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和陶藝大師
中華古玩網(wǎng) http://www.gucn.com
宜興的紫砂生產(chǎn),始于北宋中葉。1976年,在宜興丁蜀鎮(zhèn)蠡墅羊角山進行考古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宋代紫砂古窯址和早期紫砂器殘片及器皿,佐證了紫砂出現(xiàn)的最早年代。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詩中就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以及“雪貯雙砂罌詩琢玉無瑕”等句。但直到明代中葉,紫砂陶才開始盛行。據(jù)明代周高起所著《陽羨茗壺系》記載,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著名民間紫砂藝人供春,是把紫砂器推進到新的境界的第一人。至萬歷年間,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良、元暢和時朋,稱為“四大家”。四人作品,趙、元、時三家都承繼供春的古拙風格,而董翰是最早創(chuàng)造菱花式壺的名藝人,獨以文巧見長。四大名家以后有李茂林和時大彬,李善于制作小圓壺,作品不務妍媚而時見巧思,他還對紫砂的燒成工藝作了重要的改進。時大彬是時朋之子,是供春之后最著名的紫砂代表人物,所制大彬壺名重天下。時大彬收了許多徒弟,以李仲芳、徐友泉最為杰出,三人都行大,因而又有“壺家妙手稱三大”的說法。
到了明代末年,陳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等所制紫砂壺尤為精美,民間視為神品。當時,紫砂產(chǎn)品由葡萄牙商人帶到歐洲,被稱為“紅色瓷器”。清代,紫砂工藝迅速發(fā)展,產(chǎn)品的式樣和風格比明代更為奇特,新品種也不斷增加,如紫砂花盆及各種陳設和雅玩。其中有借鑒花果造型和仿古銅器式樣的茶壺,還有用各種粉彩山水裝飾的紫砂壺以及花生、荸薺等各式果品造型的紫砂。由于壺藝精進,常被宮廷皇室選為貢品,并向歐洲、日本、東南亞及南美各國出口。其中最著名的是清初陳鳴遠,善制茶具雅玩,作品新穎,雕鏤兼長,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爭求鳴遠碟”的贊句。嘉慶、道光年間,有楊彭年、楊風年兄妹,都是名家,制壺雅致玲瓏,巧奪天工,藝林視為珍品,楊氏的一件“風卷葵壺”至今藏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堪稱經(jīng)典之作。特別是嘉慶年間金石家陳鴻壽(曼生)出任溧陽縣宰,自繪壺式18種,即曼生18式,由楊彭年制作,用竹刀在壺坯上面鐫刻書畫,所刻銘文有篆、隸、楷、行諸體,使紫砂造型裝飾工藝別開生面,進入新的境界,由此“壺隨字貴,字依壺傳”,開創(chuàng)了文人名士直接參與紫砂創(chuàng)作之先河。與楊彭年同時的還有一位名匠邵大亨,制壺以渾樸見長,精美絕倫,達到紫砂工藝成就的高峰。
清末民初,紫砂名匠輩出,杰出的代表人物有黃玉麟、俞國良、程壽珍、范鼎甫、范大生等,精品迭出,各擅勝場,一些作品在國際展覽中獲得獎項,較有影響的是由蜀山利永公司選送的紫砂器,首次獲1915年巴拿馬國際賽會頭等獎。1926年選送的多式茶壺杯碟,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特等獎。1932年,是紫砂業(yè)特盛的一年,年產(chǎn)值已占宜興陶瓷工業(yè)總產(chǎn)值的15%左右,并直接接受日本、東南亞等國的訂貨。是年,朱可心、程壽珍、俞國良、吳云根、范??茸仙八嚾说?#8220;云龍鼎”、“掇球”、“仿古”、“傳爐”等作品在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上獲優(yōu)秀獎。1935年,擅長制壺,又精雕塑的范鼎甫之紫砂雕塑“鷹”,榮獲倫敦國際藝術展覽會金質獎。到抗日戰(zhàn)爭前夕,由于日本政府不斷提高紫砂進口的關稅率,并在常滑等地仿制紫砂陶,加上1934年大旱,人民購買力減弱,紫砂生產(chǎn)逐漸衰落??箲?zhàn)勝利后至解放前,由于物價波動,銷路呆滯,技工流散,整個紫砂業(yè)幾乎陷入后繼無人的境地。
1950年11月,紫砂業(yè)恢復,成立了紫砂產(chǎn)銷聯(lián)營處,產(chǎn)品打開了銷路。1954年起,將流散各地的紫砂從業(yè)人員組織起來生產(chǎn),籌建改造原有生產(chǎn)設備和工場。1955年紫砂生產(chǎn)合作社成立,老一輩紫砂藝人在致力傳統(tǒng)工藝的研究和新產(chǎn)品開發(fā)的同時,還不斷培養(yǎng)新的技藝人員。任淦庭是專門從事紫砂刻畫、裝飾工藝,技術全面的藝人,書法雅健,裝飾畫面以山水花鳥為主.他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為現(xiàn)代紫砂雕刻藝術作出了貢獻。吳云根成型技藝高超,擅長于制作方圓壺形與竹子類壺型,風格樸實穩(wěn)重,他制作的提攀觚菱壺、大型竹提壺、線云壺、雙色圓竹段壺等多次選送國內(nèi)外展覽。王寅春是一位多產(chǎn)的藝人,所制茶壺線條挺括清晰,口蓋準縫嚴密,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展覽。裴石民善制文房雅玩,如水盂、杯盤、爐鼎等,他因分別為紫砂宗師供春的樹癭壺配蓋及項圣思的大桃杯配托盤而享盛名,其作品風格厚重,氣勢沉穩(wěn),在紫砂藝苑里獨樹一幟。朱可心所制茶壺常以自然花樹為題材,如報春壺、松鼠葡萄壺及翠蝶壺、云龍壺等,上世紀70年代,為適應出口的需要,他分別以松、竹、梅、柏、桃為題材,設計了同一造型多種裝飾的系列茶具。蔣蓉是解放后的第一位女工藝師,至今健在,現(xiàn)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以陳設觀賞為主,兼有實用類,所制花生、核桃、瓜子、菱角、板栗等象形果品,早在50年代就被選為國家禮品。顧景舟是宜興第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制壺施藝嚴謹,風格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對紫砂沿革、古陶鑒賞均有較深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品“提璧茶具”、“雪華壺”、“上新橋壺”等,工藝精巧,樸茂雅致,博得海內(nèi)外人士的很高評價。在老一輩藝人的嚴格督導下,一大批中青年紫砂藝人也脫穎而出,他們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通過改革產(chǎn)品的造型、色澤和裝飾手法等,設計創(chuàng)作了許多名、優(yōu)、新、特產(chǎn)品,為紫砂園地錦上添花。截至2004年底,經(jīng)主管部門批準,宜興有各級技術職稱的工藝人員.755名,其中高級職稱55名。現(xiàn)在,徐漢棠、徐秀棠、譚泉海、呂堯臣、汪寅仙等國家級大師,李昌鴻、何道洪、周桂珍、鮑志強等陶藝大師,以及一批著名的省級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仍然活躍在紫苑藝壇,言傳身教,為紫砂事業(yè)培養(yǎng)新人。
宜興紫砂是陶藝中的一朵奇葩,它優(yōu)異的品質、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凡的藝術品位,已經(jīng)獨秀于陶瓷藝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