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磁州天目”
張國英
磁州窯以獨特的“白地黑花”裝飾風格獨樹一幟,并對中國北方各窯場形成很大影響,“白地黑花”也成了磁州窯瓷的代名詞。然而在長期的燒造過程中,磁州窯博采眾長,兼收并蓄,還燒造出仿定窯瓷、仿鈞窯瓷、仿建窯瓷等等產(chǎn)品,而且在仿燒中創(chuàng)造了“磁州天目”這個新品種。
“天目”是什么意思?這有很多種說法,但最接近事實、最能讓人信服的說法,就是當年日本僧人從中國帶回的茶具是從浙江的天目山得到的,日本人順理成章地把中國茶具以及喝茶的方法叫做“天目”。專家把磁州窯在燒造黑釉器物時斑點小而密者稱之為仿油滴;斑點稍大且均勻而密者稱之為玳瑁釉;其斑點大小不均又稀散者叫褐斑彩;有細密條紋者稱仿兔毫,以上總稱為“磁州天目”。后來加以引申,凡是宋代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宋流行點茶,點茶是直接在茶碗里把茶用沸水沖開的,所以宋民間飲茶多用茶盞,盞是一種小型茶碗,口敞小底,適于點茶。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地,紋路要細膩,厚薄要均勻。磁州窯生產(chǎn)的黑釉窯變釉、結晶釉茶盞,料精式雅,堪稱“盞中第一”。
窯變釉是一種典型的二液釉、分相釉,釉中氧化鋁含量低,氧化硅含量高,并含有極少的氧化磷。釉中的紅色則是由于還原銅的呈色作用,采用還原氣氛,降低了氧化鐵的含量,燒成的釉色以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為主,并出現(xiàn)錯綜掩映的多種窯變釉色。黑釉兔毫就是在釉中心鐵質聚集發(fā)生窯變,向下流動,產(chǎn)生流淌狀的絲毛長條紋,細密如兔毛,故名兔毫,它的毛色為橘色、鐵銹色,比建窯兔毫稍遜色。而油滴斑是在高溫中形成的結晶釉,彩面密布銀灰色和褐色小圓點,形似油滴。
結晶釉是因為產(chǎn)品在燒制過程中釉內(nèi)含有足量的結晶性物質(熔質),經(jīng)熔融后處于飽和狀態(tài),在緩冷過程中產(chǎn)生分析出晶體而形成,它是高溫鐵結晶釉。黑釉玳瑁的成因與兔毫、油滴相似,在高溫下黑釉面上形成褐黃、鐵銹等色的小斑點、片,狀似海龜背的玳瑁紋,故名。它們的形成,是在施過釉的器坯上灑以含鐵質極高的斑花石漿,在高溫下與黑釉中的鐵質熔化混合,聚集成不同的點、片、條等,可以說它是一種藝術釉,變化最多,色彩最豐富,形態(tài)也最復雜。
宋代天目類茶盞資料見于北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4年)。蔡襄所撰《茶錄》有所述及。宋代人喝茶前要把杯子熱一下,很是講究。此外,黑盞保溫性好,因為黑泥導熱慢而散熱也慢,這對飲茶有極大的好處。
由于宋代飲茶、斗茶之風日熾,用以飲茶、斗茶的建窯黑釉盞備受珍愛,因此各地都競相致力于建窯茶盞的仿制。在建窯的品種里,第一是兔毫,典型的建窯茶盞都是兔毫盞,再者就是油滴盞,還有玳瑁盞等等。磁縣觀臺油滴、兔毫、玳瑁盞產(chǎn)生的時代正好是宋遼和宋金爭戰(zhàn)之際,南北交通受阻,觀臺趁機仿制了人們喜愛的免毫盞等。在《觀臺磁州窯遺址》一書中也看到:“觀臺窯從中期的地層開始,出現(xiàn)“兔毫”和“油滴”裝飾,但制法和形成原因均不同于建窯,裝飾效果亦不同。磁縣觀臺窯遺址出土的油滴盞和碗多侈口,胎體精薄,滿釉裹足,并在施釉后經(jīng)慢輪對足刮削修整,制作精良,還有的盞為卷沿。而此時期觀臺的一些黑釉器上外壁呈醬色,內(nèi)壁呈漆黑色,從這一點上說明窯工已經(jīng)能夠控制黑釉的呈色,因此,兔毫斑也有可能是在有意控制下形成的。油滴斑的形成卻極不容易,即便是在建窯也是鳳毛麟角。而1987年在對觀臺磁州窯遺址發(fā)掘時出土了十數(shù)件兔毫盞、油滴盞和玳瑁盞,足以說明磁州窯黑釉茶盞的生產(chǎn)在當時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大的規(guī)模,從器物的釉色、造型來看,工藝已相當成熟。
總之,“磁州天目”的形成,首先源于磁州窯窯工借鑒和學習建窯的燒造工藝,其次是受到了宋代飲茶之風的刺激,可以說“磁州天目”的形成也是宋代茶文化的產(chǎn)物。被學者們稱之為“磁州天目”的兔毫、油滴等釉裝飾,不僅為我國茶文化貼金添彩,而且也為研究我國的磁州窯黑釉裝飾技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