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在境內的姜莊村發(fā)現(xiàn)一處明清時期的民居院落(圖一)。據(jù)傳該院落建于清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40多年。從外觀看其規(guī)模和氣派,在全縣范圍內亦不多見。保存情況基本較好,每個進院清晰可辨。為了解和研究許昌縣的民居狀況和民居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一、
姜莊村位于許昌縣西北部的桂村鄉(xiāng)境內,距許昌市區(qū)約15公里。許昌縣地處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常年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 毫米。全縣分崗地、平原和淺平洼地三種地形。姜莊地處崗地之上,盛產冬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圖一 姜家宅院外景(東側)
二、
姜家宅院坐落于姜莊村中心位置,在東西主路路南、丁字路口的西南角。因道路走向的緣故主人將宅院建成坐南朝北的坐向。原主人的生卒及生平不詳,現(xiàn)居住者也都說不清楚有關宅子和主人甚至其后人的有關事情。只知道姜姓主人曾經(jīng)是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并用大量銀子為自己捐過一個監(jiān)生的名銜??上Ь驮谡杭磳⑼耆ǔ?,僅剩最后一進院的堂樓時,卻不幸撒手人寰。后經(jīng)一百多年的時代演變和家族變遷,偌大一個宅院在后人手中逐漸暗淡,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所幸時至今日,整個院落的形制和格局基本完整(圖二)。
圖二 姜家宅院現(xiàn)狀平面圖
宅院屋宇式金柱大門樓位于中軸線的最北端,即文王八卦之坎位。這一點和許昌縣境內的其他幾處同樣坐向的宅院一樣。大門單間七架,上下兩層。通面闊3.6米,通進深5.2米。硬山灰瓦屋頂,屋脊高出兩側近一米,盡顯高大氣派之勢。檐下額坊上的木雕及墀頭上的磚雕在“破四舊”時期被人為毀壞,令人惋惜。大門兩側的一對雕工精細的抱鼓石保存完好。
穿過大門,是一進院,一進院由倒座、東西廂房和二門圍合而成。五間兩層倒座樓分列大門東西兩側,東面三間西面兩間。倒座進深七架,硬山灰瓦,清水墻。前后檐墻比大門均略微后退,以襯托大門尺寸的高大。倒座(含大門)通面闊17.96米,為許昌縣所有民居之最。倒座后檐墻的上部雕有額坊形狀的磚雕組合,幾可亂真(圖三)。從平面圖上可以發(fā)現(xiàn),倒座東端伸出東廂樓房的后檐墻約一間的寬度,打破了整個宅院以后檐墻為圍墻的矩形格局,猜測不出所為何故。院內原有的影壁墻和西廂房都已不存在,僅存一幢兩層的東廂樓房,廂樓房面闊三間,二梁七架,硬山灰瓦屋頂,四面清水墻。因久未住人,廂樓屋頂?shù)那捌乱延芯植克?。?jù)父老講述,原來在東西廂房的南山墻之間有墻體連接,其中軸線位置就是二門,是一座河南民居中常見的內門單間小門樓。如今這些已都見不到了。
二進院僅有一幢客廳,也叫過廳,是二進院的主房??蛷d三間九架,通面闊9.4
三進院里,空蕩蕩的庭院只有一幢五間兩層樓房,為該進院的主房。從方三丈的后檐墻到該樓房的前檐墻距離10.54米,顯然是留有東西廂房的位置,但卻并不存在,不知是破敗拆除還是一開始就沒有建。樓房明間前后有門,為過廳樓。過廳樓通面闊15.5米,通進深4.5米。兩層七架,硬山灰瓦屋頂,四面清水墻。如今北邊房門已用磚壘砌起來,只留南門進出,這樣一來使得樓房像座坐北朝南的堂樓。從該樓房的南面進入房內,頓覺進深尺寸的局促,這和外觀寬大的體量比較似乎顯得不太協(xié)調。本打算上到二樓一看,發(fā)現(xiàn)五間房子的樓板已蕩然無存。據(jù)現(xiàn)在居住該屋的老人講,所有的樓板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吃大伙”那陣全被一塊塊拆去當柴燒掉了。面對此情我們再次無言,這種惋惜之痛始終伴隨在普查的過程之中。四進院的東廂樓房與三進院的主樓房之間只有四十多公分的距離,之間以短墻相連,短墻略低于房屋后檐口。站在東側觀查,明顯可以看出該院落是以房屋的后檐墻為圍墻,空擋處以高墻連接,圍墻高近六米,想來宅院當年是何等的森嚴。四進院的東廂房(西廂房已不存在)也是一幢兩層樓房,三間七架,硬山灰瓦。從地面到檐口高度為6.2米。兩次間的牗窗由磚塊倒角磨邊壘砌而成,房門下面是一道矮矮的青石門檻。有趣的是門檻靠近一端處一個方方正正的豁口,這引起我們的好奇,詢問主人才知道原來那是建房時專為小貓留的通道。細微之處,也反映出深宅之內不乏溫馨的生活情趣。
姜家宅院因坐南朝北,主房自然在院落的最南端,北為前,南為后。根據(jù)舊式民居“前不壓后,右不壓左”的高度控制準則,主房的高度必須統(tǒng)領全局。因此遠遠望去,整個院落房屋的屋脊從北到南依次增高。反映出舊式民居建造中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