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譚大龍教官在講授西南軍事地理時,特別說過很多人夢想在喜瑪拉雅山炸開缺口,讓印度洋暖流進入西藏高原,化瘠地為綠洲的話題。
幾十年過去,科學家有結(jié)論,民間議論卻不曾消停。我以為這是好事,益于熟悉中國地理,有這么些人能為造福人類之事所思所想,難能可貴。
有夢想亦有志向, 正如,葛優(yōu)那段一本正經(jīng)的片段。
來源:騰訊視頻
炸開喜馬拉雅山缺口引入印度洋暖濕氣候于青藏高原的起因,都源于對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認識和啟發(fā)。
確實,這個世界第一大峽谷是喜馬拉雅山的天然大缺口,缺口源源不斷地把印度洋暖濕氣流輸送到藏東南地區(qū),使這一區(qū)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西藏江南”。
雅魯藏布大峽谷區(qū)魯朗(海拔3450米)
雅魯藏布大峽谷谷深溝窄,懸崖峭壁,隘谷冰川,這樣的條件都能夠具備緩緩向西藏腹地輸送暖濕能量,在喜馬拉雅山的其它地方開鑿缺口,且預想的是幾十公里的大口子,理所當然更能成就輸送暖濕氣流的愿望了。
順著這個思路,自東向西看一下喜馬拉雅山,好像有十個地段貌似是可以炸口子的。
哲古錯(海拔4625米)
納木崩弱南側(cè)山地(平均海拔4750米)
南嗄湯布(海拔3920米)
雅魯藏布江乃東段(海拔3550米)
02 山南市:洛扎縣-羊措雍湖-貢嗄縣段
羊措雍湖(海拔4445米)
則岡村(海撥3690米)
雅魯藏布江貢嘎段(海拔3580米)
亞東縣切馬村(海拔2880米)
卓木拉日峰(海拔7350米)多慶錯(海拔4496米)
江孜縣(海拔4030米)
喜馬拉雅山海拔最高段。從左至右分別排列著四座八千米以上高峰: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洛子峰(8516米),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與絨布寺(海拔5000米)
卓奧友峰(海拔8201米)與崗嘎濕地(海拔4348米)
朗果濕地(海拔4520米)與喜馬拉雅群山
扎果濕地(海拔4520米)
318國道與樟木溝(拍攝點海拔2660米)
喜馬拉雅山下的318國道與扎西宗村(海拔4120米)
查炯峰下冰磧地貌(海拔4350米)
希夏邦馬峰(海拔8012米)南坡
通拉山口(海拔5120米)看喜馬拉雅之楚布日群峰
朗勃康日峰(海拔6550米)與吉隆鎮(zhèn)龍目村(海拔3300米)
溫嘎隘口(海撥3900米)
在馬拉山口(北喜馬拉雅山.海撥5230米)上看喜馬拉雅之腳姑拉群峰(海撥6240米)
崗彭慶峰(海拔7966米),喜馬拉雅之佩枯崗日山脈西北最高的山峰
佩枯錯(海拔4585米)與希夏邦馬峰(海拔8012米)
帕羊濕地(海拔4600米)
霍爾巴濕地(海拔4600米)
科加村(海拔3710米)
被喜馬拉雅山脈四西圍繞的普蘭縣城(海拔3880米)與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馬甲藏布穿梭其間
喜馬拉雅冰磧壑谷珍結(jié)隆巴
多油村(海拔4000米)
河湖相流水侵蝕地貌
巴嘎草原(海拔4600米)
杜曲曲崗戈壁(海拔4690米)
札達縣和普蘭縣、噶爾縣是整個阿里地區(qū)河湖相流水侵蝕地貌最典型的地域,海拔多在3800-4100米
河湖相流水侵蝕地貌視覺沖擊力強,但水蒸發(fā)快、土壤貧瘠,極不利于植物生長
底雅附近地形(平均海拔4000米)
喜馬拉雅山北部札達縣北偏東地域至札列村附近地形(平均海拔4100米)
達巴附近地形(4150米)
這十段可以炸開缺口地段是我娛樂性的假設(shè)和臆想,本意實為展示西藏境內(nèi)喜馬拉雅之美。
喜馬拉雅億萬年自成,生態(tài)脆弱,無論是炸,還是鑿,無疑對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生態(tài)都是毀滅性的。
為什么?我們?nèi)ゾW(wǎng)上搜索高登義、關(guān)志華、張文敬等專家們的權(quán)威論述亦會明白其中究竟。
其實,最有趣地是喜馬拉雅山除了雅魯藏布大峽谷之外,本身就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自然缺口的存在。
亞東縣帕里鎮(zhèn)最為典型,存在著寬約30公里的“缺口”。
亞日通道示意圖
帕里鎮(zhèn)南接亞東縣,北連康馬縣、江孜縣、日喀則市,既是喜子拉雅山脈的自然“缺口”,也是歷史上西藏通往外界的傳統(tǒng)通道,我們看看它是什么個樣子。
亞東縣最南端的洞朗地區(qū),谷底最低海拔約1650米,是青藏高原距印度洋最近的地方,康布麻曲幾十公里后便流入印度的西里古里平原 。
洞朗地區(qū)山高坡陡,谷深溝窄,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體是亞東縣森林植被最豐盛地區(qū)。
亞東縣下亞東鄉(xiāng),海拔2860米,南連洞朗西接乃堆拉山口,嘎久寺亦為中印往來的地理標志建筑物。
在乃維拉山口看亞東地形,卓木拉日峰及與之相鄰的窮推拉日峰連為一體,既為整個區(qū)域的突出座標,也是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不丹方向濕熱氣流北進的高大山峰。
上亞東區(qū)域,隨著海拔進入3000米區(qū)域,植被分布明顯變化,喬木灌木混長。
海拔進入3500米區(qū)域后,植被明顯以灌木為主題,也有著人工種植林木分布。
進入帕里鎮(zhèn),也就是海拔進入4310米區(qū)域后,即進入高山草原濕地區(qū)。圖為卓木拉日峰下的帕里草原。
受濕熱氣流能量作用不同,植被稀疏狀況也不同。帕里鎮(zhèn)雖緊鄰卓木拉日等山峰卻植被生長茂盛,而西側(cè)吉汝地域則明顯稀少得多。
海拔4575米的唐拉山口位于帕里鎮(zhèn)北側(cè),緊靠海拔7350米的卓木拉日峰,其四周地形平緩開闊,牧草茂盛,是喜馬拉雅山脈“缺口中的缺口”。
高原湖泊嘎拉錯,或稱濕地更為準確。
進入康馬縣之后通道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兩側(cè)多分布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有趣地這一高海撥區(qū)卻是以農(nóng)耕為主的地帶。這主要得益于發(fā)源于康馬縣境內(nèi)的年楚河流水,土壤結(jié)構(gòu),以及局部氣候,使得整個年楚河流域被稱為“西藏的糧倉”。
冮孜縣段河谷農(nóng)耕區(qū)。
白朗縣段河谷農(nóng)耕區(qū)。
亞日通道的富庶,使得歷史上就是西藏的主要人類活動區(qū),由此藏傳佛教信仰盛行。較為有名的是日喀則市的扎什倫布寺和江孜縣的白居寺。
自然“缺口”的存在,并不能帶來印度洋暖濕氣流向西藏腹地的涌入,這說明炸開缺口的觀點不可行。
我以為,“挺炸缺口派”的陷入了思維誤區(qū)。
喜馬拉雅山不是一座山,一道墻,而是由若干山峰組成的山脈,山系龐大。選擇任何一處打開缺口,都有個效費比懸殊巨大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西藏腹地群人綿延,就便喜馬拉雅山缺口打開后氣流依然還面臨崗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等群山阻擋。
念青唐古拉山脈東南地形
青藏高原是繼南極、北極之后的第三級,其本身就是平均海拔高很高的高寒氣候區(qū),暖濕氣流缺少“攀登高原”能量。
來源:百度貼吧“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