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秦軍,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軍功首級制。有人認為,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敵方軍官)的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正是這種軍功首級制度讓秦軍成為了“虎狼”,從而一統(tǒng)天下。但是,一個基層小兵真的能靠一直砍人頭逆襲成貴族嗎?秦國有那么多爵位和土地去封賞嗎?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秦軍軍功首級制度的KPI考核辦法。中國古代有一種古老的禮制,叫鄉(xiāng)飲酒禮,起源于社區(qū)共同體的集體聚餐會飲。在這個會飲的場面上,長者、尊者、幼者、卑者各就其位,敬酒行爵的次序就是每個人身份地位的直接反映,也是最原始的爵列與爵序。爵是中國古代一種用于盛放酒的容器。圖源/網(wǎng)絡
封爵是一種封賞大臣的重要手段。早在西周時期,中國就已經(jīng)形成了完備的封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春秋時代,王室衰微,禮崩樂壞,五等爵制度宣告崩潰,一種新興的適應時代特點的封爵制度逐漸形成,這便是軍功爵制度。西周時期的政治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軍政合一”制度,帶有濃郁的“尚武”色彩。而毗鄰西戎、又脫胎于西周的秦國自然也是驍勇好斗、武德充沛。事實上,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就已經(jīng)開啟了緩慢改革的步伐,到了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時期,變法的步伐進一步加大。秦獻公在魏國流亡過,見識過魏國變法后的強盛?;貒?,秦獻公開始推行縣制,縮小貴族的直屬封地,并將國都遷徙到靠近魏國邊境的櫟陽。即位后的秦孝公意識到以往的變法并不徹底,所以針對六國發(fā)出了求賢令,這才有了后來的衛(wèi)鞅(商鞅)入秦的故事。商鞅主張“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同時規(guī)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以達到“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的目的。落實到執(zhí)行層面,商鞅把爵位依據(jù)從小到大的順序分為公士、上造、簪褭、不更、大夫等十幾個等級。附帶在爵位之上是社會地位的提升、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和其它優(yōu)厚的待遇。按照秦制,從“公士”到“不更”這四等是“士爵”。一個普通士兵斬首四級,就可以升級到屯長。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個標準很難達到。當你只是一名無爵位的士兵時,必須聽伍長指揮,跟其他戰(zhàn)友協(xié)同作戰(zhàn)。如果自己腦袋一熱就沖出去,會亂了百人隊的行次,先被執(zhí)行戰(zhàn)場紀律。秦國軍法,每伍若有一人陣亡,其他四人就會有罪。但如果每人殺死一名敵兵就能免于懲罰。因此,你腦子里必須想著先保護同伍的戰(zhàn)友,而不是如何砍敵人的腦袋。伍長、什長、屯長、百將同樣得服從上級的指揮,除非部隊建制被打亂,否則你無法像打擂臺那樣跟敵兵單挑。影視劇中的軍陣。來源/電視劇《大秦賦》截圖
雙方大軍交戰(zhàn)最終會分解為萬人陣、千人隊、百人隊、什伍小隊之間的廝殺。按照戰(zhàn)國兵法“斗一守二”的兵力分配原則,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會直接投入戰(zhàn)斗。大部分士兵主要是作為預備隊,或圍觀、或追擊,不一定有砍腦袋的機會。直接參戰(zhàn)者受限于固定的戰(zhàn)術位置,能斬首一兩級就很不錯了。秦軍戰(zhàn)神白起從第十級“左庶長”升到“武安君”,用了整整十六年。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頭號功臣王翦,也曾抱怨秦國封侯難。事實上,在商鞅設計的軍功爵制度中,就連升到左庶長爵的猛士都很少。原因很簡單,秦國軍功首級制度的早期準入門檻很低,但后期升遷的限制條件非常多。影視劇中的白起。來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截圖
軍功爵法規(guī)定,無爵的士伍斬首一級就晉爵一級,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當于伍長),斬首二級就晉爵二級,有資格做百石之官(相當于什長)。當你成為伍長時,會增加一個指標:全伍殺敵多過損失才記軍功,殺敵和損失相當則無功無過,損失多于殺敵則集體有罪。當你升到屯長和百將級別的指揮官時,自己得不到敵兵首級就要被斬首。在士爵過后,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這四級是“大夫爵”,基本是為封建時代的大夫所準備。他們通過軍功可以成為縣一級別的官僚和將領??稍讷@得方式上不同于士爵位只需個人斬首記功就可獲得,大夫爵位的升級需要計算集體戰(zhàn)功。大夫爵位的軍官,需要指揮所在單位斬首33人以上,才能“盈論”(達到獎勵條件),百將和屯長才能晉爵一級,且己方單位的傷亡要小于33人。如果你是將軍,盈論標準則變?yōu)楣コ菓?zhàn)要斬首八千以上,野戰(zhàn)斬首二千。只要達到標準,上至統(tǒng)兵大將,下至后勤雜役都能得到獎賞。也就是說,秦將不僅要打勝仗,并且殲滅至少數(shù)千敵軍才有晉爵的資格。大多數(shù)軍官受限于指揮能力,永遠停留在較低的層級。所以,秦軍功爵制度的特點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重罰而輕賞”。爵位升著升著,很容易就掉回原處,甚至可能連腦袋也掉了。這里面還有一個疑問,如何鑒別秦軍士兵殺的是敵方士兵還是普通老百姓呢?如果秦國士兵用良民的頭顱來充當殺敵的功勞,不就亂套了嗎?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史料記載,在實行以首級來記錄軍功的制度后,秦國確實發(fā)生過多起“殺良冒功”案件。為了防范“殺良冒功”,秦國制定了很多律法,比如上交的首級要帶有頸部的喉結,防止用婦女和小孩的首級冒充等。另外,秦軍還將五名士兵編成一個戰(zhàn)斗小組(伍),每個伍的成員之間要互相監(jiān)督,一人犯法,全體受罰。值得注意的是,當初商鞅設計的軍功爵1.0版只有十八個層級,沒有徹侯、關內侯和駟車庶長。軍功爵1.0分為兩個序列。第一個序列是賜給軍中的校、徒、操、出公等勤雜人員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級公士兩個爵組成;第二個序列是賜給戰(zhàn)斗兵的爵位,包括二級上造、三級簪裊、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客卿(左庶長),十一正卿(右庶長),十二級大庶長,十三級左更,十四級中更,十五級右更,十六級少上造,十七級大良造(大上造)。兩個序列總共十八級爵位,其中二級上造至四級不更都是“卒”,五級大夫及以上都屬于軍官。軍功爵法表格
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關內侯、徹侯等納入軍功爵體系,才正式形成擁有二十個層級軍功爵2.0版。早期軍功爵的爵位和職務不太分明,庶長爵幾乎是將軍的代名詞。隨著爵職進一步分離,即便擔任高級武官的人,也未必能得到大良造爵。戰(zhàn)國滅蜀名將司馬錯功勞大吧?但他做邦尉時只相當于左庶長的客卿爵。白起攻克新城后從左庶長遷為左更,爵位高于司馬錯。白起任邦尉沒多久,再立戰(zhàn)功遷為大良造。司馬錯已經(jīng)改任秩級二千石的上郡守,但他只是軍功爵1.0中的左更。而長平之戰(zhàn)時的秦軍副將王龁才是左庶長,首攻邯鄲的將軍王陵只是五大夫。由于早期軍功爵最高只到大良造,白起雖屢立奇功,卻多年沒能再晉爵。其他武將做到左庶長后,也只有立下重要戰(zhàn)功的幾位佼佼者能繼續(xù)晉爵。武安君封號和商君一樣,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在軍功爵封頂后,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這是王翦抱怨封侯難的根本原因。在秦國,最歡迎軍功爵體系的其實不是本國平民,而是山東六國的人才。從秦穆公開始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這段時間,秦軍對外作戰(zhàn)總數(shù)大約是130次。在留下統(tǒng)帥名字的80次戰(zhàn)爭中,任命客卿為主將的多達56次。從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 334 年)設立丞相一職開始,直到秦二世亡國(公元前206年滅亡),有24人擔任過秦國丞相,其中16人都是客卿出身。有人可能要問,秦軍勝仗那么多,朝廷有那么多土地和爵位封賞嗎?這個其實不用擔心。秦國變法之初地廣人稀,國家掌握的土地很多,后來又通過戰(zhàn)爭掠奪大量土地。關中因遠離戰(zhàn)事而人口猛增,秦國通過大規(guī)模移民來給關中爵戶騰地,新爵戶則成為新領土的鎮(zhèn)守者。更重要的是,秦國不像六國動輒賜給貴族幾十萬畝田,為獎勵軍功留足了資源。秦軍功賜田是在普通授田基礎上逐級遞增。每賞爵一級就增加一頃田產(chǎn)和九畝宅,申請一名無爵的庶民給自己當庶子,可以擔任與爵位相對應的官職。秦漢律令規(guī)定1宅大30方步,恰好是9小畝,九畝宅恰好是“一宅”。秦漢的宅包括園圃、庭院。根據(jù)楊振紅教授的計算,秦漢普通住宅約為30-40平方米,而1宅的總面積為1713.96平方米(足夠召集同伍的小伙伴在庭院里練武了)。按照早期軍功爵,最高爵位的大良造最多也只能在基礎授田上再增加十七頃田。不過,從第九級五大夫開始會得到三百家稅邑,立功之后會再增加三百家稅邑。爵位越高,獲得的稅邑(食邑)越多,但得到的授田還是不多。即使到了秦朝,二十級軍功爵制中的徹侯、關內侯雖能得到數(shù)量巨大的稅邑,但直接掌握的田產(chǎn)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多。后來,王翦向始皇帝“請善田者五輩”,實際上是在法定授田標準外申請足夠子孫五輩享有的田產(chǎn)。除了秦軍功爵益田數(shù)量有限的原因外,另一個因素是秦的侯爵不世襲,最多是降爵繼承制。田產(chǎn)會隨著爵位降低而減少。如果子孫無軍功,五輩之后只比平民略多一點。史書沒說始皇有沒有破格賜田,王翦最終如愿封侯,其子王賁、其孫王離都是帝國的徹侯?;实蹖ψ约旱睦蠋熯€是很夠意思的,但沒有改變商君設置的底線。事實上,秦國的軍功爵制度可以視為三晉時期類似制度的改良版,在當時并不鮮見,它充其量也只是秦國橫掃六合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個而已。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杰出的軍事家王翦。圖源/《大秦賦》截圖
總體來看,秦的軍功爵制度存在著一個“階層天花板”。貴族擁有的“封邑”和“高爵”,在商鞅變法后并沒有絕跡。一些理論上的上升路徑,對秦國平民來說其實是隔絕的。頻繁的戰(zhàn)爭以及大秦虎狼之師的“高勝率”,讓普通將軍們能夠相對容易獲得新的爵位,這個難度,遠比普通百姓通過斬首封爵小得多。1.朱紹侯 《軍功爵制考論》
2.朱紹侯 《軍功爵制探源》
3.張金光 《秦制研究》
4.張金光 《普遍授田制的終結與私有地權的形成——張家山漢簡與秦簡比較研究之一》
5.楊振紅 《秦漢“名田宅制”說——從張家山漢簡看戰(zhàn)國秦漢的土地制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