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古典主義喜劇的創(chuàng)建者,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chuàng)始人,在歐洲戲劇史上乃至世界戲劇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一生,給后人留下了近30部喜劇,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經(jīng)典名作——《慳吝人》、《偽君子》、《唐璜》、《無病呻吟》等等。
莫里哀,原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的藝名。莫里哀不僅是位杰出的劇作家、出色的導演,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演員,他以整個生命推動了戲劇的前進,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是法國古典主義文學,以及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杰出代表。
莫里哀接受過貴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棄世襲權力,從事戲劇事業(yè)。他創(chuàng)立“光耀劇團”,慘淡經(jīng)營,曾因負債而被指控入獄。后來,他不顧當時蔑視演戲的社會風氣和家庭的反對,毅然離家出走,在外飄流了十多年。由于他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編寫演出了一系列很有影響的喜劇。最后,莫里哀作為劇團的領導人重返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進行創(chuàng)作演出。
莫里哀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這時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和藝術逐漸興起,封建統(tǒng)治日趨衰亡。他同情勞動人民,在他的很多作品中,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貴族,坑蒙拐騙的僧侶,無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學的“才子”,還有靠剝削起家而力圖“風雅”的資產(chǎn)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貸者,等等。他從各個側(cè)面勾畫出了剝削階級的丑惡形象。他筆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諷者的仆人、佃戶、工匠,這些人總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對方當場現(xiàn)形,讓剝削者在觀眾的笑聲中受到批判。
莫里哀的作品,開古典主義喜劇之先河,極大影響了喜劇乃至整個戲劇界的發(fā)展。在法國,他代表著“法蘭西精神”。其作品已譯成幾乎所有的重要語言,是世界各國舞臺上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
莫里哀是一位喜劇大師,但是他的死卻是一場悲劇。為了維持劇團開支,他不得不經(jīng)常帶病參加演出。
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國巴黎劇院上演一部喜劇《無病呻吟》,擔任主角的是作者本人莫里哀。開演前,他妻子懇切地勸他說:“你病得這樣重,就不要登場了吧!”他回答說:“這有什么辦法呢?假如一天不演出,那五十個可憐的兄弟又如何生活呢?”
莫里哀忍著病痛參加了演出。劇場里座無虛席。莫里哀登場了,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劇中人“心病者”是一個掛著醫(yī)生招牌的江湖騙子,沒病裝病,而扮演者莫里哀卻真正有病,經(jīng)常痛苦地皺眉咳嗽,觀眾還以為是莫里哀表演得逼真,就熱烈地鼓掌喝彩。最后,由于咳嗽漲破了喉管,莫里哀支持不住了,大笑一聲就昏倒在舞臺上。當掌聲尚未平息時,他的生命已結束在舞臺上了。
莫里哀以自己卓越的成就,贏得了在法國和歐洲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莫里哀去世之后,法蘭西學士院在大廳里為他立起了一尊石像,底座上刻著這樣的題詞:
他的榮譽什么也不缺少,
我們的光榮卻缺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