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清宮劇一直很火,從《還珠格格》到《甄嬛傳》,從《孝莊秘史》到《大清后宮》。最近《延禧攻略》又是大火,朋友圈里更是一片延禧熱,男孩子想穿越回清朝當(dāng)王子,女孩子想穿越回清朝選秀女,感覺清宮真好。
尤其是劇中的乾隆皇帝,有皇后富察氏、令妃、嫻妃、純妃、高妃、容妃、愉妃、舒妃、淑妃、慶妃等多位娘娘,粗略一算,已經(jīng)十個。想想每天都有一大堆美女為他爭風(fēng)吃醋,時時刻刻都想為他生猴子,實在讓人羨慕嫉妒恨。
可事實上,至高無上的清朝皇帝,真像電視劇里活的那么幸福嗎?
工作壓力大
清朝的制度繼承自明朝,但變了不少。明朝的中樞是公文政治,由內(nèi)閣處理公務(wù),皇帝可以隔三差五不上朝,甚至一直不上朝,只要過問“大政事”就行。
清朝就不行了,沒有了內(nèi)閣的幫助,皇上需要事必躬親。尤其是推行密折制度后,兩千多個中央地方大員有事沒事就給上折子,皇上的工作量急劇加大。而且地方大員為了表忠心,還不停噓寒問暖,瑣碎文件越來越多。
張之洞向光緒皇帝奏請創(chuàng)辦“自強學(xué)堂”奏折。大事小情皇帝都要過目/Wikimedia
比如閩浙總督給皇帝專門為了臺灣土芒果給皇帝上奏,無奈的康熙皇帝只能回復(fù)“知道了,此等東西皆無用,不必再送來”。但一個月后,閩浙總督又來了折子,這次加了武夷山茶?;实壑缓媒又尽霸僖参阌顾蛠硪病?。
相對于這些有的沒的的瑣碎,雷打不動的日常更是折磨人。
皇帝不到四點就得起床,史書記載乾隆皇帝“寅正三刻(三點四十五分)請駕”。即使是今天衡水中學(xué)的學(xué)生,也就五點半起床。
更別提皇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晨練。祖宗法度“國語騎射”不能只是宣傳的口號,得實實在在地練。拉拉弓、射射箭、騎騎馬、跑跑步。大早上起來花一個小時用來出汗也是折騰,今天熱衷健身的中產(chǎn)階級可能都沒這么大運動量。
在晨練后就是早朝,也叫御門聽政。皇上“禮儀性”地處理各部門呈上的題本,和大臣討論公務(wù)。為什么說是禮儀性呢?
雍正大規(guī)模推行密折制度后,決策基本由軍機處小圈子負責(zé),各部的要務(wù)不再以題本的形式呈現(xiàn)給皇帝,國家要務(wù)大多也不會以朝會形式公開討論。朝會剩下的功能,自然就是意思意思,走個形式了。
這么無聊的早朝,反而成了皇帝勤政的一種象征。每次聽政其實都沒什么實際工作,可皇帝還是唯一不能缺席的,大臣們倒是經(jīng)常遲到或者干脆不來。
想想也知道皇帝對早朝該有多煩。這就像你在朋友小群里每天能聊上幾百條,親戚群里只是例行發(fā)個早安都嫌煩,可還不能退群。雖然乾隆以后御門聽政的頻率減少很多,但是還是隔三差五折騰皇帝一次。
早朝后,皇帝開始辦公?;实墼谝簧衔绲臅r間里主要就是批閱奏折,一般需要完成一百多件,如果一件一千字,那可就是十萬字。
像雍正那樣的工作狂,還會給自己加碼,在早朝前會面見軍機處的大臣們,討論重大事務(wù),重點處理一些來自各地的機要奏報。
故宮內(nèi)的軍機處舊址。從雍正時期開始,重要文件逐漸由軍機處處理,然后呈交皇帝/Wikimedia
《清世宗實錄》就記載,雍正臨死的兩天前依然帶病“照常辦事”。這位四爺那么努力地爭奪到了皇位,原來就是為了折磨自己。
而且皇帝的苦沒人理解??滴踉谖坏臅r候工作有點疲倦,文官還火上澆油,上奏說要節(jié)制欲望。康熙算是理解了歷代帝王的苦衷了,他真情流露,決定替皇帝們出頭。
在生前立好的遺詔中,康熙說道:“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酒色所致,此皆書生好為譏評......朕今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蓋由天下事繁,不勝勞憊之所致也”。就是說,歷代帝王活不長,那是過勞死,可不是他們玩壞的。
吃穿不自在
清朝皇帝的飲食,保留了八旗特色,一天兩頓飯,稱為早膳與晚膳。早膳冬季時七點左右,夏季時六點左右。晚膳在下午兩點多。這中間或之后也有小吃,就具體而定了。
皇上吃飯,要守的規(guī)矩可是很多。吃飯的坐姿是坐西朝東。用膳的時候,東西兩邊都不能走人,上菜的人要走中間南門。誰能上桌也有規(guī)矩,《延禧攻略》里嬪妃同桌吃飯,也得是特殊情況才行。
在菜品的選擇上,皇帝也沒有什么自由。每頓上的菜嚴格按照祖制家法,來回就那么些選擇,只是圖個排場和過程,比學(xué)校食堂都缺乏變化。皇帝吃多了自然也就沒了興趣。
另外,皇帝吃菜前,貼身太監(jiān)還要現(xiàn)行嘗菜驗毒,確認無誤后,皇帝才能開吃。等確認沒事,菜估計都涼了一半了。
宮廷里還有一種規(guī)矩叫“吃菜不許過三匙”。皇帝想吃的菜,侍膳的太監(jiān)就會多舀上一勺??蛇@種優(yōu)待一般事不過三,如果吃了三次,這個菜就需要撤,而且可能半個月內(nèi)見不到了。
這些傳說中的宮廷菜品,口味其實相當(dāng)堪憂。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御膳房送上來的這些菜,除了排場之外,真沒有什么用。而且這些菜之所以能及時送來,除了前一天已經(jīng)做好,在火上溫著,也沒其他方法了。即使現(xiàn)在的路邊餐館,也不一定敢用這種方法省事。
2012年5月1日,北京模仿清代宮廷御膳的仿膳受到追捧。但御膳規(guī)矩是最重要的,口味倒不重要,皇帝其實并不喜歡
不想吃御膳,那吃啥呢?溥儀在回憶錄里繼續(xù)說,他改善伙食,全靠太后的小灶。太后自己有廚房和廚師,溥儀每天吃的飯,其實都是太后送來的飯。
至于御膳房的飯,就放在一邊當(dāng)擺設(shè)吧。溥儀對御膳房的飯,有個很精辟十六字總結(jié)“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yǎng),淡而無味”。
吃飯也是沒有情調(diào)的任務(wù),在穿衣上面也是如此。
皇帝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場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比如大典、祭祀、朝政時需要穿禮服,就是朝服和袞服;節(jié)慶日子要穿龍袍;平常要穿便服。同時帽子要和衣服配套,帽子種類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由于一天事務(wù)多,皇帝換幾次很正常。
《雍正行樂圖》中的一幅。大概是穿衣活動都不自由,雍正帝只好在畫面里過過干癮/Wikimedia
比如康熙一幅朝服畫像中,頭戴鑲東珠夏朝冠,身著明黃色彩云金龍十二章夏朝服,頸項掛東珠朝珠,腰系明黃色四塊瓦圓朝帶,腳下穿石青緞厚底朝靴。這要是換起來,麻煩可想而知,而且穿著也確實很不方便。
想一下,頭戴一個大帽子,上面還有三重珠。身上穿了朝服,披肩領(lǐng),脖子上帶一圈朝珠,腰部再系個大褲帶,腳下穿個厚靴?;实鄞┑煤芮f重,確實很重。
私生活不私
位高權(quán)重,生活優(yōu)越之外,皇帝最讓人羨慕的恐怕就是后宮三千佳麗了??上嶋H上,皇帝后宮的嬪妃沒有三千,更談不上佳麗。
清朝皇帝有兩個幸福點:他是八旗的領(lǐng)主,原則上八旗之內(nèi)符合年齡的,都可以選為嬪妃。而且滿蒙聯(lián)姻是國策,皇上經(jīng)常可以娶塞外的妹子。
當(dāng)然這都是原則上的好處。在實際操作上,蒙古功臣、蒙古藩王、八旗功臣、八旗世家到底選擇哪個?基本是政治平衡決定的。乾隆的富察皇后就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這個婚姻是他的父親雍正定的,皇帝可沒有選擇權(quán)。《延禧攻略》里劇情里高貴妃那么橫,也是靠了自己家里有勢力。

傳說中的選秀女,更不可能像《延禧攻略》里那樣,讓皇帝對著一堆美女毒舌點評,挑肥揀瘦,最后還中途離開了。不提太后欽定這樣的幕后操作,即使按照公開的選人標準,也是品德門第好才能入選。
至于后宮的是不是佳麗,看看清末嬪妃的照片就明白了。高顏值,好身材都不存在的,即使得到光緒寵愛的珍妃,也不像電視劇里那樣美貌動人,其他的就更別提了。

從左光緒的瑾妃、右為隆?;屎?,中間是慈禧太后。按現(xiàn)在的標準,大概算不上美人/Wikimedia
皇帝的家事是國事,甚至皇帝的房事也是國事。皇帝的性生活,由一些來自內(nèi)務(wù)部門敬事房的太監(jiān)專門負責(zé)。這些太監(jiān)主要負責(zé)安排、記載皇帝與皇后、妃子、宮女的性生活。對次數(shù)、時間、懷孕都有詳細的記載。
在每天到點后,敬事房太監(jiān)會拿著名單讓皇帝選,俗稱翻牌子。這名單可不是皇帝確定的,而是這些太監(jiān)確定的。雖然也有皇帝要求重新提名的情況,但誰又一直有精力每天和太監(jiān)對著干呢?
不僅選擇受限,性生活的過程也沒隱私可言。敬事房太監(jiān)不僅掌握著提名的權(quán)力,還要監(jiān)測整個過程。每天晚上皇帝在屋里辦事,太監(jiān)就在門外聽門。當(dāng)時房子隔音不好,里面有什么動靜,估計外面都聽得一清二楚了。

大太監(jiān)李蓮英?;实鄣乃缴?,很大程度上控制在他身邊的太監(jiān)手里,不由自主/Wikimedia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越來越差。康熙生了24個兒子,乾隆生了17個兒子,咸豐還有兩個,同治、光緒、宣統(tǒng)直接沒有生育了。
今天我們看到的電視劇里,康熙、乾隆,甚至同治都喜歡出來微服私訪,也許是編劇們看皇上活的憋屈,想給皇帝們一個尋找私生活的機會吧。
皇帝看似生活優(yōu)越,權(quán)力無人能及,可以為所欲為??苫实塾兄@么大的權(quán)力,能決定無數(shù)人的生死,卻左右不了自己的生活。
皇宮的規(guī)矩決定了他每天的作息起居,而且清朝皇帝們乾綱獨斷,繁忙的行政工作占據(jù)了他們每天大部分的時間。工作之后,還要面對政治婚姻的妃嬪,面對自己幾乎公開的私生活。《延禧攻略》里的清朝皇帝,其實活得真不如我們幸福。
參考文獻:
大通書局印行. (1987). 清圣祖實錄選輯 清世宗實錄選輯 清仁宗實錄選輯 : 合訂本.
李文杰. (2016). 清代的“早朝”──御門聽政的發(fā)展及其衰微. 故宮博物院院刊(1), 142-152.
房宏俊. (2009). 清代皇帝朝服章紋專題(下)——從清代十二章紋樣的出現(xiàn)看一幅“康熙”朝服像的斷代. 紫禁城(3), 100-107.
吳相湘. (2008). 乾隆帝的日常膳食. 書摘(3), 97-99.
吳正格. (1988). 滿族食俗與清宮御膳. 遼寧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王鐘翰. (2006). 清史滿族史講義稿. 鷺江出版社.
史松. (2009). 雍正研究. 遼寧民族出版社.
趙榮光. (2015). 中華飲食文化史(套裝共3冊). 浙江教育出版社.
愛新覺羅.溥儀. (2009). 我的前半生. 東方出版社.
金易, & 沈義羚. (2004). 宮女談往錄.第2版. 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張學(xu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