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之人,必然引起人的好奇,希望其貢獻長壽養(yǎng)生秘訣。李慶遠在他250歲這年,寫了一篇《養(yǎng)生自述》,算是貢獻出了長壽秘訣。
全文如下,雖文言行文,但并不難懂:
予年二百五十,而動作不衰,人其我為神仙乎? 夫人壽之短長,元氣之所稟也。元氣有厚薄,不善育生者,雖稟氣厚,濫用而戕賊之,亦足以促壽。 如燭有長短,使其刻畫相同,則久暫了然。若置長燭于風中,則其燼也自速。護短燭于籠內,則其滅也必遲。養(yǎng)生之道,亦如是也。 然上古之人,百歲不為奇,壽長而動作不曾稍衰。今人則不然,未及半百,而龍鐘衰老矣。豈時世不同,天地渾然之氣有厚薄使然耶?非也。養(yǎng)生之道不同也! 古之人,法于陰陽,調于術數,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歲以上,不以為長壽者,職此故也。 今之世,事物繁于古,機械甚于前;其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逆于生樂,務快其心。如此,欲其度半百而不龍鐘衰老,其可得乎?故山野之人,恒較城市之人為長壽。蓋山野之人,作息有時,起居有常,無名利之系其心,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飲食無節(jié),起居無時,機械生于內,名利擾于外,而狗馬聲色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系其心。心無片刻寧,神無片刻安,膠擾不休,故足以促壽也。 陸清獻公嘗曰:“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益壽延年。” 此真養(yǎng)生之妙訣、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以長生,不必采靈藥、煉金丹也。 老子之言曰:“毋勞女形,毋搖女精。”毋使女思慮縈縈,寡思路以養(yǎng)神,寡嗜欲以養(yǎng)精,寡言語以養(yǎng)氣。此中妙旨,庸人忽之。 昔人有論致壽之道者,謂不外慈、儉、和、靜四字而已。 蓋人心能慈,即不害物,即不損人。慈祥之氣,養(yǎng)其天和也。 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于飲食則養(yǎng)脾胃,儉于嗜欲則聚精神,儉于言語則養(yǎng)氣息,儉于交游則潔身寡過,儉于酒色則清心寡欲,儉于思慮則蠲除煩惱。凡事省得一份,即受一份之益。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相互維護。故《易》曰:和氣致祥,乖氣致戾。 所謂靜者,身不可過勞,心不可輕動也。蘇老泉所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右而目不瞬”,此靜之所致也?!兜赖陆洝肺迩а?,要旨亦不外乎此。 此善養(yǎng)生者,所以必以慈、儉、和、靜思字為根本也。 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食不得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余生二百年,從未食過量之食,與夫作長久之酣眠,蓋以此也。 且不僅此,凡細小之事,人最易急,皆足以致傷。喜怒哀樂,過度則傷。談笑食息,失時則傷。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也。損傷之極,即可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極視、耳不極聽、坐不過久、臥不及疲。 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及饑極而食,不及渴極而飲。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無福貴榮辱之動其念也。 昔人曰:“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也。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我?”此語警惕,足為養(yǎng)生者圭臬,謂非得個中三昧而能語此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