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盜過墓嗎?
發(fā)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純屬無稽之談
東漢末年,天下動蕩,蜂起的軍閥集團,輒以發(fā)掘帝王豪紳的陵墓作為斂財?shù)氖侄?。?span style="caret-color: red;">丕曾感嘆:“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民間話語中生性多疑,智計百出的曹操,疑冢七十二的傳說喧騰眾口,令無數(shù)出于各種莫名其妙的理由而對他恨之入骨的正人君子一籌莫展,鞭尸揚灰的陰暗欲望不得滿足?,F(xiàn)在,歷史也許又一次證明了魏文帝的睿智,他父親的陵墓,盡管明令薄葬,不留標(biāo)記,還是被找到了。
對于自己的后事,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有這樣的指令:墓葬選擇“貧瘠之地”,“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二十五年(西元220年), 臨終遺令,再次申明,“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曹操這樣做,一方面,是他自己清楚,歷代帝王之墓之所以屢被盜掘,就是因為
厚葬。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見事通達,胸襟非凡,“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讀他的《龜雖壽》,可以想象其氣度之萬一。因此分香賣履的故事,才千古為人艷稱。
然而俗論并不放過他。七十二疑冢的傳說,較早的記載見于宋羅大經(jīng)的《鶴林玉露》:
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傳云曹操冢也。北人歲增封之。范石湖奉使過之,有詩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fù)如公用此心?歲歲蕃酋為增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元陶宗儀《輟耕錄》則說: 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應(yīng)符有詩題之曰:生前欺天絕漢統(tǒng),死后欺人設(shè)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機到丘壟?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發(fā)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詩之斧鉞也。
清人筆記中的記載,例不勝舉,連聊齋中也有一篇有人夏天下河洗澡,誤入崖下深洞,導(dǎo)致發(fā)現(xiàn)曹墓的故事。作者的新意在于,曹操疑詐,真墓還在七十二疑冢之外。這等于打了自以為聰明得了不得的俞應(yīng)符一巴掌。
《三國演義》盡管是一本竭盡全力把曹操妖魔化的小說,但我讀了三國,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還是曹操。事實在那兒擺著:諸葛亮運籌帷幄,關(guān)張趙勇冠三軍,曹操一次次吃敗仗,狼狽不堪,但打到后來,蜀漢越來越弱,曹魏卻是越來越強大。所以后來晉滅吳蜀,不費吹灰之力。三國作者的創(chuàng)作法,和后來的“三突出”是一致的:所有的智謀故事都用到諸葛身上,所有的奸詐殘暴故事都用到曹操身上。結(jié)果正如魯迅所言:寫關(guān)羽之義而似偽,狀諸
葛多智而近妖。劉備的仁慈,也被看出是演戲。殺呂伯奢全家,本與曹操了無干涉,書中挪用,遂成全了曹操的千古罵名。曹魏國祚不長,司馬氏政權(quán)自不會說曹家的好話,曹氏父子都是被嚴(yán)重歪曲的政治人物。世說新語里曹操的軼事就已經(jīng)是惡意編造的,偏偏后來讀史的,似乎沒幾個有腦子。像俞應(yīng)符那樣的,自以為的義憤也就罷了,不惜掘盡七十二冢,也要把曹操挖出來,即使是在寫詩做文章,也實在太過刻毒。
小說《鬼吹燈》風(fēng)行,于是尋常讀者也都知道,曹操是掘墓取財?shù)睦献鎺?。?jù)說他親率將士發(fā)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寶”。為了盜墓,他還專門設(shè)置了“發(fā)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的官職。災(zāi)人者人必反災(zāi)之。掘墓歷來被認為是傷天害理之事,曹操掘人墳?zāi)篃o算,他自己的墓被盜挖,按理正是報應(yīng),無可埋怨。
然而問題在于,曹操盜墓以及“發(fā)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說法,卻是出自陳琳為袁紹起草的《為袁紹檄豫州》。這種敵對雙方互相辱罵的文告,其中能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論及“檄”這種文體時就說陳琳的這段文字“誣過其虐”。所謂“過”,非僅只陳文而已,所有檄文恐皆如此。那么,曹操究竟有沒有大肆掘墓呢?也許有,也許完全沒有。
事實上,官職是國家大事,豈容兒戲。就算曹操確實掘過墓,何至于要專設(shè)這種荒唐可笑的所謂“發(fā)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也許在當(dāng)時,人們一看就知是陳琳借機嘲諷。遭人痛恨而且看不起的董卓,就以盜墓出名。后人若以為曹操真的設(shè)了這兩種官職,那也太可笑了。
河南宣布的曹墓之發(fā)現(xiàn),真假如何,不敢議論。因為現(xiàn)在作偽的魔高一丈,專家又時常靠不住。假如是真的,那就肯定了兩點:第一,七十二疑冢純屬傳言;其次,曹氏父子說薄葬,是真的薄葬。歷史上提倡薄葬的人多了,真正做到的,極少。古人說,葬者,藏也。人死,入土為安。曹操遺骨暴之于世,我替他難過。
(本文引用材料,多出于王子今先生之“中國盜墓史”。這是我讀過的諸多同類著作中內(nèi)容最充實的一本,敘述文字也流暢可喜。)
12月29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