是年,成立中共莆田十中支部委員會,陳文榮先生兼任黨支部書記。
1960年,學校增設高中部,1963年僅有的一屆高中生畢業(yè)。之后,因設備和師資短缺,高中部停辦?!拔母铩遍_始后,學校順應時代特點,又更名為“莆田笏石五·七中學”,實行初高中各兩年的學制。黃金溪先生在“文革”階段的大部分時間擔任學校的革委會主任。風雨如磐的年代,學校步履蹣跚卻依然執(zhí)著前行。
1973年12月,學校又改稱為“莆田笏石中學”并一直沿用至2003年。這一階段學校發(fā)展日新月異,進入快速成長期,于1995年和1999年先后實現三級達標和二級達標,成為名符其實的完全中學,成為莆田沿海十幾個鄉(xiāng)鎮(zhèn)百萬群眾所信賴的學校,成為閃爍在湄洲灣深邃星空中一顆耀眼星辰,也奠定了學校在莆田教育史上的地位。
2003年2月,莆田市ZF決定統(tǒng)一完全中學的校名稱謂,遂恢復學校為“莆田第十中學”。是年秋季,位于秀嶼區(qū)市政中心的新校園巍然矗立并投入使用,一座座具有現代化建筑風格的科學樓、綜合樓、教學樓、學生食堂、學生公寓大樓等巍峨樓宇拔地而起,幽雅、健康的育人環(huán)境漸已形成。學校高中部順利遷至新校區(qū)。
2006年3月學校實現一級達標,是秀嶼區(qū)唯一的一所躋身省級名校行列的學校,肩負著引領秀嶼區(qū)教育的重任,也肩負著秀嶼區(qū)人民實現“知識改變命運”愿望的神圣使命,已逐步成為莘莘學子求知問學實現成才愿望的理想殿堂。
創(chuàng)辦時間1956—(占到2014止)共58年
現址:秀嶼區(qū)埭頭鎮(zhèn)埭頭村44-2號
福建省莆田第十一中學,簡稱莆田十一中,創(chuàng)辦于1956年,原為莆田埭頭中心小學附中,1958年正式命名為莆田第十一中學,1975年更名為莆田縣埭頭第一中學,2002年2月恢復使用莆田第十一中學校名。
莆田十一中地處莆田沿海——埭頭半島的中心點,是沿海四個鄉(xiāng)鎮(zhèn)(埭頭、平海、東嶠、南日)唯一老完中。1998年5月,該校校址由埭頭集鎮(zhèn)中心搬遷到仲尼山麓地址,辦學條件得到改變,拓展了學校的發(fā)展空間。
莆田十一中從規(guī)模較小的附中發(fā)展到普通完中;從傳統(tǒng)、簡陋的校舍發(fā)展到設施日趨完備的花園式校園,莆田十一中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近半個世紀,她歷盡艱辛鍛鑄輝煌:經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78年奪得莆田縣高考經旗;99年開始一直超額完成教育局下達的高考指標;抵住了職業(yè)中專等沖擊,從農村的普通完全中學發(fā)展成實現三級達標學校了。
創(chuàng)辦時間1957—(占到2014止)共57年
地址:城廂區(qū)華亭鎮(zhèn)亭前西路189號
莆田第十二中學坐落在華亭坡上,北偎三紫山,南攬木蘭溪,風景優(yōu)美,交通便利。學校創(chuàng)建于1957年,原名為“華亭附中”,1959年莆田縣ZF定名為“莆田第十二中學”,70年代先后易名為“華亭五七中學”、“華亭中學”、“莆田華亭第一中學”,2002年區(qū)劃后,再度更名為“莆田第十二中學”。
創(chuàng)辦時間1957—(占到2014止)共57年
地址:初中部(13中)秀嶼區(qū)忠門鎮(zhèn)柳坑4號高中部(26中)秀嶼區(qū)忠門鎮(zhèn)忠門居委會26號
福建省莆田第十三中學創(chuàng)辦于1957年。2008年,莆田第十三中學與莆田第二十六中學合并,成立新的莆田第十三中學。新莆田十三中位于風光旖旎、景色秀美的湄洲灣畔,地處忠門半島中心地帶,舊校區(qū)位于岳兜山南麓,緊鄰新文公路,新校區(qū)位于岳秀山東麓,校區(qū)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是一所歷史悠久、辦學經驗豐富、人才輩出的完全中學,高考紅旗學校,被譽為“媽祖故里一枝花”、“媽祖故里的明珠”。
1957年成立“莆田縣忠門柳坑附中”。1959年更名為“莆田第十三中學”。1968年“忠門農業(yè)中學”并入“莆田第十三中學”。
1969年中學廢序數命名,以地名為校名,相繼改名為“忠門‘抗大’中學”、“忠門五七中學”。1974年 更名為“莆田忠門中學”。1978年9月 “月塘附中”、“山亭中學高中部”合并于忠門中學。1979年 更名為“莆田忠門第一中學”。1985年 增設“職業(yè)高中班”。1987年 停辦“普高”,轉向發(fā)展“職高”,加掛“莆田忠門職業(yè)中學”校牌。2000年 復辦普通高中。2003年2月 恢復序數命名,更名為“莆田第十三中學”。2008年11月 1992年創(chuàng)辦的“莆田第二十六中學”合并于“莆田第十三中學”,分為新(原莆田26中)、舊(原莆田13中)兩個校區(qū)。
創(chuàng)辦時間1958—(占到2014止)共56年
現址:涵江區(qū)高林街
莆田第十四中學創(chuàng)辦于1958年,學校前身是“莆田縣延寧小學附中”,2003年恢復為“莆田第十四中學”,并被列為莆田市重點完中之一。首用校名莆田市涵江區(qū)第一中學。學校地處閩中商貿集居重鎮(zhèn)——涵江延寧,東有寬敞馬路直抵校門,西有古驛道橫跨新橋頭,南面港道船只穿梭,北向古樸民宅輝映水鄉(xiāng)特色。這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水陸交通方便,正是學生求知、發(fā)智成才的理想天地。
涵江區(qū)劃調整給學校帶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2010年,學校順利從原址搬遷至原莆田航海職業(yè)技術學校,莆田第十四中學全體師生決心借新課程改革的東風,進一步解放思想,繼續(xù)團結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為開創(chuàng)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創(chuàng)辦時間1958—(占到2014止)共56年
地址:西天尾鎮(zhèn)同心東路519號
莆田第十五中學(原西天尾中學)坐落在西天尾鎮(zhèn),地處城涵之間,城區(qū)至梧塘公交車直達校門口,交通極其便利。
學校創(chuàng)辦于1958年,開辦之初,設有初中部三個年級。
1960年5月經莆田縣人民ZF批準更名為第十五中學。文革期間一度改名為莆田縣西天尾人民公社五七中學,并開始設立高中部,學制為初高中各兩年。曾用名西天尾附中,西天尾五七中學,西天尾中學。2003年7月原莆田西天尾軍民中學并入莆田第十五中學,更使學校如虎添翼。
創(chuàng)辦時間1958—(占到2014止)共56年
地址: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鎮(zhèn)府路4號
學校創(chuàng)辦于1958年,原校園面積只有25畝,現校園占地面積約95畝,目前在校學生約1750人,共32個教學班,教師103人,其中高、中級教師40人,本科學歷85人,省、市、區(qū)級骨干教師22人。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學校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量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可謂是桃李芬芳,澤被四海。
2005年前,學校絕大部分的樓房還是20世紀七十年代的建筑物,陳舊破爛。2008工程質量檢測部門舊師生樓房進行檢測,他們發(fā)現七十年代建的師生宿舍,出現墻體開裂、木質樓板腐爛穿洞、木質屋梁白蟻蛀吃,天花板多處大面積脫落等現象,嚴重影響人身安全。校領導向上級領導匯報后,區(qū)教育局非常重視,領導親自來到學校查明情況,及時向區(qū)委、區(qū)ZF匯報并申報基建項目。2007年9月,荔城區(qū)委、區(qū)ZF高度重視,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促進均衡發(fā)展,區(qū)委書記陳國林多次到學校進行調研并召開現場辦公會議,決定斥資1000萬,打造莆田第十六中學。得到了區(qū)ZF、區(qū)ZF的親切關懷,批準了建三涷師生宿舍樓及食堂,由財政調撥基建經費。從2008年至2010年,我校完成了多項新建筑物,如學生宿舍樓兩棟各5層;一棟教師宿舍樓6層;一棟教學樓4層;改建新舊教學樓衛(wèi)生間三棟各4層;建設300米塑膠跑道等,總投資額為1000多萬元。
創(chuàng)辦時間1979—(占到2014止)共35年
地址:涵江區(qū)六一西路
莆田第十七中學創(chuàng)建于1979年。校園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校園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9020平方米,現有27個教學班
莆田十七中(涵三中)自2000年起復辦高中后,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現全校高、初中學生數達2200多人,并圍繞既定辦學目標,開始躍上了發(fā)展普高這條“高速路”。面對新的機遇,涵江三中領導從長遠著眼,把提升學校品位和教學質量作為“重中之重”,并提出“抓管理促質量”的口號。學校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從嚴治校措施及辦法:健全教學教研制度,實行班級工作量化評分,健全家訪制度,建立家校聯(lián)系卡,制定日常行為規(guī)范細則,引導學生自治管理。同時積極探索教育真諦,苦練內功,狠抓45分鐘課堂教學,組織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有力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莆田十七中至2012年后不再開辦高中部。
創(chuàng)辦時間1958—(占到2014止)共56年
地址:靈川鎮(zhèn)康富西路219號
莆田第十八中學創(chuàng)辦于1958年,前身為莆田靈川中學,1998年升格為靈川職業(yè)中專學校,2000年9月經省教育廳批準復辦普通高中,定名為莆田十八中。
近半個世紀的風雨歲月記錄著學校的輝煌歷史。創(chuàng)辦以來,學校共培養(yǎng)出各級各類合格畢業(yè)生2萬多人,許多已成為各行各業(yè)的精英,擁有3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500多人。
創(chuàng)辦時間1959—(占到2014止)共55年
地址:黃石江東村梅妃街205號
學校創(chuàng)辦于1959年,辦學歷史悠久,是一所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老牌職校,同時也是莆田市唯一的一所經教育主管部門同意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學校占地面積90畝,教學區(qū)、生活區(qū)、運動區(qū)、實訓區(qū)等布局合理,科學有序,校園內花木扶疏,溫馨宜人。
莆田市田家炳中學(莆田黃石職業(yè)學校學、黃石二中或莆田第十九中學)坐落在“涵黃”公路和東園路東側,寧海橋南岸的“梅妃故里”,背倚蘭水,面朝谷城,綠野連綿,碧流環(huán)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莆陽大地上職業(yè)教育的一塊奇葩,是莘莘學子求知成才就業(yè)的理想搖籃。
1983年,學校增辦了職業(yè)高中,曾以水產養(yǎng)殖、畜牧獸醫(yī)、電子類專業(yè)躋身于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前列,成為莆田市首批重點職業(yè)中學之一。職業(yè)高中專業(yè)對口高考比例全市最好,比率達70%以上;1998年,學校被授予莆田市唯一的一所“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點”,學校的發(fā)展得到各級領導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在新世紀之初,經省、市、縣ZF反復論證,確認該校有條件,有能力恢復承辦普通高中,并于2000年經市ZF批準,省教委注冊恢復為普通高中學校。2001年被授予莆田市“先進教工之家”,2002年被授予莆田縣文明學校。2007年改名為“莆田田家炳中學”。
創(chuàng)辦時間1959—(占到2014止)共55年
地址: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常太村
創(chuàng)辦于1959年,學校坐落于東圳庫畔、銀山腳下,校園花木扶疏、景色宜人,辦學環(huán)境得天獨厚,是莘莘學子求學成才的理想樂土。
學校占地面積60多畝,建筑面積7149平方米,擁有教學樓、教工宿舍樓各兩幢,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各一座,200米環(huán)形跑道運動場一個,校園布局合理,教育教學設施配套完善,電腦室、語音室、圖書室、多媒體教室、理化生儀器室、實驗室等一應俱全。學校占地面積60多畝,建筑面積7149平方米,擁有教學樓、教工宿舍樓各兩幢,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各一座,200米環(huán)形跑道運動場一個,校園布局合理,教育教學設施配套完善,電腦室、語音室、圖書室、多媒體教室、理化生儀器室、實驗室等一應俱全。
創(chuàng)辦時間1960—(占到2014止)共54年
地址:秀嶼區(qū)南日島
創(chuàng)建于1960年,1970年開設高中部,1984年停辦高中。隨著教育發(fā)展,學校于2001年秋季恢復高中部,成為莆田市秀嶼區(qū)9所完全中學之一。
南日中學坐山面海,位高開闊,校園面積24000m2。校園建筑依山而居,層次分明,建筑面積7968m2。環(huán)境幽雅靜美,空氣新鮮清純,是海島求學成才之寶地。
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連續(xù)四屆榮獲縣(區(qū))級“文明學?!狈Q號,2003年11月被秀嶼區(qū)區(qū)委、區(qū)ZF授予“教育先進工作單位”,2004年4月被秀嶼區(qū)人民ZF授予“秀嶼區(qū)第二屆素質合格校”,2006年被南日鎮(zhèn)授予“綜治工作先進單位”。
創(chuàng)辦時間1959—(占到2014止)共55年
地址:秀嶼區(qū)湄洲島興島路285
創(chuàng)辦于1959年,原名湄洲水產學校,后改稱莆田湄洲中學,后市教育局重新編制完全中學序列,學校又恢復“莆田第二十二中學”的名稱;2007年初,學校又加掛“莆田媽祖中學”校牌。
2007年8月11日,媽祖故里的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媽祖中學與臺北縣萬里中學簽下締結為姐妹學校的協(xié)議,雙方將秉承媽祖博愛、和諧精神,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推動海峽兩岸教育文化的深入交流。
學校占地75.8畝,建有兩座教學樓,一座綜合辦公樓,四座教工宿舍樓和兩座學生公寓樓,開辟400米環(huán)形跑道運動場,建有電腦室及多媒體教室,教學設施齊全。共有39個教學班,其中高中16班,初中23班,共有在校生2355人,專任教師108人。
創(chuàng)辦時間1961—(占到2014止)共53年
地址:涵江區(qū)大洋鄉(xiāng)大洋村
創(chuàng)辦于1961年,位于福莆永交界的大洋鄉(xiāng)址所在地。校園占地面積15555平方米,建筑面積5025平方米。她依山傍水,布局合理,綠樹成蔭,環(huán)境優(yōu)美。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以“團結勤奮,開拓創(chuàng)新”為行動準則,外塑形象,內強素質。學校領導勵精圖治,廣大教職工勤勉奉獻,莘莘學子奮發(fā)進取,共同樹起一座老區(qū)教育的豐碑。
創(chuàng)辦時間1962—(占到2014止)共52年
地址:新度鎮(zhèn)渠橋村紅山4號
莆田市第二十四中位于興化平原西部壺公山麓、城港大道旁,學校創(chuàng)辦于1962年,校名渠橋農業(yè)中學,1968年因為文革撤銷,1972年復校,后改名莆田渠橋一中,后再改名莆田第二十四中學?,F為福建省二級達標重點中學。
建校40多來,培養(yǎng)了兩萬多名畢業(yè)生,涌現出“中國十大杰出青年”、湖南省副省長陳肇雄,國際數理統(tǒng)計學會會長、國際統(tǒng)計學最高榮譽考普斯“總統(tǒng)獎”獲得者范劍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人才,贏得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
2008年學校本科上線人數達352人,藝術類學生余志超考取中央音樂學院。學校先后獲得“莆田市育人獎”、“莆田市田徑傳統(tǒng)項目學校”、“福建省花園式單位”、“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莆田市文明學?!?、“莆田市少年軍校示范校”、“莆田市十佳五四紅旗團委”、“莆田市網絡文明教育先進學?!薄ⅰ捌翁锸袑嵤┧刭|教育工作優(yōu)秀學?!?、“莆田市平安校園”、“莆田市依法治校示范?!薄ⅰ捌翁锸行展_示范單位”、“莆田市綠色學?!钡榷囗検屑壱陨蠘s譽稱號。
創(chuàng)辦時間1965—(占到2014止)共49年
現址:秀嶼區(qū)平海鎮(zhèn)西門4號
原名莆田縣平海中學,學校地處美麗的平海灣畔,背靠朝陽山,依山伴海,風景宜人,交通便捷。學校建于1965年,已有39年的歷史,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白手起家,三遷校址,幾度更名。步履維堅,飽嘗苦辣,然能腳踏實地一以貫之,一步一個腳印硬是闖出一條通向希望的坦途”。學?,F有教學班21個,學生近2000人,校園占地面積57645平方米,建筑面積8936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環(huán)境幽雅,綠地環(huán)繞,學校目前已具備實施現代化教學的基本設施,擁有標準的勞技室,音樂室,美術室,圖書閱覽室,理化生實驗室和多媒體等專用教室。通過幾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學校在教育教學等方面行成了自己的特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輸送了大批高質量的合格人才,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2000年中考綜合比率在原莆田縣同類學校中居第一名,去年中考的優(yōu)秀率和綜合比率在秀嶼區(qū)名列前茅;2000年復辦高中后,高考上線率正逐年上升。學科競賽獲得重大突破,有10余人在全國、省、市級重點中學組競賽中獲獎。通過幾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學校在教育教學等方面行成了自己的特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輸送了大批高質量的合格人才,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創(chuàng)辦時間1957—(占到2012止)共55年
地址:初中部(13中)秀嶼區(qū)忠門鎮(zhèn)柳坑4號,高中部(26中)秀嶼區(qū)忠門鎮(zhèn)忠門居委會26號。
莆田第二十六中學﹙原忠門中學,現在是新的莆田第十三中學的高中部﹚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忠門鎮(zhèn)中心的岳秀山腰,占地86畝,現有建筑面積47000多平方米、綠化面積近2萬多平方米,學生近3400人、教職工203人,是秀嶼區(qū)先進教育工作單位、莆田市十佳學校、莆田市文明學校、莆田市文明學校標兵、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綠化先進單位。
2008年,莆田第十三中學與莆田二十六中進行合并,成立了新的莆田第十三中學。
2009年,該校完成三級達標 完成了多年的計劃!新蓋兩棟實驗樓
2010年, 提交擴建計劃,十月 期間市長鄭志忠實地考察了一下學校!提出了一下幾個要求:進一步實施S個代表思想,加快發(fā)展師資力量,有困難就要提出來!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殿堂,該花錢的地方就得花錢!
2011年,歡度新柏大樓的成功使用!該樓名寓意是 這里將走出更多的閩之驕子,猶如松柏長存不惜。
如今,莆田二十六中學已經成為歷史。只見原址不見新顏。
創(chuàng)辦時間1992—(占到2014止)共22年
地址:秀嶼區(qū)東嶠鎮(zhèn)上塘村
原上塘中學,坐落在興化灣畔,,毗鄰風光旖旎、景色秀美的九龍山白云洞。地處笏埭公路旁,交通非常便利。學校創(chuàng)辦于1992年,原是一所新布點的初中校,2003年設立高中部,升格為完全中學。初中建設十佳學校。
創(chuàng)辦時間1965—(占到2014止)共49年
地址:東莊鎮(zhèn)華林路79號
莆田第二十八中學前身為東莊中學、農業(yè)中學,創(chuàng)辦于1965年春3月5日,曾是‘‘五七中學’“五六中學”前身,1997年4月經省教委批準升格為秀嶼區(qū)唯一的一所省級職業(yè)中專學校,2003年7月根據莆田市人民ZF文件的精神成立了“莆田第二十八中學”。迄今已有快50年的辦學歷史,他還是一所集初中教育、職業(yè)教育和高中教育于一體的規(guī)模宏大的綜合性中等教育學校。2014年完成新校園征地94畝,建設莆田東莊職業(yè)中專學校,將校園和職業(yè)分開開始了新的教育模式。2014年10月23日開始審核通過省級三級達標學校。
莆田第二十八中學(又名“東莊中學”)坐落于莆田市秀嶼區(qū)東莊鎮(zhèn),即湄洲灣畔醴泉半島中部。新秀疏港公路從校門口經過,距名聞海內外的天然良港——秀嶼港僅有6公里,背靠東莊鎮(zhèn)埔尾街。學校交通便捷,環(huán)境優(yōu)雅。校園內綠樹成蔭、建筑樓群雄偉壯觀,是沿海地區(qū)莘莘學子求學立志的樂園,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原清華大學副校長余壽文教授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創(chuàng)辦時間1749—1901(金石書院時期)共152年
1902—1916(仙游官立金石小學堂時期)共14年
1917—(占到2014止) 共97年
三個時期總265年
地址:仙游縣鯉城城內社區(qū)一中街239號
南唐升元年間,呂祖仙宮內即設帳講學。
北宋慶歷年間,著名大學者陳襄在仙宮西廂授徒課經,時問道者千余人,襄獨贊傅楫“金石人也”。山因此得名,石篆“敲金戛石”。
南宋紹興二年,理學大師朱熹到此講學。
元至正年間,傅氏族人在此興辦“匾之以金石”的學堂。
明天啟三年,名士唐大章與福清名儒陳濂等在此講學二十多年。自唐至清,金石山講學授徒風氣之盛,既為當時仙游重教興學、書堂林立之縮影,亦是仙游科甲蟬聯(lián)、簪纓鼎盛、人文炳蔚之根由。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仙游知縣陳興祚在金石山興建金石書院。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金石書院奉詔改辦仙游官立金石小學堂,開仙游新學之濫觴,實為仙游一中之前身。爾后,校名幾經更迭,然金石銘訓則一脈相承。
1917年,仙游縣立中學成立。
1935年,尚公中學、現代中學、仙溪農職合并為仙游縣立初級中學。
1950年,仙游縣人民ZF接管仙游縣立初級中學、省立仙游高中,并把兩校合并為仙游中學。
1952年,仙游中學與私立金石中學合并,正式命名為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學。
1959年,審定為首批省重點中學。
1999年,評定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
創(chuàng)辦時間1898—(占到2014止)共116年
地址:仙游縣鯉城鎮(zhèn)解放西路291號
仙游縣第二中學(簡稱仙游二中)坐落于縣城中心,東與縣委縣ZF結鄰,西與郵政大樓、中醫(yī)院一墻之隔,南與西門兜大街相接,交通十分便利。其辦學淵源從1898年的道德女學起,歷經陶德女中,模范中學,慕陶聯(lián)合中學,蘭溪中學,1952年合編為仙游二中,堪稱百年名校,底蘊深厚。2004年8月高分通過福建省“二級達標中學”定級驗收,成為仙游縣僅有的兩所二級達標校中的一所?,F為福建省“花園式單位”、國家級語文及英語教改“實驗學?!?、“市文明學?!?、“市家庭教育先進單位”、“市交通安全教育文明?!?、 “市第五屆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先進集體” “市校園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縣學校管理先進單位”、“縣教研教改先進單位”。
仙游二中是仙游縣城唯一一所完全中學,它是由多所學校幾經演變,逐步歸一而成的,其歷史悠久,教澤綿長。學校前身為1898年創(chuàng)辦的道德內女學,歷經慕陶聯(lián)合中學、蘭溪中學、仙游二中、城關中學、仙游三中,至1987年復名為仙游二中。校名的迭次變更,反映了仙游二中辦學歷史的悠久和時代的滄桑,我校從辦學伊始便歷經了那漫長而艱苦的辦學歷程,有過建國后中、高考連奪專區(qū)的育人輝煌,也有過十年浩劫的磨難, 同時,它也沐浴了改革春風的洗禮,在革故鼎新中再展英姿。作為蜚山之麓的讀書圣地,它歷經傳道授業(yè)的百年滄桑;作為蘭溪之濱的人和搖籃,它有過鐘靈毓秀的幾多輝煌。一百多年的風雨兼程,一代代的繼往開來,仙游二中為祖國輸送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人才,托起了一個個報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