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如何訂閱我們?
-------------?-----------
“第一教育”小編采訪吳堅校長的時候,正好是高中自主招生剛剛結(jié)束。小編替很多家長問了一個問題:在自主招生面談時,除了學業(yè)水平、學習能力之外,復旦附中還會關注孩子的哪些特質(zhì)。
吳堅校長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們會看孩子的眼神是否有光彩,面部表情是否自然。因為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其實可以部分地反映出他的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是健康的還是存在問題的。
從我們進行自主招生的經(jīng)驗來看,除非來面試的孩子個性極其張揚,或者偏科非常嚴重,否則一般來說,不同的考官對于這個孩子是否優(yōu)秀、是否具有學習潛力的判斷不會有太大的爭議。而且,這些學生后來的發(fā)展也往往驗證了考官們最初的判斷。
從我們的經(jīng)驗來看,一個孩子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面貌,常常反映了他成長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比如,我們在面談時會看孩子的眼神是否有光彩,面目表情是否自然。當然,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較內(nèi)斂,有些孩子在這種場合會感到緊張,但性格內(nèi)斂和目中無神是不一樣的,緊張和呆滯的表情也是不一樣。性格外向與否、情緒緊張與否都不重要,但孩子眼神中沒有光彩、動作機械凝滯則可能說明在成長過程出問題了。
十幾歲的孩子,眼神、表情、動作都應該有一種好奇和生命力,但那些完全被老師、家長推著走的孩子,小學初中幾年讀下來,往往眼神、表情中已經(jīng)沒有了和他的年齡相匹配的動感和活力。這樣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可能很好,但這種教育方式會制約他未來的發(fā)展。
現(xiàn)在教育中的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是父母過分糾結(jié)于對孩子很高的期望值。這種高期望值和孩子的實際之間的落差,造成了很多問題。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種落差帶來的常見問題是家庭矛盾。有些孩子還在讀幼兒園,父母就已經(jīng)在為他們的學業(yè)焦慮——特別是母親尤甚。這可能是因為母親更容易把所有的感情傾注到孩子的成長上面,更加在乎孩子是否成功,以至于不留下任何一點空間,把孩子“保護”得密不透風。我見到過很多家庭本來很和睦,就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矛盾。
另外一個結(jié)果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被剝奪。
高期望值本身沒錯,但是有些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值非常專注,今天的投入一定要明天就看到產(chǎn)出。一旦孩子的表現(xiàn)沒有達到期望值,就忍不住用語言、行為等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或者不斷加碼,直至限制了孩子的健康活力、扼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因為年齡小,對父母給與的壓力只能無奈接受,但精神狀態(tài)卻在發(fā)生變化。于是,我們常??吹竭@樣的現(xiàn)象:幼兒園的孩子最好奇,小學的孩子最好學,初中的孩子開始對學習有了倦怠感,高中的孩子則失去了學習目標,這樣的孩子進入大學后已經(jīng)沒有持續(xù)深入學習的愿望,更極端的就是徹底厭學,喪失目標和方向。
父母期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過高的期望值對孩子卻會形成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大到孩子無法承受,結(jié)果就可能南轅北轍。
失去了好奇心和主動性的孩子,眼神中如何會有光彩呢?我覺得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最突出的矛盾:沒有把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最應該被保護的東西保護好。
這一方面是目前的評價體系造成的,畢竟我們的評價還是以考試為主,存在一定的單一性、片面性。
另一方面,這種焦慮心態(tài)也是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就像農(nóng)民在種植作物時會拼命追加化肥、營養(yǎng)液一樣,我們現(xiàn)在教育的思維模式也是如此。父母對孩子未來參與社會競爭有焦慮感,生怕孩子長得不夠強大,于是,“激素”拼命打,“營養(yǎng)品”拼命吃,結(jié)果就是孩子長僵了,真的長不大了。
不管是哪個行業(yè),我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于這種思維模式、這種操作辦法了。
事實上,只要一個孩子健康的話,只要有足夠的營養(yǎng)保障、足夠的陽光雨露、足夠的成長空間、適量的運動等等,我們就不用擔心孩子長不大?,F(xiàn)在這種過度的介入反而會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常??吹?、聽說一些孩子有心理障礙,事實上,這些心理障礙往往會折射出來一定的教育問題。
比如,家長總是拿孩子和別的孩子進行橫向比較,使得孩子在比較中不斷感到挫?。缓⒆佑龅絾栴}時,家長首先不是去關愛、保護、鼓勵、支持孩子,而是指責孩子……所有這些的來源無非是對孩子有更高的期望,特別是期望孩子有更好的成績。
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不是可親近的父母,不是最可依賴最可信任的親人,而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管束、教訓。這樣做無疑會讓親子關系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有些學業(yè)成績已經(jīng)很不錯的孩子,父母仍舊不滿意,期望孩子成績能更好,到最后孩子不堪重負,親子之間沖突爆發(fā)。有些十幾歲的孩子甚至完全拒絕和父母交流,這種完全無法溝通的親子關系顯然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tài),是需要干預的。
我覺得這樣的情況是非常令人遺憾的。父母和孩子之間完全沒有必要弄到這樣,畢竟雙方不是敵人,而是最親近的人??!
對這樣的家庭教育偏差,我們既能夠理解家長的出發(fā)點,但同時又覺得很無奈,因為要跳出來是很難的。
首先,家長要學習怎么做家長。
作為家長,有義務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正常狀態(tài)下應該有的環(huán)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把自己的愛用正確的、明白的方式傳遞給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忘記了如何表達這種愛。孩子小時候我們常常會抱抱孩子,親親孩子,但隨著孩子年齡長大,我們好像不知不覺就和孩子疏遠了。作為東方人,大多數(shù)家長比較含蓄,加上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很快,我們的關注點也常常從孩子身上游離出去,這種愛的表達就更加缺失。其實,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要常常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愛,讓孩子能夠感受到。
第二,父母的視野要開闊一些,眼光要放長遠一些,不要只盯著孩子的學業(yè)成績。父母的站位不同,對“有意義”的理解就會不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究竟什么是本質(zhì)性、原則性的問題?什么因素是會影響孩子終身發(fā)展的?我認為,一個是良好習慣,一個是好奇心和興趣。如果能夠引導孩子培養(yǎng)這兩點,孩子以后是一定健康的、成功的、發(fā)展良好的。
在具體方法上,我覺得,只要有可能的話,老師、父母都應該努力激發(fā)孩子潛在的能力。
比如暑假馬上要開始了,可以引導孩子在暑假里讀兩本書,做讀書筆記;或者引導孩子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嘗試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從沒做過的事情;或者利用暑假學習一樣自己不會的技能,比如騎車、游泳、樂器等等。
提供這樣的鼓勵和指導,可能比讓孩子多做多少張卷子更重要。因為這些不一定是對眼前的考試有用的事情,但卻是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有幫助的事情。
我們不要只想著做這些事情可能影響孩子刷題,影響考試成績,而是要看到的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在他的一生中,哪些事情是有意義的,意義在哪里?做哪些事情能夠幫助孩子培養(yǎng)健康、完善的人格?做哪些事情能夠幫助孩子未來的成熟和發(fā)展?這些事情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常常忘記了,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也是會長大成人,為人父母的,他們做父母是他們更重要的責任,其重要性不亞于事業(yè)成功。
我想,隨著社會慢慢進入一個新常態(tài),大家都會越來越理解和接受這些觀點?,F(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家長的看法在發(fā)生變化,比如雖然藝術特長生的加分取消了,但仍舊有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學習藝術,只為藝術熏陶和興趣愛好,不為升學加分。
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種說法,說最無效的家庭教育有三種:一是說教式的講道理,二是訓斥,三是刻意感動。我覺得這是有道理的,父母應該找到合適的方式,而非機械、單一的,違背孩子發(fā)展認知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那什么樣的才是有效的家庭教育?
我認為首先是家長以身作則。孩子身上所有的優(yōu)點、缺點都可以在家長身上找到源頭。換句話說,沒有做父母之前,很多缺點都比較容易被掩蓋,但一旦做了父母,就要有意識地、真誠的、主動地做好示范。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二要互相理解,在家庭當中,首先是父母要理解孩子。這種理解需要前期的關注、時刻的陪同,在陪同、關注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思想、行為要先努力去理解,然后再做判斷,最后再做應對措施。沒有理解的話,后面的判斷和應對不僅無效,而且可能適得其反。
有些成年人往往喜歡以自己的主觀意志來判斷孩子的行為,這對親子關系危害很大。孩子的一些行為,哪怕在家長看來不對甚至不能接受,也要先試著去理解一下。
理解不是縱容。我們有時候?qū)⒆永斫獠粔颍v容倒是很多,除了學習成績,其他東西都不重要,都可以容忍。這種做法的危害在孩子小的時候還不明顯,但越到后來會越明顯地呈現(xiàn)出來。比如使用手機的問題,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比較容易控制,可以沒收,但是孩子長大了家長就沒有辦法控制了,往往只能妥協(xié)。
最后,家長千萬不要和孩子進行“貓捉老鼠”的權力爭奪戰(zhàn)。因為在這個博弈中,無論父母和孩子如何互相討價還價,最后父母總是輸?shù)舻囊环健?/p>
教育是個難題。家長和老師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對教育有更長遠的目光和更深入的思考,需要對孩子有更多的陪伴、理解和支持,共同陪伴和引導孩子成長。
* 小編個人微信號:1662428293,對“第一教育”內(nèi)容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關注“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