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作者為豆瓣提供優(yōu)質原創(chuàng)內容丨
今年口碑最爆美劇,非《切爾諾貝利》莫屬。
HBO聯合英國Sky電視臺制作,以9.6的超高分,創(chuàng)造了IMDb有史以來的電視劇集評分新記錄。
點擊圖片回顧《切爾諾貝利》
作為HBO的強勁對手,Netflix拿出了同為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
一樣的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
有色眼鏡
豆瓣評分8.9,IMDb高達9.1
不出意外,這將會是除《切爾諾貝利》外,今年外界評價最好的電視劇集。
網飛出品,改編自真實案件。
這是一起轟動全美、令美國整個司法體系蒙羞的著名冤案——
「紐約中央公園慢跑者案」
1989年4月19日晚上,與曼哈頓北部哈林區(qū)相鄰的中央公園里發(fā)生了一起強奸案,受害者是一名28歲的精英階層白人女性崔莎·梅里(Trisha Meili)。
事發(fā)前,她正像往常一樣進行慢跑鍛煉,卻不幸遭到強奸和手段殘忍的暴力對待,導致其生命垂危,在昏迷接近12天后才清醒過來。
遺憾的是,她的部分身體機能已經衰竭,連正常走路都成為問題。
崔莎·梅里遭到強暴的同時,在中央公園的另一邊,住在哈林區(qū)的幾十名青少年正在非法聚集,部分當事人便隨之遭到了當地警察的逮捕。
哈林區(qū)是以非裔和拉丁裔工人階級移民為主的社區(qū)。
在那個種族歧視問題仍然嚴重的年代,這里被認為是犯罪的滋生地。
由于哈林區(qū)青少年非法聚集與崔莎·梅里案件發(fā)生在相近的時間和地區(qū),被拘捕的這些青少年便成為這起案件的嫌疑犯。
接手這起“中央公園慢跑者案”的是極端的女權主義者琳達·費爾斯坦(Linda Fairstein)。
她在未對案件始末進行慎重審查和判斷的情況下,以自己對黑人存在的刻板印象,貿然斷定犯罪人就在這群青少年中。
最終確定下來的五位可能的嫌疑人,他們分別是——
雷蒙德·桑塔納(Raymond Santana)、安特綸·麥克雷(Anton McCray)、尤瑟夫.薩拉姆(Yusef Salaam)、凱文·理查德森(Kevin Richardson)和科里·懷斯(Korey Wise)。
被媒體稱作中央公園五人幫(Central Park Five)。
他們當中除了科里以外,均為未成年人,科里本人也僅16歲而已。
在審問五人幫的過程中,他們使用了暴力和誘導性的語言,引導這些對社會的認知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配合他們捏造參與犯罪的事實,并以此為據起訴了五位青少年。
在漫長的庭審過程中,中央公園五人幫的辯護原本占據了優(yōu)勢。
一方面,現場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證據證明他們參與了這起案件。
另一方面,警方出具的五人幫的證詞間存在著大面積的互斥,庭審中的警局證人也間接地說明了,認罪協議存在“屈打成招”的成分。
公訴方處于庭審劣勢期間,公訴律師伊麗莎白甚至向五人幫提出了減刑的優(yōu)惠,前提是他們承認強奸。
相比消磨錢財和時間精力的漫長庭審,認罪的減刑優(yōu)惠的確存在不小的誘惑力。
但幾位青少年篤定要捍衛(wèi)真相和他們的尊嚴,拒不承認罪行。
但最終不管是庭審,還是來自白人階層的社會輿論,都認定五位哈林區(qū)的少數族裔青少年犯罪的事實。
在那段種族仇視情緒高漲的歲月里,他們注定要被以白人主導的庭審制度判刑。
他們不僅在監(jiān)獄中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出獄后還要背負強奸罪名帶來的負面影響,不管工作還是私人生活都陷入困難。
科里是五人幫中唯一的成年人,他的判決刑罰力度相應也是最為嚴重的。
科里長期遭受到監(jiān)獄里其他年長者的施暴,甚至數次因暴力而出現瀕死的險境。
條件艱苦的禁閉室對于其他罪犯來說無異于是地獄,但對于瘦弱的科里來說,卻是唯一存在希望的避風港。
服刑期間,科里與母親并不經常見面。
他的家庭艱苦,出事前母親就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而今背負強奸犯家屬的罪名,母親更是四處碰壁,生活遭受到重創(chuàng),甚至連探監(jiān)費也出不起。
科里還有一個跨性別傾向的哥哥,他與哥哥關系親密,相互扶持著長大。
但在多年前,因為跨性別的身份麻煩,哥哥與母親決裂并離家出走。
哥哥是科里監(jiān)獄生活為數不多的支撐,但這樣的渺小的希望也最終破滅——哥哥因LGBT身份被殺害。
科里曾多次獲得加釋機會,前提是他承認罪行,但都被他拒絕。
中央公園五人幫在紐約州的監(jiān)獄里待了6到14年,在紐約地方檢察院重新調查后,于2002年撤銷錯誤判決。
2014年,聯邦法院支付了五人4100萬美元的和解金,這是紐約州有史以來最高的法院和解金額。
如今,中央公園五人幫的五人在過著各自幸福生活的同時,均致力于美國的種族人權事業(yè)和冤假錯案法律幫扶。
本劇僅有短短四集的劇情,但其劇本層次劃分卻非常強調人物的存在性。
前兩集詳細交代了中央公園慢跑者案的庭審判決始末,使觀眾盡可能全面了解這件冤案的發(fā)生。
第三集展示的是四位未成年蒙冤者假釋出獄后的生活困境。
最后一集則濃墨科里在成人監(jiān)獄中的生活和心路歷程。
對科里的監(jiān)獄生活的描述,占據了劇集1/4的篇幅。
這與身兼編劇和導演的艾娃·德約列,有很大的關系。
這位積極獻身于反歧視人權事業(yè)的女性導演,是近些年美國非裔獨立電影人中的佼佼者。
她最為國內觀眾熟知的作品是《塞爾瑪》和《第十三修正案》,這些影片的核心價值都是反種族歧視。
《塞爾瑪》
《第十三修正案》
敏感的知覺是艾娃作為少數族裔女性導演的優(yōu)勢,她的作品盡管帶有強烈政治訴求,卻并不囿于偏執(zhí)的政治表達和批判,她始終強調個體層面的情感體驗。
受害者、家屬、辯護律師、其他反面人物……
《有色眼鏡》中不同身份、膚色和立場的人物都是具有真實觸感的,他們并不僅僅只是烘托電影主題和批判的道具。
《有色眼鏡》并不僅僅是讓觀眾了解真實事件本身,它主要的批判集中在對美國司法體系的質疑。
在中央公園慢跑者案中,盡管沒有實際的證據表明五位青少年是罪犯,但他們依舊被社會輿論和庭審偏見過早地定罪。
陪審團制度是美國司法體系一大弊端,在種族歧視的年代,陪審團被以白人為主的成員掌握了話語權。
而在如今,即便反對種族歧視的聲音、女性主義的浪潮節(jié)節(jié)攀升,陪審團成員身份的多樣性有所改善,但陪審團的公正卻始終存在問題。
什么樣的陪審團成員才能夠完全拋開自我種族、階層和性別立場,而公正地對被告知定罪呢?
美國的司法公正出現的倫理問題似乎已經惡化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
另一方面,使得哈林區(qū)的少數族裔青少年含冤入獄的關鍵,還在于該案件調查部門的主導者琳達·費爾斯坦和公訴方律師伊麗莎白。
她們在得知這些青少年嫌疑人可能并沒有犯罪的時候,出于維護自己和公訴權威的臉面,不惜用謊言去掩蓋事實,不惜將無罪之人誣蔑成罪犯。
從職業(yè)道德層面來講,警方應該做的是查明事實真相、懲奸鋤惡,維護公民的人身安全和權利是警察職業(yè)之根本,律師辯護的前提應當是公正和公開。
琳達·費爾斯坦和伊麗莎白,注定為這件冤假錯案付出她們相應的代價。
中央公園慢跑者案這樁轟動一時的冤假錯案,不僅與種族歧視、美國司法公正有著必然關系,它同時還教育觀眾在面對強權威脅時,不應低頭妥協,而是要堅持真相的立場。
真相的重要性不僅是針對當事者而言,對于我們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局外人也同樣重要。
因為它能夠反饋歷史中的錯誤,避免再度發(fā)生。
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切爾諾貝利》一劇中已經得到了深刻的解答。
同時,這部劇也在側面向觀眾重申了學習必要法律常識的重要性。
正是在缺乏法律常識的情況下,中央公園五人幫才會如此被動地配合警方捏造的犯罪事實,繼而越陷越深。
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法律常識,才不至于始終被牽著鼻子走,這是法制社會的公民獲得自由和公正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