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紀全球化的開端,中國通過內(nèi)生原發(fā)性的近代轉(zhuǎn)型,積極引領了全球第一個經(jīng)濟貿(mào)易體系構(gòu)建,明代中國對經(jīng)濟全球化開端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求真求用 夯實基礎
明代的歷史文化,對學界和公眾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近年來,明史研究領域呈現(xiàn)活躍態(tài)勢,一個又一個熱點如學術大潮中的浪花,吸引著學界關注和思考。2022年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誕辰550周年和中西文化交流先驅(qū)徐光啟誕辰460周年。他們曾面臨和思考的若干問題至今仍未過時。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等明史研究學術重鎮(zhèn)賡繼發(fā)揚學術傳統(tǒng),新的學術平臺也在探索建立,如中華書局和廊坊師范學院2016年共建明史與明代文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2021年成立明清史研究中心,為明史研究帶來新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明史學科研究涵蓋明朝斷代史、徽學及明清中外關系史等,為我國明史學科體系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
為推動明史研究體系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策劃了“世界史視野中的明代中國”系列學術講演。2022年3—7月,明史系列講座引起學界高度關注。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研究員趙現(xiàn)海介紹,創(chuàng)刊于1982年的《明史研究論叢》是明史領域重要學術刊物,現(xiàn)已出版20輯。此次系列講座的內(nèi)容將發(fā)表于《明史研究論叢》第21輯,預計在2022年底出版。
經(jīng)世致用是中國學人的優(yōu)良學術傳統(tǒng)。以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明史以及明代學術思想文化,已走過百年學術歷程。歷史學家鄭天挺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他認為研究歷史要求真、求用、真用結(jié)合,顧炎武提出“經(jīng)世致用”就是主張“真”和“用”都求。
整理基本文獻資料,對于學科體系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南開大學教授南炳文為明史學科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年屆八旬的他,至今仍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主持兩項學術工作——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明史》修訂工作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明實錄〉整理與研究》,這些都是推進明史研究的基礎性學術工作。南炳文1962年在南開大學讀大二時就受到鄭天挺影響,立志投身明史研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曾擔任鄭天挺的學術助手?!睹魇贰纷畛跤舌嵦焱M織整理點校,如今南炳文接過《明史》修訂工程重任,可謂薪火相傳。南炳文告訴記者,《明史》修訂工作離不開無數(shù)前賢以及同輩學人的努力,我們應該在前人和同輩人打下學術基礎的前提下,接過“接力棒”,繼續(xù)前進。
拓廣拓深 反對空疏
中國明史學會1989年8月在太原成立,中國明史學會首任會長、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的王毓銓在學會成立時表示,明史研究要言之有物,既能道其然又能道其所以然,期待“明史的研究能開展到它應有的廣度”,“達到它應該達到的深度”。
30余年過去了,明史學界圍繞學術重點、熱點問題拓廣拓深。在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郭培貴看來,近年來的明史研究學者不斷拓展新領域,開拓新視角,把明史放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長時段和全球化視野下進行研究,在多方面努力將明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推向新的水平。
鄭和下西洋研究是明史乃至中國史學界的熱點學術領域?;仡檶W術史,從1905年梁啟超發(fā)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起,鄭和下西洋研究已走過100多年的學術歷程。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彭勇認為,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海上絲綢之路密切相關的鄭和研究迎來新熱潮。鄭和下西洋是明史大事,也是中外關系史重大事件,學界在基于實證性研究的同時,應加強運用跨學科理論方法和全球化視野。
鄭和船隊壯舉和鄭和精神,為當代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提供了重要典范。中國非洲研究院研究員李新烽長期致力于鄭和船隊研究,他發(fā)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22年第5期的《鄭和遠航非洲與中非文明互鑒》一文提出,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四赴非洲,無論廣度抑或深度,鄭和下西洋之壯舉無疑均達到古代中非交流最具標識意義之巔峰。在新形勢下,中非學界攜手破除“西方中心論”,弘揚“仁和為先、寬容開闊、以義統(tǒng)利、太平共享”的鄭和精神,不但可為當代非洲“向東看”和中非高質(zhì)量共建“一帶一路”夯實歷史根基,而且將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樹立典范。
持續(xù)深化鄭和下西洋研究,需要歷史學、考古學、國際關系研究等領域的合作,也應綜合運用全球史、海洋史和科技史的學術成果。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陳曉珊深入研究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技術,在她看來,鄭和船隊通過吸收世界各地航海經(jīng)驗,推動中國航海技術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把中國航海技術精確度提高了一個數(shù)量級。
絲綢之路發(fā)展在明代進入全新時期。近年來,學界不斷拓展明代絲綢之路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中外關系史學會會長萬明近年提出“整體視野下絲綢之路”“白銀之路”學術概念,關注各條絲綢之路之間的互通互聯(lián)互動關系。她表示,明代初期絲綢之路發(fā)展的基礎是海陸并舉,絲綢之路從陸向海的重大轉(zhuǎn)向,始自鄭和下西洋。這不僅成為古代中國從農(nóng)耕大國向海洋大國的轉(zhuǎn)折點,而且從海上貫通了陸海絲綢之路。明代中國白銀貨幣化,澳門興起繁榮,引領了海上絲綢之路延伸發(fā)展的新樣態(tài)——全球“白銀之路”的形成與發(fā)展。
鄭天挺曾建議學術研究要做到“深、廣、新、嚴、通”,即深追問題,廣泛占有和聯(lián)系材料,提出新資料新問題新見解,嚴格做到事事有來歷,找出規(guī)律、前后一貫。在一個學術領域,不斷涌現(xiàn)新的學術精品,才能不斷將研究推向新的深度和廣度。新時代為明史研究提供了新機遇,學界需要總結(jié)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世界史視野推進明史研究,推出更多學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