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男孩的教育觀點,很多都是比較“佛系”的。無論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女孩要富養(yǎng),男孩要窮養(yǎng)”,還是一些家長奉為圭臬的“男孩要糙養(yǎng),心要大,眼要瞎”等觀點,無一不在告訴廣大的父母,家有男孩,父母的心要大,放養(yǎng)、窮養(yǎng)男孩,他才能成才。
但是,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難道說只有女孩才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男孩就應該在風雨里歷練?
其實,教育男孩,遠沒有這些觀點所說的那么簡單。如果父母一味地聽信這些所謂的教育男孩的“金科玉律”,到最后可能會將自己的孩子養(yǎng)廢。
英國一位作家曾用這樣的話語來形容男孩:一個男孩創(chuàng)造的麻煩比十二個女孩還多。
對于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相信大家很容易感同身受。誰的學生時代沒有認識幾個調皮搗蛋破壞力大的男孩?又或者說,哪個男孩在小時候不曾創(chuàng)造過麻煩?
其實,在男孩的教育上面,父母往往需要傾注更多的心血,不能是一個“放養(yǎng)”的狀態(tài)。
在男孩的教育之路上,有6個坑,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避開,不然的話,可能會將孩子“養(yǎng)廢”。這絕不是在危言聳聽,相信父母們看完之后就會有所思,有所感悟。
教育男孩,父母要學會避開這6個坑,不然很容易把孩子“養(yǎng)廢”
①喜歡拿男孩和“別家的女孩”比較
自從兒子天天上了小學之后,天天媽媽就沒少操心。因為兒子總是丟三落四的,今天落了語文書在家,明天可能落個筆袋在家。
并且他的書包更是亂得沒法看,里面總是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物品。例如小石子、雜草等。
而鄰居家的女兒和天天同齡,她的書包似乎永遠都是整整齊齊的,作業(yè)本上的字也是端端正正的,更不會丟三落四,讓父母操心。
每次和鄰居家的女兒比較,天天媽媽就一肚子火氣,認為自己生了個不爭氣的兒子。
拿自己的兒子和同齡的“別人家的女兒”相比較是父母常有的做法,但是這對于男孩來說,這種做法是不公平的。
因為男孩和女孩,即使同齡,在生理結構和大腦發(fā)育上面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女孩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這一結構,要比同齡男孩厚上整整三倍!這也是為什么男孩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總是比女孩“開竅晚”。
因此,父母拿自己的兒子和同齡的女孩相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可能只會打擊到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喪失了自信心。男孩雖然開竅晚,只要能一步一個腳印,打好基礎,就擁有厚積薄發(fā),彎道超車的能量。
②用父母的強勢和孩子“硬碰硬”
有些男孩非常膽小懦弱,遇到一點事就畏畏縮縮,遇到一點挫折就哭哭啼啼,完全沒有所謂的“男子漢氣概”。
男孩的這種表現(xiàn),其實很多時候和他有個強勢的父母有關系。在男孩蛻變成為男人的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宜用自己的權威和男孩“硬碰硬”。
在一些無傷大雅,沒有觸碰到原則底線的問題上面,父母的“示弱”,可能會更有利于男孩的成長。
男孩不需要成為一個“聽話”的男孩,他需要有自己的主見,因此,父母也不應該無論大事小事都“一言堂”,不給自己的孩子做決定的空間。
這種強勢的父母,很容易把孩子“養(yǎng)廢”,養(yǎng)出一個沒有主見,唯唯諾諾,沒有勇氣的孩子。
③對孩子說“打擊”的話
很多家長在教育自家男孩的時候,總喜歡說一些打擊人的話,口不擇言。他們覺得男孩就是“粗線條”的,不說這些重話,他們聽不進去。不像女孩,可能會記仇,父母們認為,男孩很多時候聽過就忘了,不會在意父母說的話有多難聽。
其實這也是父母在養(yǎng)育男孩的過程中,常常誤入的一個大“坑”。
男孩并不是“粗線條”,并不是不敏感,父母說得難聽的話,冷嘲熱諷,對于他們的心靈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只是,很多時候,男孩并不善于將自己內心的這種難過表達出來而已,并不代表他們不在乎。總是打擊孩子的家長,很容易養(yǎng)出沒有自信心的孩子。
④窮養(yǎng)男孩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多父母想要自己的兒子早日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刻意地窮養(yǎng)男孩,這也是父母們容易步入的一個教育大坑。
刻意地窮養(yǎng)男孩,可能會讓男孩產生一種“補償心理”,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錢財看得太重。
⑤認為男孩越老實越好
有些父母特別喜歡“聽話老實”的孩子,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往這個方向培養(yǎng)。
殊不知,太過聽話老實的孩子,性格木訥,會容易被人欺負。在解決一些問題上面,老實的孩子更容易死腦筋,沒有創(chuàng)新的思想。因此,父母們千萬別想著把自己家的兒子培養(yǎng)成“老實人”。
⑥不允許男孩示弱
要培養(yǎng)男孩的“男子漢氣概”是對的,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拿“男子漢”的標準來時時刻刻要求自己的孩子。
男孩也有“示弱”的權利,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可以灰心喪氣。男孩也有自己的弱點,不需要時時刻刻堅強、勇敢。
結語
想要培養(yǎng)出一個自信向上,勇敢陽光的大男孩,父母們要學會避開這幾個教育男孩的大坑,用更加細膩的愛與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