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臺由云南省中醫(yī)管理局主辦,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yī)”添加關注,若對本文感興趣,請轉發(fā)分享一下吧,感謝您的支持!
如今大家都重視養(yǎng)生保健,談到“進補”人人都津津樂道,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成藥調補身體。然而面對功效各異、名目繁多的補益類中成藥,你會選用嗎?
要知道,無論任何中成藥的選用都離不開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補益類中成藥亦是如此,錯選了可是會“誤補益疾”的喲!
補益中成藥是指用補虛藥為主組成,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強壯臟腑功能的作用,用以治療虛證的一類中成藥。
由于虛證有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的不同,故補益中成藥又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五類。
補氣中成藥:
補氣中成藥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主要用以治療脾肺氣虛證。適用于肢體倦怠乏力、呼吸短氣、動則氣促、聲低懶言、面色晄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弱或虛大,甚或虛熱自汗、脫肛、子宮脫垂等癥。其組成以補氣之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等藥物為主。常見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丸、參芪片、人參健脾丸等。注意:陰虛內熱者忌服該類藥。
補血中成藥:
適用于血虛證,癥見頭暈、眼花、面色晄白、唇色淡、爪甲不榮、心悸、失眠、大便干燥,婦女月經(jīng)量少色淡,脈細數(shù)或細澀,舌質淡紅等。本類中成藥多以熟地、當歸、芍藥、阿膠等補血之品為主組成,常見的中成藥有歸脾丸、當歸丸、四物合劑、阿膠口服液、生血丸等。謹記:脾胃虛寒者忌用;脾胃虛弱者宜在飯后服用。
氣血雙補中成藥:
適用于氣血兩虛引起的面色不華、頭暈目眩、心悸怔忡、食少體倦、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虛細無力等。其處方多以補氣藥如黨參、人參、黃芪、白術等和補血藥如當歸、熟地、白芍、阿膠等為主相合而成。常見的中成藥有八珍丸、十全大補丸、人參養(yǎng)榮丸等。
補陽中成藥:
該類藥具有溫補陽氣的作用,適用于陽虛證,癥見面色蒼白、神倦畏寒、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舌質淡白、脈沉而弱等。其處方組成以補陽藥如附子、肉蓯蓉、仙茅、淫羊藿、鹿茸等為主。常見的中成藥有桂附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右歸丸、陽春口服液、五子衍宗丸等。莫忘:陰虛者忌用。
補陰中成藥:
該類藥具有滋補陰液的作用,適用于陰虧津傷的病證,癥見形體消瘦、頭暈耳鳴、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失眠、腰痠膝軟、遺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本類中成藥常用補陰藥如生地、熟地、麥冬、阿膠、白芍、百合、石斛、玉竹等為主組成。常見的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石斛夜光丸等。陰虛內熱者常選用知柏地黃丸。切記:陽虛者忌服該類藥物。
再次提醒
(一) 辨治虛證,先辨別虛證真假。
(二) 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選用。
(三) 體質強壯者不宜補,邪氣盛者慎用。
(四) 脾胃素虛宜先調理脾胃,或在補益方中佐以健脾和胃、理氣消導的中成藥。
(五) 服藥時間以空腹或飯前為佳。
(六) “是藥三分毒”,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作者簡介
張振勇: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肛腸科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云南中醫(yī)學院及昆明理工大學昆華醫(yī)學院碩士生導師,云南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云南省醫(yī)師協(xié)會肛腸科醫(yī)師分會主任委員,云南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肛腸分會副主任委員等。
【勘誤】6月5日《中醫(yī)“治未病”理念在婦產(chǎn)科的應用》一文作者王劉英的簡介,“副主任醫(yī)師”應為“主任醫(yī)師”,特此說明。
編 校/雷婕 劉偉排 版/高海燕
投稿/意見/建議郵箱:ynzywx@qq.com
↓點這里↓請您挪動手指↓點擊大拇指贊一個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