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夠面對眼前的困難,不易被輕易地打倒;能夠在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近年來隨著各種育兒理念的不斷普及,很多的父母都想通過學習知識的方式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孩子。過去的家長只注重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心理健康。一個人只有身體、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一、不盲目攀比家長的態(tài)度會激勵孩子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如若有的家長總喜歡拿自家孩子同別人家孩子比較,比如,那天小明同學從學校興高采烈地回到家,告訴媽媽這次考了86.5,這位媽媽一看這分數(shù)嚴厲的說:才考86.5,你有什么好開心的?隔壁家和你同年紀的小強考了98分,都快接近滿分了,你就這分數(shù)那么低。孩子聽后慚愧地低下頭走回房間。
盲目地攀比,容易滋生出孩子嫉妒仇恨的情緒。正確的做法是拿孩子過去的成績比較,相比之下,當看到孩子取得進步時及時地具體贊美孩子。
毀掉孩子的一種方式就是不斷地“否定”。所以,家長要清晰意識到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各自的閃光點,要善于發(fā)現(xiàn)及發(fā)揮孩子的優(yōu)點,對于缺點實事求是的加以分析,慢慢的引導。
二、獨立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陳鶴群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能夠做的事,應當讓他們自己去做,做了就與事物產(chǎn)生直接的聯(lián)系,就獲得直接的經(jīng)驗,就知道做事的困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zhì)。
記得之前學校舉辦的夏令營活動,聚餐時一小男孩坐在那看著眼前的雞蛋,我走過去問他,怎么不動手吃呢?小男孩支支吾吾地說:這雞蛋我不知道怎么剝殼,平常在家吃的都是沒殼的,分開有兩半。我一聽就知道這位小男孩的家長平日在家?guī)湍泻⒆隽晳T他們能夠做的事情,包辦代替孩子,剝奪了孩子自我服務的能力及實踐的機會。
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由于心疼孩子,不想讓子女同過去的自己一樣,吃苦。在家任何的事情都不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做。寵溺和溺愛是孩子獨立的最大障礙。要想孩子能夠適應社會,從小就得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能力,在安全的范圍內(nèi)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增強自信心。
三、營造良好溫馨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和諧、不批評、不抱怨、不指責。夫妻倆的教育方式得一致。如果家庭氛圍整日爭吵,父母之間的言行舉止肢體暴力的話,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之后對待其它的人也同樣用“肢體暴力”解決問題。
當夫妻倆之間所產(chǎn)生的矛盾私下解決,切記在孩子面前爭吵不休。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環(huán)境”如若在這種整日吵吵鬧鬧的環(huán)境中長大,長期的會使他們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內(nèi)心產(chǎn)生恐懼、焦慮的情緒。
家庭的和睦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行為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必須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及情緒。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相互欣賞、共同進步。除此,給孩子樹立一種講文明、懂禮貌的家庭氛圍。
四、適當?shù)馁澝溃倥u具體的贊美孩子。如:上面這道題雖有點難,但媽媽相信你是一個特別能夠堅持的孩子;上幼兒園以后,你吃飯吃得專心,不像以前那樣邊吃飯邊說話,把飯菜弄到衣服上;拼圖也拼得夠快的;懂得拿橡皮泥做一個可愛的小貓小狗……這些都是你在幼兒園中學習到的。孩子聽后無形中提高自我的效能感。
贊美孩子時不要應付式的,一定要真誠。孩子需要大人適當?shù)墓膭?。相反,如果父母老是打擊,批評孩子這做的不好,哪做的不好,孩子潛意識里就真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什么都是做不好的。
由于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fā)育還未成熟,需要家長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孩子的點滴進步都要被肯定,這樣才能使他變得越來越有自信。
結(jié)語: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優(yōu)秀,心理健康。但自己要先以身作則,不斷地學習。采取以上的方法,培養(yǎng)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