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美學研究試圖從多個領域汲取養(yǎng)分,以突破瓶頸,構筑新的審美范式。生活美學與身體美學的融合,既是當代美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也與當代人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近日,由復旦大學生活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生活美學與身體行動”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生活美學”的理論建構及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觀照現(xiàn)實 讓美學落地
生活美學扎根現(xiàn)實生活,直指現(xiàn)實問題。與會學者圍繞生活美學的內涵與外延,以相關概念的廓清與理論體系的架構為支點,進行了深入交流。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德勝認為,當下生活“可感肌理”的塑造及其呈現(xiàn),對于美學有效實現(xiàn)當下生活認知具有重要意義。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實現(xiàn)方式和實現(xiàn)過程應成為美學的出發(fā)點。作為“審美干預”的美學權力的實現(xiàn),需將自身實踐前景置于當下生活“可感性”塑造的具體認知之中,通過生活且在生活中進行具體認知,突出人的當下生活“可感性”的認知形式,這必將成為美學有效行使日常生活“審美干預”的基本要素。
在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宋偉看來,當代美學圍繞 “生活美學”“日常生活審美化”等議題挑戰(zhàn)了美學傳統(tǒng)的形而上范式,同時展示當代美學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理論生長性。雖然“生活美學”等相關問題的提出意在擺脫傳統(tǒng)美學理論范式,但“生活美學”同樣需要上升到哲學高度進行思考?!懊嫦蛏钍澜纭钡默F(xiàn)象學哲學反思,可以成為當代美學及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論資源。
讓美學落地,將美學和現(xiàn)實的人緊密結合在一起,是“生活美學”的應有之義。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寶貴認為,“生活美學”的研究對象應和人的現(xiàn)實訴求緊密結合,而非單一概念的推演。從日常功用性的角度出發(fā),同濟大學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教授范圣璽提出,現(xiàn)今的設計學已延伸到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層面,生活美學的視野理應隨之逐步延伸。如何促進生活美學與設計之間的融合互補,聯(lián)動美感與實用之間的關系是當今設計從業(yè)者和美學研究者需要思考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莊志民從休閑化旅游活動談起,認為人類休閑是一種“有價值的樂感對象”,休閑化的旅游體驗是與生活場景中具體存在相聯(lián)系的有價值的審美活動,體現(xiàn)了人對知性生活審美的追求。
回歸美學 重塑新感性
身體美學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其致力于身體自我塑造的批判性與建構性研究,聚焦身體關懷或可能改善身體的知識、話語、實踐以及身體訓練,是當代美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高建平表示,將感性的對象放在理性的框架中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當代美學的衰退以及人對美的感受能力的弱化。身體、生命、生活應是一體的,是相互包容的。理論只有成為橋梁而非壁壘,回歸人的身體和人的現(xiàn)實生活才能拯救健康的感性、重塑“新感性”。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姚文放從舒斯特曼的實用主義美學入手,分別從身體、情感和行動三個角度論述了身體美學作為一種跨學科范式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他看來,身體美學最大的特色在于對行動的關注和研究,是實用主義之道的具身化,其所發(fā)揚的正是一種“發(fā)乎情,止乎行動”的精神。
杭州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院教授杜衛(wèi)認為,聚焦審美研究的現(xiàn)實語境,如何把感性放置在當代中國語境中,既保持感性學的本意,又能對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做出應答,是美學研究者必須面對的問題。針對已然來臨的后人類文化,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峰表示,在人工智能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下,身體與意識達成一元整體性是不可能的。身體處于“在”與“不在”的張力場中,人類究竟是否還需要以實體形式存在的“身體”已經存疑。人類對自身身體界限的認定已經逐漸被網狀的世界想象所代替,在這一現(xiàn)實情況下,勢必會形成新的身體感知方式與文化感知觀念。
延伸理論 拓展美學空間
以生活美學與身體美學為總體視域,與會學者基于自身理論背景的特殊性,從不同角度切入,對二者進行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延展性的理論闡發(fā)。
舒斯特曼的作品《金衣人歷險記》搭建了哲學、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紐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陸揚分享了他在翻譯該書時的內心感受,并通過舒斯特曼的跨界行為分析了當代哲學美學面臨的范式轉型問題。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彥順從美國哲學家許茨的《音樂現(xiàn)象學》談起,探討了審美意識中沖動性的意義,闡釋了一直以來理性自大的傳統(tǒng)對人的感性經驗的僭越與傷害。他提出,審美生活應被置入一種域狀形態(tài)中來思考,審美生活是一種感官、感受的原發(fā)性狀態(tài),無法用理性來衡量界定。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嘉軍聚焦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差異與融合,強調要尊重不同文化間的風格及倫理問題,從審美、身體修煉和政治等三重緯度來思考跨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