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史海探秘 |
魏延是蜀漢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之一,可以說繼關張馬黃趙之后,他是當之無愧的蜀漢第一猛將,以其智勇雙全,為蜀漢的伐魏大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他的死卻成為蜀漢乃至三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按照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魏延頭后生有反骨,諸葛亮預料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瀕死之時,就提前安排好了魏延的滅亡之路,魏延因造反而死的說法因為《三國演義》而深入人心。然而,歷史上魏延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要弄清真相,得從諸葛亮去世說起。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諸葛亮死得有些早,虛歲只有五十四歲。他不負劉備給他的知遇,實踐了自己對劉備所許下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的左右,楊儀、費祎二人,決定了把他去世的消息保守秘密,先把大軍撤回漢中,然后才宣布這個消息。
楊儀是諸葛亮身邊的“丞相長史”,職位相當于秘書長;費祎是“丞相司馬”,地位相當于參謀長或參謀處長。
楊、費二人之所以要作如此的決定,由于他們自己不會打仗,而又怕魏延雖則會打,卻未必能勝得了司馬懿。除此以外,他們在感情上與魏延也頗有隔閡。就楊儀而論,那就不僅是隔閡,簡直是“積不相能”、“勢如水火”。楊儀甚至于不愿意魏延有機會主持作戰(zhàn)而戰(zhàn)勝,成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作蜀漢的統(tǒng)帥與丞相。
費祎到魏延的營中,把諸葛亮去世的不幸消息,秘密告訴魏延,說諸葛亮留下遺囑,叫大家撤退回漢中,并且叫魏延擔任“斷后”的任務。
魏延不贊成撤退。魏延說:“國家的大計方針,不可能因某一人的死亡而變更。丞相的棺柩,可以派丞相行營的官吏送回漢中或四川。軍隊應該留駐在五丈原,屯田、作戰(zhàn)。我本人相信有能力打司馬懿。”
他質(zhì)問費諱:“是誰派我替楊儀這種人斷后?是丞相本人么?”
他隨即把自己的作戰(zhàn)計劃,與分布軍隊的方案,說給費祎聽,叫費祎回丞相行營,以丞相司馬的身份,發(fā)布命令。費祎答應了他。
費祎回到行營以后,把魏延的吩咐丟在腦后,仍舊與楊儀合作,完全按照楊儀的意思辦:大軍向南撤退;下命令叫魏延斷后。
魏延不理費祎的那一套;立刻派人送報告給后主,說楊儀與費祎造反。
楊儀與費祎也派人送報告給后主,說魏延造反。
地位僅次于魏延的大將王平,他想取代魏延,自然也站在楊儀與費祎的一邊。于是,魏延失敗,帶了幾個隨從離開軍隊,走到漢中,被一個姓馬名岱的殺了。后主依照楊儀與費祎的請求,把魏延的罪定成謀反大逆之罪,不僅殺了魏延的妻子兒女,也屠滅了魏延的“三族”的人(三族是父族、母族、妻族)。
魏延走到這一步,主要原因還是抗曹的決心太過堅定,他違背了諸葛亮的本來意圖。剛開始,諸葛亮的北伐決心肯定是十分堅定的。但是當荊州失守,劉備崩殂,關張馬黃趙相繼死去,在北伐大業(yè)困難重重,蜀漢政權內(nèi)部矛盾日益凸顯的情況下,諸葛亮的北伐目的已經(jīng)不是平定中原,匡扶漢室,而是轉移矛盾,緩和蜀漢內(nèi)部的緊張關系,維護蜀漢內(nèi)部的和諧穩(wěn)定。
魏延錯就錯在不能領會諸葛亮的真實用意,抗曹過分激進會給本來就不穩(wěn)定的蜀漢政權帶來致命的災難。所以諸葛亮在瀕死之時,把楊儀、費袆和姜維都叫到了中軍帳中安排后事,唯獨沒有召見魏延這個前線總指揮。諸葛亮深知二人勢同水火,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想不到,這種時候,召見楊儀而不見魏延,肯定會使二人閑隙更大。那么,諸葛亮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我想第一個原因可能是諸葛亮確實需要魏延穩(wěn)住前線局勢,不能讓魏國看出蜀漢軍營出了大的變故,撤軍之時,正好讓魏延斷后;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諸葛亮深知魏延是個抗曹的鐵桿,而自己此時也是將死之人,擔心在宣布撤軍計劃時,魏延會強烈反對,難以控制局勢,使魏國有機可乘;第三個原因也可能是,正因為諸葛亮深知二人的關系緊張,死后二人必定會相互殘害,兩個只能保留一個,保留誰呢?魏延太激進,對內(nèi)不利于蜀漢和諧穩(wěn)定,對外在戰(zhàn)爭中容易將蜀漢基業(yè)毀于一旦,而楊儀雖然性格狷狹,但不會對蜀漢基業(yè)構成威脅,況且有費袆和姜維在,就更放心了,所以有可能此時諸葛亮已經(jīng)放棄魏延,只是委婉的借助楊儀等人之手除掉魏延而已。
魏延死得很不值得,而且極其冤枉。他倘若真想謀反,為什么不帶了他所指揮的先鋒部隊,去司馬懿的營壘中投降?卻反而只帶了少數(shù)人,來到漢中?他分明是想經(jīng)由漢中,回成都,向后主當面報告,陳述他自己的繼續(xù)作戰(zhàn)的主張。他不像是“燒絕棧道”,用武力阻撓過大軍南下,如楊儀、費祎所說。
對人才,劉備看長處、容個性,而諸葛亮卻不容有短、求全責備。世上人才哪有完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完人”王平算是人才嗎?求全責備的結果,是“盡數(shù)庸才”。感化人才,令有個性的人才從心里上有歸屬感,這才是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最高境界!也是劉備高于諸葛亮之處,由是使得前者在識人的眼力上,遠勝后者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