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以來,整個心理學界出現(xiàn)了過去從未有過的熱烈的學術研討的繁榮局面。在馮特的內容心理學以后,又接二連三相繼出現(xiàn)了或反對或繼承馮特的理論,或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心理學派上百個。這些學派分布廣泛,遍布世界各地。
這些學派,有從內在的意識去研究的,有從外在的行為研究;有從意識的表層研究,有從意識的深層研究;有從靜態(tài),有從動態(tài);還有從生物學、數(shù)理學、幾何學、物理學、拓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學派、包括相互繼承的學派,在它們的心理研究對象、范圍、性質、內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聯(lián)系,又各不相同。這百余年心理學發(fā)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人類歷史上對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總和,對心理現(xiàn)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心理科學的這100多年的歷史,主要地集中體現(xiàn)在一些在世界范圍內,都曾代表過一個時期的心理學歷史發(fā)展的傾向、都曾對心理學本身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都曾客觀地左右過心理學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的心理"大學派"的形成發(fā)展上;心理科學100余年來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地反映在這些心理學大派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上。
而貫穿心理學百年史的主干線,就是十大學派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這十大學派是: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
1、內容心理學派:
19世紀60年代,內容心理學在德國產生。內容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費希納和馮特。費希納受赫‘爾巴特的啟發(fā),認為心理是可測量的。經過許多實驗和推導,他把感覺強度和刺激強度之間的關系概括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覺強度;C-適用于不同感覺中的每個感官的常數(shù);R-刺激強度;R0-在閾限的刺激強度。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中曾創(chuàng)造了三種心理測量的方法: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和均差法。費希納把物理學的數(shù)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提供了后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
馮特將內省實驗法引入了心理學。由于馮特的努力,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建立心理學實驗室以后,世界各國的青年學生紛紛來到萊比錫學習心理學的實驗方法。這些學生學成回國以后,成為各國心理學發(fā)展的先驅人物。他為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觀點:內容心理學派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動的,如感覺、知覺、情感等。不過,馮特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本身,而是感覺或知覺到的心理內容,即感覺到了什么,知覺到了什么。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
評論:馮特把經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以經驗取代客觀現(xiàn)實,把自然科學所研究的自然現(xiàn)象當成主觀經驗,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在研究方法上他歸根結底并沒有徹底擺脫傳統(tǒng)的內省法,內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既然依賴于個體的直接經驗成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那么拋棄內省就無法探索這種經驗,這是馮特無法解決的矛盾。
馮特使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從此開辟了"科學的一個新領域",創(chuàng)立了新心理學--實驗心理學。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觀點,后來被他的學生鐵欽納帶到美國,并于19世紀末在美國發(fā)展形成了一個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與馮特觀點相似但又有區(qū)別的較大學派-一構造主義心理學派。
2、意動心理學派:
意動心理學產生的直接原因和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息息相關。可以說,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是促成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學的直接動力。意動心理學派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幾乎同時產生,創(chuàng)始人布倫塔諾。
觀點: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思維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思維活動,即“意動”,并將“意動”概念作為中心的心理學概念進行闡述。布倫塔諾把意動基本上分為三類:(l)表象的意動(感覺、想象),如我見、我聽、我想象;(2)判斷的意動(知覺、認識、回憶),如我承認、我否認、我知覺、我回憶;(3)愛憎的意動(感情、希望、決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決定、我意欲、我請求。三類之中以表象的意動為最根本的,其他的兩類是在這一類的基礎上形成的。布倫塔諾的研究方法是和馮特不同的,布倫塔諾不反對使用實驗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觀察而不是實驗,即自我觀察。
3、構造主義心理學派: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是由馮特的最忠誠的學生鐵欽納于內容心理學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國建立的,是內容心理學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發(fā)展。但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決不等同于內容心理學派,二者無論在形成的時間、地點以及研究方法和具體內容上,都存在著差異。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與鐵欽納的個人努力有重要關系。并在鐵欽納去世后衰退。并在與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論戰(zhàn)中得到發(fā)展。
觀點: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采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并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guī)律。
評論:構造派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應用實驗方法系統(tǒng)研究心理問題的派別。在他們的示范和倡導下,當時西方心理學實驗研究得到了迅速傳播和發(fā)展。
把心理學看成一門純科學,只研究心理內容本身,研究它的實際存在,不去討論其意義和功用。所以極為狹隘。從反面推動了其他心理學派的興起和發(fā)展。
4、機能主義心理學派:
1、詹姆士
詹姆士認為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學,研究心理生活的現(xiàn)象及其條件。把生理條件和心理現(xiàn)象都包括在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之中。反對馮特式心理學的把心理現(xiàn)象分解為各種元素,提出意識流的概念。認為內省是心理學的一種基本方法,但他不把內省看作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者的內省,而把它看作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迅速而確定無誤地抓住實際印象的一種能力。主張心理學可以采用實驗法,他還主張把比較法作為內省法和實驗法的一種補充方法。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而關于身心關系的終極問題,他認為乃是哲學的問題,不應作為一門經驗科學的研究對象。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對后來美國心理學特別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
2、杜威
杜威的心理學為美國狹義的機能主義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其心理學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認為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xù)的整體,整個反向弧是一個連續(xù)的整合的活動。
2、明確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有機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活動。
3、還認為人的活動與社會是一個整體,心理學不能把人脫離社會進行研究。
4、在心物關系上,反對構造主義所主張的心物平行論,認為意識不是副現(xiàn)象,它對人的生活有作用,是整個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工具。
3、安吉爾
1、認為意識是有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工具。
2、主張心理學屬于自然科學中的生物科學類。
3、主張的內省法不限于用來把心理現(xiàn)象分析為元素,還來觀察心理現(xiàn)象對于主體適應環(huán)境所執(zhí)行的機能。還主張用物理科學的客觀觀察法來補充內省法所得不到的材料。
4、認為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應包括一切心理過程、它們的生理基本以及外部行為,也包括兒童的、動物的、變態(tài)的心理。
4、卡爾
卡爾的機能心理學有兩個基本概念,第一個是反向弧概念,并對這個提出了三個原則;第二個是適應性行為,包括一種激發(fā)刺激,或一種感覺刺激和一種改變該情境使之能滿足各種發(fā)動條件的反應。認為心理學應同時采用內省法和客觀觀察法,他也同意采用文化產物分析法,他還主張采用日常生活的觀察資料以補充系統(tǒng)的科學觀察之不足。
以上可以說是狹義的機能心理學,通常稱為芝加哥機能主義。
美國機能主義總傾向,所以歸屬于廣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
它擺脫了心理學研究共同的通則的束縛,而致力于個別差異的研究。心理測驗成了它的主要方法。它擺脫了心理學只研究意識的束縛,盡管沒有把意識排除在心理學之外,但似乎認為意識是沒有多大功用的。于是,觀念的聯(lián)合便被刺激與反應的聯(lián)合所代替。它擺脫了心理學只采用內省法的束縛,重視客觀的方法,如實驗法、測驗法、分等法以及統(tǒng)計法等。它擺脫了心理學只是一門描述的科學的束縛,認為更重要的是了解機體活動的"為什么"。
觀點:強調心理現(xiàn)象對客觀環(huán)境的適應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識經驗為限。關心心理學在各個領域內的功效和應用及改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評論:由于機能心理學對心理的研究已從單純主觀方面擴大到心理的客觀方面(外部行為),因此,這個學派為行為主義心理學開拓了道路。在機能心理學的影響下,個別差異心理學、各種心理測驗、學習心理學、知覺心理學等在美國有了明顯的發(fā)展。
5、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可以被區(qū)分為舊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
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huán)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tài)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huán)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guī)律性關系,就能根據(jù)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jù)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并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huán)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xiàn)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里人和動物沒什么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guī)律。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表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他認為科學必須在自然科學的范圍內進行研究,其任務就是要確定實驗者控制的刺激繼之而來有機體反應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當然他不僅考慮到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之間的關系,也考慮到那些改變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的條件,他的公式為:R=f(SoA)
背景
哲學背景:20世紀初,把人當作機器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潮(包括笛卡爾關于人的身體機制的機械論思想、拉o美利特等把人看做機器的觀點),以及以經驗事實作為勾銷主客觀界限的工具的新實在論都對華生有很大的影響。
觀點: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評論: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過分簡化的刺激-反應公式不能解釋行為的最顯著特點,即選擇性和適應性。3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后繼人在操作主義的指引下試圖克服這一致命缺點,從而形成多種形式的新行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