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龔雪)18日,由省社科院、武漢電視臺等單位合作拍攝的楚文化紀錄片《郭店楚簡》,正式在漢開拍。
紀錄片《郭店楚簡》(上、下集)首次用影視的形式聚焦郭店楚簡這一備受世界矚目的考古發(fā)現(xiàn),全面介紹楚簡的出土過程、墓葬時代和墓主身份,通過專家對話、三維動畫等形式,還原歷史場景,探析竹簡中承載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探尋中華文明思想精髓。
該片將于紀念郭店楚簡出土20周年之前在國內(nèi)外電視臺、中國網(wǎng)絡視頻播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計劃出版發(fā)行中、英文版光碟,并將作為全國各地孔子學院的音像教材。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fā)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zhì)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漢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兩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余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所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fā)現(xiàn),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郭店楚簡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郭店楚簡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shù)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郭店楚簡包括十六篇先秦時期的文獻,其中道家典籍兩篇,分別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別為《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語叢四》。這批典籍除《老子》、《緇衣》見諸傳世本,《五行》見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外,其余皆為兩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簡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見年代最早的《老子》傳抄本。它的絕大部分文句與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經(jīng)和道經(jīng),而且章次與今本也不相對應。簡本《老子》分見于傳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內(nèi)容有的相當于傳本全章,有的只相當于該章的一部或大部。簡本存2046字,約為傳本的五分之二。由于墓葬數(shù)次被盜,竹簡有缺失,簡本《老子》亦不例外。故無法精確估計簡本原有的數(shù)量。
《太一生水》是一篇佚文。文中的“太一”就是先秦時期所稱的“道”。該文主要論述“太一”與天、地、四時、陰陽等的關(guān)系,是一篇十分重要的道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