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尹文漢|當大儒深入佛山:揭秘王陽明兩度九華之游

按:王陽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兩游九華山,遍覽九華之勝,與九華山儒、釋、道三家人士有不同程度的交往;陽明的九華之游不僅在當?shù)亟邮芰艘岳畛氏椤⒖聠虨榇淼囊慌茏?,還隨處題贈,留下詩歌62首;陽明弟子滿足了陽明于九華山興建書院的愿望,建立了陽明書院,并在其周圍自構精舍,相互研習陽明良知之學,形成了九華山儒學興盛的局面。

陽明一生,行止遍及大江南北,而地處長江中下游沿岸的九華山是他往返越贛的必經(jīng)之地。陽明曾兩次停船登岸游九華,不僅與當?shù)厝遽尩廊胰宋镉胁煌潭鹊慕煌?,還寫下了大量詩歌,他的池州籍弟子還為他建構了陽明書院,并相互研讀其致良知之說。然而,由于各類史料記載或不詳,或相舛,給學者研究陽明帶來諸多不便。本文擬盡可能地搜集相關史料,對陽明的九華之游作一全面考察??疾旆炙姆矫孢M行,即交游、弟子、詩歌、陽明書院(附及甘泉等書院),并附帶就與陽明同時代的湛甘泉游九華之事作一考察。

一、交游

四大佛教名山中,九華山最晚一個成為佛教名山,但是,它卻是唯一一座聚集傳統(tǒng)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佛教名山。在佛教之中,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九華山是第三十九福地;在儒家之中,由于王陽明的兩次之游與湛甘泉的講學,九華山曾成為皖南儒學學子聚集的一個重要場所。

1、關于王陽明游歷九華的時間。記錄陽明游歷九華時間的重要史料是《陽明年譜》的兩條記載,其一是《年譜一》載:(弘治)“十有四年辛酉,先生三十歲,在京師。奉命審錄江北。先生錄囚多所平反。事竣,遂游九華,作游九華賦,宿無相、化城諸寺”。其二是《年譜二》載:正德“十有五年庚辰,先生四十九歲,在江西。正月,赴召次蕪湖。尋得旨,返江西。忠、泰在南都讒先生必反,惟張永持正保全之。武宗問忠等曰:‘何以必反?’對曰:‘召必不至。’有詔面見,先生即行。忠等恐語相違,復拒之蕪湖半月。不得已,入九華山,每日宴坐草庵中。適武宗遣人覘之,曰:‘王守仁學道之人也,召之即至,安得反乎?’乃有返江西之命”?!赌曜V》記載是最原始之據(jù),但因不詳,遂有紛爭。

九華山化城寺今貌

對《年譜一》載陽明弘治間游九華之事,爭論最多。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認為:“弘治十四年奉命審錄江北囚獄,‘多所平反’,事后游九華山。……明年,王守仁在京師厭倦于‘學古詩文’,因而有‘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之感,遂告病歸越。在歸越途中,重游安徽青陽縣九華山、無相寺等地?!睆埵洗苏f認定王陽明弘治十四年、十五年兩次游九華。根據(jù)大概是因《年譜一》載陽明弘治十四年游九華,而陽明所作《九華山賦》有“壬戌”之注,“壬戌”即弘治十五年,因而有此判斷。依張氏,陽明弘治十四、十五年兩游九華,加上正德十五年之游,則陽明共有三次游九華。對張氏之說,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在其附考章有針對性的反駁:“按陽明(弘治)十四年八月赴江北,次年十五年五月返京,年譜雖言事竣游九華,但未言事竣在十四年。按事竣必在十五年春,否則陽明不可能在十四年事竣游九華后又滯留五月之久?!标愂线€用《九華山賦》來旁論:“《全書》十九《九華山賦》之注:壬戌,即弘治十五年。賦中有‘試明茗于春陽’‘鳥呼春于叢篁’之語,當作于春天。同卷《夜宿無相寺》云:‘春宵臥無相,月照五溪花’,《無相寺三首》之一云‘朝聞春鳥啼,夜伴巖虎眠’,《書梅竹小畫》云‘寒倚春宵蒼玉杖,九華峰頂獨歸來’,這都說明九華諸詩作于春天。陽明十五年八月歸越,故這些詩絕不可能是歸越時作,所謂歸越途中重游九華,誤也。”故此,陳氏認為,“陽明錄囚事竣在十五年壬戌之春,遂游九華,所謂十四年游九華,十五年歸越再游之說皆非是。弘治中只有一次游九華,并非兩次,九華山賦等皆是江北竣命后往游時作。年譜以此事敘之辛酉,亦失于過簡,當改正。當在本年載:‘春,錄囚事竣,遂游九華,宿無相、化城諸寺?!标愂戏穸ê胫问哪曛?,而推之為十五年,其要據(jù)在《九華山賦》之注“壬戌”和諸詩對春天景象的描述,而年譜又記之不詳,有此寬松之余地。對張立文與陳來之爭論,錢明在其《陽明學的形成與發(fā)展》之附錄《〈王陽明全集〉未刊散佚詩文匯編及考釋》一文中提到陽明散佚之詩《和九柏老仙詩》之手跡拓本(見余姚計文淵編《王陽明書法集》),該詩后有陽明落款“弘治辛酉仲冬望日,陽明山人王守仁識”,既是手跡拓本,可信度高。此落款“弘治辛酉”即是弘治十四年。因此,錢氏遂斷言“由本篇可知,張立文的弘治十四年、十五年陽明兩次游九華說與陳來的弘治十五年春陽明游九華說皆非是,《年譜》記游九華事于弘治十四年,無誤。”以上三人對于陽明弘治年間游九華之論,綜合起來,其主要論據(jù)有以下幾點:一,證明陽明弘治十四年游九華者有二,《年譜一》于弘治十四年下記錄有陽明錄囚事竣后游九華之事和余姚計文淵編《王陽明書法集》中《和九柏老仙詩》手跡拓本的落款有“弘治辛酉仲冬望日”之記錄;二、證明陽明弘治十五年游九華的證據(jù)有陽明所作《九華山賦》下有“壬戌”之注和陽明一系的關于九華的詩文(包括《九華山賦》)中多有描述春天的文句。今筆者查閱地方志,發(fā)現(xiàn)有新的證據(jù),即發(fā)現(xiàn)陽明弘治十五年正月初一仍游玩于九華山及其附近。一是康熙二十八年(1652)《九華山志》卷八載陽明《九華山賦》,賦前有一陽明自序:“九華為江南奇特之最,而《史記》所錄獨無其名,蓋馬遷足跡之所未至耳。不然,當列諸天臺、四明之上,而乃略而不書耶!壬戌正旦,予觀九華,盡得其勝,已而有所感遇,遂援筆而賦之其辭曰。”此序不僅康熙《九華山志》記載,此后所編的《九華山志》、《青陽縣志》、《池州府志》均有記載。另外,光緒《貴池縣志》卷二錄有《王陽明全集》中沒有收錄的一首陽明所作之賦《游齊山賦并序》,該《序》全文如下:“齊山,在池郡之南五里許,唐齊映嘗刺池,亟游其間,后人因以映姓名山。繼之以杜牧之詩,遂顯名于海內(nèi)。宏治壬戌正旦,守仁以公事到池,登茲山以吊二賢之遺跡,則既荒于草莽矣!感慨之余,因拂崖石而紀歲月云。”九華山在青陽縣境內(nèi),明代青陽隸屬池州府。齊山,在池州城治通往九華山的途中,在池州城治南方五里處,離九華山約七十余里。自唐以來,齊山因齊映、杜牧、岳飛等人之游玩與詩作而名聞海內(nèi),以翠微亭名氣最大。根據(jù)《王陽明全集》中《九華山賦》下有“壬戌”之注,此兩序也應當可靠。兩序都提到“壬戌正旦”,“正旦”即是正月初一。陽明不可能在同一天既游九華,又游齊山。從陽明之《九華山賦》與《齊山賦》的內(nèi)容來看,陽明在正月初一之前已游歷了齊山和九華山,到正月初一之時還沒有離開。應當肯定,陽明第一次游九華,是從弘治十四年底到弘治十五年春。在時間上,陽明的九華之游也不是一二天,應有數(shù)十日。從《九華山賦》的序文中,陽明說“予觀九華,盡得其勝”,在其賦中,說他“窮秘密于崔嵬,極玄搜而歷考”,并詳細描述他九華之游。從他的自我描述來看,他對九華山的游覽極盡其微,可謂歷代游覽九華山人中的第一巨細無遺者。清代周贇輯《王陽明先生九華詩冊》,其《序》云:“九華之山,自太白更名,名始高。自夢得稱為尤物而名始震。然太白僅江上一望而已,夢得僅山外一見而已,豈若陽明先生涉險尋幽,探奇攬勝,枕漱泉石,出入煙霞,往復流連,歌詠成帙,于九十九峰愛之深,玩之熟哉!”九華山九十九峰,主峰有九個,排列成蓮花狀,故號九華。加之九華山陰雨天氣多,歷代游山之人,多半受此陰雨天氣之阻礙。陽明盡得九華之其勝,自需數(shù)十日之時間。陽明正德年間第二次來九華,作詩《江上望九華》有“當年一上化城峰,十日高眠雷雨中”之句,僅在化城寺即因雨停留達十日之久。綜前所論,陽明弘治年間游九華,只有一次。他于弘治十四年辛酉冬即已到九華山,這個時間應在他《和九柏老仙詩》的落款“弘治辛酉仲冬望日”即該年十一月十五日之前。此后,他詳細游歷了九華山及附近景點,最早于弘治十五年壬戌正月才離去。

東崖宴坐石

對于陽明正德十五年庚辰第二次游九華,也有須辨別的地方。據(jù)《年譜二》,陽明該年正月赴召到蕪湖,受到忠、泰等人之阻,在蕪湖停留半月,不得已入九華山。本月得旨返回江西,并于正月晦日(二十九日)留石刻于廬山開先寺讀書臺后,三十日游白鹿洞,多所題詠?!岸拢缇沤??!^兵九江,因游東林、天池、講經(jīng)臺諸處。是月,返南昌?!比略诮魃鲜枵垖捵?。但是,與此相矛盾的是,有記載表明陽明三月曾在九華山和齊山等地。九華山宴坐巖懸石倒覆處的摩崖石刻,刻陽明題周金和尚偈(見本文第三部分詩文),落款為:“正德庚辰三月八日陽明山人王守仁書”。與此相關的還有齊山寄隱崖石刻:“正德庚辰清明日,陽明山人王守仁獻俘,自南都還,登此,時參政徐璉、知府何紹正同行,主事林豫、周昺、評事孫甫適至,因共題名”。據(jù)民國比丘德森在其編輯的《九華山志》卷四中的解釋,此年清明正是三月九日,與陽明在九華山宴坐巖石刻時間僅僅遲一天,十分符合陽明自九華下齊山歸江西的行走路線和時間要求。另康熙《九華山志》錄鄒守益《陽明書院記》一文,其中有記陽明游九華之語:“宏治壬戌,陽明王先生以恤刑至池,愛其勝而游焉。至正德庚辰,以獻俘江上,復攜邑之諸生江學曾、柯喬、施宗道以游,盡搜山川之秘,越月而去。”從鄒文來看,陽明正德間游九華“盡搜山川之秘,越月而去”,表明陽明此次游歷時間比較長,游覽也比較詳盡。從《王陽明全集》錄陽明正德間游九華之詩來看,陽明此次之游歷確實較詳。先后到過無相寺、芙蓉閣、蓮花峰、云峰、雙峰、龍?zhí)?、天池、文殊臺、化城寺、齊山,并于東崖宴坐。但依《年譜二》,正月陽明乘船至蕪湖,在蕪湖停半月,返回途中游九華山,二十九日前回到江西。那么,陽明此次游九華之時間就沒有幾天。三月份也不可能在九華山、齊山題詩刻石。有人曾依《年譜》對此兩處石刻提出懷疑,認為是偽作,但也難有足夠證據(jù)。陽明的著作和年譜在陽明在世時即有刊刻,《王文成公全集》在隆慶六年(1572)即刊行。如果真是偽作,偽作之人既能想到把兩處的時間設計為隔日,先九華后齊山,也就能想到使之合乎陽明的真實游歷時間,沒必要出現(xiàn)相差一個多月的明顯錯誤。越是偽作,越應不會有如此明顯的錯誤。越是看起來有明顯錯誤,越不可能是偽作。而且,明代劉城在其《游九華記》中提到他天啟二年(1622)游九華山,先在望華臺讀到陽明的題詩,又于宴坐巖讀到陽明的題周金和尚偈和周汝璣、黃尊素等人的題名。這表明宴坐巖的石刻最晚在明天啟二年就已存在,離正德十五年僅一百年。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陽明于正德十五年一月和二月底三月初兩次游歷九華,但因時間相隔較短而記為一次。《王陽明全集》錄陽明正德間游九華之詩,其中有《江上望九華不見》一詩,第一句即說“五旬三過九華山,一度陰寒一度雨”。“五旬三過”,表明陽明在正月回江西后又到過九華山。如果按年譜,陽明正月自江西至蕪湖,返回時游九華,二、三月俱在江西,便不可能有“五旬三過”之說,而僅是“一月兩過”而已。

2、關于陽明游九華的游蹤與交往。據(jù)民國比丘德森《九華山志》載,舊時游九華之路線有四條:西北路、東路、東南路和北路。西北路即從池州府經(jīng)齊山至五溪上九華;東路即從寧國府經(jīng)青陽縣城至西洪嶺上九華;東南路從徵州府經(jīng)石臺縣到陵陽鎮(zhèn)上九華;前三路皆陸路。北路是水路,即從長江入大通至橫埠,或經(jīng)青陽縣城至西洪嶺上九華,或逆水而上直至五溪上九華。陽明游九華,都是在往返越贛的中途而順路游之,其關于九華之詩文中也多有江上阻風、停船上岸之記載,因此,陽明應是從長江登岸入池州境內(nèi)的。池州府治和大通均臨長江,是從長江入池重要之處,陽明既可走西北路,也可走北路,而不可能走東路和東南路。

陽明弘治間游九華之行蹤,讀其《九華山賦》即能知其全部。陽明此次九華之游可謂一覽無遺,故此賦對其游歷過程描述之詳細也可謂極其驚人。其山名、人名、峰名、嶺名、水名、花草名、泉名,極其詳備,非細游細心之人不可為之。自九華山有游人以來乃至今日,以一文而盡九華之景,未有及陽明者。他循長江南下,在青陽境內(nèi)登陸。先從五溪入山,夜晚抵達九華山山麓,到秀才柯喬之家,并宿于無相寺,觀無相寺內(nèi)的金沙泉。無相寺初為唐代進士王季文的書堂,王季文辭官隱居于此。據(jù)傳王后來修道成仙,臨終時舍宅為寺,宋時朝庭賜額無相寺。陽明宿此寺,即有尋訪王季文遺蹤之意,故有“訪王生于邃谷、陶金沙之清潦”之語。然后,陽明沿石階上山。先后經(jīng)過半宵亭、望江亭,又觀龍池瀑布,最后到達太白祠和化城寺。由于大雨,陽明在化城寺居之十日,與化城寺西的長生庵住持石庵和尚相談甚契,并為之作贊。(見本文第三部分《石庵和尚像贊》)此后,陽明遍游九華諸山水。依陽明自述之順序列之如下:先后游缽盂峰、蓮花峰、云門峰、天柱峰、列仙峰、翠蓋峰、綺霞峰、天姥峰、翠微峰、九子巖、玉甄峰、少微峰、覆甌峰、滴翠峰、安禪峰;自此下山,觀雙泉,逾西洪嶺,于黃石澗休息;游石船澗、云峰、嘉魚池、齊云嶺、東陽澗、西歷,于此吃九華特產(chǎn)九節(jié)蒲草;過七布瀑布,回望蓮花峰巨石“靈龜探?!?;過石屋、文殊峰、螺髻峰、鳳凰嶺、滕子京故居、趙知微修煉處碧桃?guī)r,并觀碧桃瀑布,看五釵松,折龍須草,觀缽囊花;過白云寺,宿南臺庵;后又至中峰悵望。陽明此游,感慨頗多,所到之處,都作詩以記,并有“九華之矯矯兮,吾將于此巢兮”的卜居之心。下山后,陽明又游齊山,作《游齊山賦》和《寄隱崖》,也有“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之語。此次之游,陽明除上述與實庵和尚有交往之外,還與道家蔡蓬頭、釋家地藏洞僧有交往。據(jù)《年譜一》與康熙《九華山志》,蔡蓬頭居于東崖,地藏洞僧則居九子巖下地藏洞中。蔡蓬頭善談仙,陽明以禮待之,向其問出世之道,蔡說:“尚未”。陽明摒退左右,引蔡至后亭,再拜請問,蔡說:“尚未。”陽明再三請問,蔡說:“汝后堂后亭禮雖隆,終不忘官相?!币恍Χ鴦e。地藏洞僧,其名不可考,居地藏洞中,不食人間煙火,坐臥于松毛之中,獨自修行,頗有當年金喬覺來九華山居此洞時的苦行風范。陽明對他十分欽佩,故不辭艱險而專訪,時值他熟睡,陽明坐在他身邊等待,并十分關心地為其撫足。不久,他醒來,很吃驚地說:“路險何得至此!”因而與陽明論最上乘,說:“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陽明于此次游玩之后,回京復命,之后便告病歸越,筑室陽明洞中,很可能是受到地藏洞僧之啟發(fā)。

陽明正德間九華之游,也是從水路。他此次游玩所作之詩中有《江上望九華》、《泊舟大通山溪間諸生聞之有挾冊不尋者》、《將入九華移舟宿山寺》等詩可為明證。然而此次具體的游蹤不似上次可詳考,我們只能根據(jù)他的詩文列舉他到過的地方:大通、芙蓉閣、蓮花峰、龍?zhí)丁⒃品?、雙峰、天池、文殊臺、太極巖、化城寺、東崖。此次與陽明同游者有陽明的學生柯喬、施宗道、江學曾和醫(yī)官陶埜。陽明此次之游,有東崖宴坐之舉,其目的是為避忠、泰等人誣陷造反之嫌,武帝派錦衣衛(wèi)監(jiān)視,得知陽明是學道之人,不可能造反,遂命陽明返江西。陽明宴坐東崖,其宴坐處十分險惡。明代劉城在其《游九華記》中記載:“上東崖,窺闌悚仄。僧曰:‘陽明先生來此時,未有闌,履前出殿外者足三分,諸從游學士皆色變戰(zhàn)戰(zhàn)?!衷唬骸傧阒姡纳嵘碛谄澱?,歲數(shù)人?!标柮鬟x擇此險惡之地終日宴坐,實是直面其現(xiàn)實之險惡處境。當時,在東崖修行者,有周金和尚,陽明與他交往甚深。康熙《九華山志》卷六記載,“周金和尚,正德間太平僧也。游少林回,居九華東崖。王守仁登九華,金謁之,守仁與語有契,贈之偈。嘉靖戊子,金還太平山,未久,一日告寺僧曰:千圣本不差,彌陀是釋迦。問我還鄉(xiāng)路,日午坐牛車。語訖跏趺而逝?!鼻蹇滴趵伤熳缎踊ù逯尽肪砣d之更詳:“周金和尚墓在西廟(即昭明太子廟,在池州城西杏花村)前。金自少林來,居九華東崖,值王陽明再登九華,金謁之。陽明贈之偈云:‘不向少林面壁,卻來九子看山。錫杖打翻龍虎,只履踏倒巉巖。這個潑皮和尚,如何留在世間?呵呵,會得時一你一棒,會不得時,且放在黑漆桶里偷閑。’嘉靖戊子,金自九華山還羅漢寺。一日告眾曰:‘千圣本不差,彌陀是釋迦。問我還鄉(xiāng)路,日午坐牛車。’語訖跏趺而逝。”審之《大清一統(tǒng)志》和《江南通志》,羅漢寺全名為太平羅漢寺,宋太平興國時建,是在唐林泉寺的廢址上建成。杜牧任池州刺史時逢會昌法難,即廢林泉寺,作《池州廢林泉寺》詩曰:“廢寺碧溪上,頹垣倚亂峰??礂珰w樹鳥,猶想過山鐘。石路尋僧去,此生應不逢。”《九華山志》所言周金為“太平僧”,后“還太平山”,此“太平”即指太平羅漢寺。據(jù)陽明之述,周金也是一苦行僧。民國《九華山志》錄陽明《送周金和尚》一詩,在《王陽明全集》中記為《無題》詩:“崖頭有古人,為我下嶙峋?!贝嗽娭?,陽明有一自注:“崖僧周金,自少林來,坐石竇中,且三年。聞予至,與醫(yī)官陶埜來謁。金蓋有道行者,埜素精醫(yī),有方外之緣,故詩及之。”陽明被周金之坐崖三年而感動,不僅作偈、作詩贈之,還為此作詩《有僧坐崖中已三年詩以勵吾黨》勉勵儒門人士。陽明此次九華之游,順路再游齊山。有參政徐璉、知府何紹正、主事林豫、周昺和評事孫甫與之同行,再游寄隱崖、齊山寺等地,并題名刻石,作《春日游齊山寺用杜牧之韻二首》等詩。

二、弟子

陽明兩游九華,并居之數(shù)月,始開池州儒門。今考之方志與相關史料,略顯陽明池州弟子之概況。

1、李呈祥?!度辶肿谂伞肪硎濉赐跏蠈W派〉收錄陽明池州籍弟子共有兩人,即貴池李呈祥和青陽柯喬?!督贤ㄖ尽肪硪话偎氖恕慈宋镏尽递d李呈祥生平事跡:“明李呈祥,字時龍,貴池人。年三十九,應歲貢,赴廷試。歸,筑一軒,自署曰“尚志”。日端坐其中,研經(jīng)味道。謁王守仁于江西,辨析同異,深契良知之旨。轉授門徒,柯喬、丁旦皆其入室弟子??な睾蚓}、陸岡、曾仲魁等人相繼薦其篤行,公卿皆敬慕之。所著有《古源日錄》、《知行二論》?!绷頁?jù)光緒《貴池縣志》卷二十六〈人物志〉載,李呈祥家住古源,自幼好學,有必為圣人之志。三十九歲應歲貢,赴廷試之后,回家筑尚志軒,每日端坐其中,研經(jīng)味道,尋孔顏樂處。聽說陽明于江西講學,則以扁舟造訪,深契陽明良知之旨?;貋砗笾v學不已,轉授門徒,弟子有柯喬、丁旦、呂一麒、井一成等人。李呈祥久慕湛甘泉,嘉靖丙申(1536)八月,湛甘泉過池陽,登九華山,李呈祥出門相迎。兩人相交甚契,“而歡若平生交焉,若魚水不足也,”又謂此前兩人未嘗識面,而相互仰慕,是為神交。李呈祥向甘泉執(zhí)弟子禮,并筑神交亭以為紀念,湛甘泉為之作《神交亭記》,詳述其事。湛氏《神交亭記》在《江南通志》卷三十四、嘉靖《池州府志》卷九、光緒《貴池縣志》卷二十六均收錄全文。李呈祥一生堅守圣學,對甘泉十分尊重?!渡窠煌び洝酚浝畛氏槌鲇嗜拢盎蛟唬骸邮瓴粸楸肃l(xiāng)士夫出矣,不為郡大夫出矣,而為甘泉子出,何耶?’(李呈祥)曰:‘吾為道出也,非為甘泉公也。’”可見李呈祥認湛甘泉為當時道學的象征性人物。湛甘泉對李呈祥的評價也十分高。嘉靖《池州府志》卷九記湛甘泉的《六字訣》:“甘泉子曰:‘可以與吾隨處體認天理之學者,其古源李子乎!夫隨處體認天理,此吾心學六字訣也,千圣千言之會也,盡之矣。茍能終日終身而致力焉,直上達天德無聲無臭焉,至矣。李子其勖之哉,是在李子?!崩畛氏榈闹鞴灿腥N,其中學術著作有《古源日錄》二卷,《知行論》二卷,另有《開州政績》二卷?!堕_州政績》一書是李呈祥記其兄李嘉祥知開州時的事跡。嘉祥為弘治丙辰年進士,知開州,有治行,著作有《默齋稿》二卷、《獅山奏議》一卷。李呈祥墓,在貴池縣興孝鄉(xiāng)黃連坑。李嘉祥墓,在貴池縣源頭玉峰山左。李呈祥有二子,長子敬之,獲歲貢,任兗州府通判,后遷隨州知府、永昌府同知,頗具政績;二子蘊之,為鄉(xiāng)善士,克紹家學。

王陽明詩《九華山下柯秀才家》

2、柯喬。據(jù)《青陽縣志》等史料載,柯喬,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卒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字遷之,號雙華,青陽縣柯村人。先從李呈祥學,后陽明、湛甘泉游九華時又師事陽明和甘泉。嘉靖八年(1529)進士及第。歷任行人司行人、貴州道御史等職,后以政績升任湖廣按察司僉事,治沔陽。在沔陽建江堤、設集市、興辦學校、平雪冤獄,受到當?shù)厝嗣駩鄞鳌kx任時,數(shù)千人為其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生祠。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任福建布政司參議、按察司副使,協(xié)辦浙、閩海防事務。期間協(xié)助提督朱紈加強海防,嚴懲海上走私活動,并親自帶兵鎮(zhèn)守泉州、漳州等海防要地,清剿海盜,堵?lián)糍量堋R蛲砟暌蛴|犯權貴,蒙冤入獄。嘉二十九年(1550)獲釋回鄉(xiāng)??聠淘c同學江學曾、施宗道等人親炙王門,陪陽明在九華山游歷月余。后又與當?shù)毓賳T建陽明書院和甘泉書院。晚年于陽明書院右側筑雙峰書院,閉門讀書。后又于池州府治其師講學處神交亭側筑室讀書,以志不忘其師。嘉靖三十三年(1554),朝廷察知柯喬冤情,詔令進京授職,時柯喬已病逝。著作有《九華山詩集》二卷。

3、江學曾,施宗道。二人皆青陽縣人,曾與柯喬一道陪陽明游九華。湛若水講學南都,江學曾與施宗道一同前往受學,并及門??滴酢毒湃A山志》載呂柟《甘泉書院記》,該文提到:“嘉靖乙酉(1525),青陽生江學曾、施宗道來南都,受學于吾甘泉先生。暇或談及九華,先生飄然有往之意。二生對曰:‘愿筑書堂,以立候也’。越明年,柯生喬亦及門受業(yè),勃與共構之?!焙髞恚麄兣c當?shù)毓賳T一道邀請甘泉來九華山講學,并一起構建甘泉書院。江學曾嘉靖中獲歲貢,為嵊縣訓導、新建教諭。

陽明在池州的弟子,主要是以上四人。而其私淑弟子,還有李呈祥弟子丁旦、呂一麒和井一成等人。

4、丁旦。據(jù)光緒《貴池縣志》卷二十六<人物志>載,丁旦,字惟寅,氣骨朗峻,音如洪鐘。年幼時即能不妄言,事父兄十分孝謹。聞同里李呈祥賢,即師事之。學成以后,又從鄒守益、王畿、錢德洪、歐陽德等人學習,私淑王陽明。丁旦一生講學不輟,“大江南北,門徒是盛?!倍〉┮簧腥耸论E頗多。他家中一向貧困,其兄丁杲經(jīng)紀家政,待他十分友愛,使丁旦得以砥礪學術,心無旁騖。丁旦學成后,“修餼自給,以宅讓其兄”。丁旦的這一行為得到同里人的尊重,人們尊稱他為“丁夫子”。耿定向督學南畿,聞丁旦文行,便命有司以禮將他聘入試監(jiān)司,守令常常向他咨詢政治得失,丁旦知無不言,言不無盡。對當?shù)匦⒆庸?jié)婦,他力請旌揚。隆慶中一讓恩貢,復讓歲貢。到萬歷元年(1573)始就歲貢人,入太學。閱十年,任衡州府通判。任職期間,除弊利民,倡修社學、義倉,并與衡州人士講學不倦。曾拜謁耿定向于黃安山中,而得寒疾,加上勞累過度,回衡州后逝世。由于丁旦一生兩袖清風,逝世后竟至于“貧不能殮”,士大夫俱為之悲愴不已。后歸葬故里貴池石都山南麓,耿定向為其題碣:“名賢丁君惟寅之墓”。丁旦一生講求誠信,其師李呈祥逝世時,竟哭至“目幾盲”,并親自負土為師筑墓。他嘗論學:“滾來滾去,浪擲半生;知是知非,本體自在?!庇终f:“才仆即硬掙立起,有過即暴白不瞞?!庇终f:“伊尹放桐之日,一毫利害之心不存;周公東征之時,一毫毀譽之心不入。”又說:“天理不遠人情,造化不逾物則。物來順應,時動事興?!薄洱埾跸壬肪硎小杜c丁惟寅》書信,為二人論學之證明。丁旦有一子,名紹軾,字文遠,年六十二,謚文恪。萬歷丁未年(1607)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充日講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次輔、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等官職。

5、呂一麒,貴池人,號虞田,李呈祥弟子,與丁旦友善。后從王畿、鄒守益等人學習,私淑王陽明。據(jù)光緒《貴池縣志》卷十六<人物志>,他“步趨繩墨,一介必嚴”;“獲歲貢,歷任鄢陵訓導,盱眙、當涂教諭,沂州學正,皆教化盛行”;歸鄉(xiāng)二十余年卒,年八十余。

6、井一成,建德(今池州市東至)人,字起祚。從學于李呈祥之門,后又師事湛若水、鄒守益等人,以名宿為時所重。嘉靖中獲歲貢,歷任孝豐、靖安兩縣知縣,俱有惠政。

三、詩歌

陽明兩游九華,居數(shù)月,游之甚詳,并留下了大量詩歌,占據(jù)陽明詩歌總數(shù)的一個較大比重。今以《王陽明全集》卷十九〈外集一〉和卷二十〈外集二〉所收之詩歌為基礎,考諸當?shù)胤街竞推渌嚓P史料,查錯補遺,盡可能地全面展現(xiàn)陽明在九華所作詩歌。清代周贇曾將陽明游九華山時所作詩歌集成一冊,名《王陽明九華詩冊》,此冊收錄在周氏所編《九華山志》(光緒二十七年刻版)之中,為收錄陽明九華詩歌最為全齊的版本。但周氏所輯之詩主要來自《王文成公全集》,故其價值不大。

1、經(jīng)綜合考察,陽明兩游九華山所作詩歌已發(fā)現(xiàn)的共六十二件,其中賦一篇,偈一首,贊一首,七絕十首,七律十六首,五絕十四首,五律十一首,古風六篇,謠二首。具體如下:

賦(1篇):《游九華山賦并序》。

偈(1首):《題周金和尚偈》。

贊(1首):《石庵和尚像贊》。

七言絕句(10首):《題四老圍棋圖》、《書梅竹小畫》、《登蓮花峰》、《夜宿天池月下聞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文殊臺夜觀佛燈》、《書汪進之太極巖》二首、《地藏洞訪老道詩》。

七言律詩(16首):《化城寺》六首(其一、其二、其三)、《江上望九華山》二首、《泊舟大同山溪間諸生聞之有挾冊來尋者》、《芙蓉閣》、《重游無相寺次舊韻》、《勸酒》、《重游化城寺》二首、《游九華》、《崖頭閑坐漫成》、《將游九華移舟宿山寺》二首(其二)、《有僧坐巖中已三年詩以勵吾黨》、《和九柏老仙詩》。

五言絕句(14首):《九華山下柯秀才家》、《無相寺》三首、《雙峰》、《蓮花峰》、《列仙峰》、《云門峰》、《芙蓉閣》二首、《重游無相寺次韻》四首。

五言律詩(11首):《夜宿無相寺》、《李白祠》二首、《化城寺》六首(其四、其五、其六)、《觀九華龍?zhí)丁?、《雙峰遺柯生喬》、《歸途有僧自望華亭來迎且請詩》、《無相寺金沙泉次韻》、《將游九華移舟宿營山寺》二首(其一)。

古風(6篇):《江上望九華不見》、《江施二生與醫(yī)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戲作歌》、《游九華道中》、《登云峰望始盡九華之勝因復作歌》、《弘治壬戌嘗游九華值時陰霧竟無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復往游之風日清朗盡得其勝喜而作歌》、《送周金和尚》。

謠(2首):《登云峰二三子詠歌以從欣然成謠》二首。

2、據(jù)《王陽明全集》和陽明兩次九華之游蹤,以上詩歌中,陽明作于第一次游九華的有:《九華山下柯秀才家》、《和九柏老仙詩》、《夜宿無相寺》、《題四老圍棋圖》、《無相寺》三首、《化城寺》六首、《李白祠》二首、《雙峰》、《蓮花峰》、《列仙峰》、《云門峰》、《芙蓉閣》二首、《書梅竹小畫》、《地藏洞訪老道詩》、《石庵和尚像贊》、《游九華山賦并序》,共二十五件。作于第二次游九華的有:《江上望九華山》二首、《觀九華龍?zhí)丁?、《泊舟大同山溪間諸生聞之有挾冊來尋者》、《江上望九華不見》、《江施二生與醫(yī)官陶野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戲作歌》、《游九華道中》、《芙蓉閣》、《重游無相寺次韻》四首、《登蓮花峰》、《重游無相寺次舊韻》、《登云峰望始盡九華之勝因復作歌》、《雙峰遺柯生喬》、《歸途有僧自望華亭來迎且請詩》、《無相寺金沙泉次韻》、《夜宿天池月下聞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文殊臺夜觀佛燈》、《書汪進之太極巖》二首、《勸酒》、《重游化城寺》二首、《游九華》、《弘治壬戌嘗游九華值時陰霧竟無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復往游之風日清朗盡得其勝喜而作歌》、《崖頭閑坐漫成》、《將游九華移舟宿山寺》二首、《登云峰二三子詠歌以從欣然成謠》二首、《送周金和尚》、《有僧坐巖中已三年詩以勵吾黨》、《題周金和尚偈》,共三十七件。

3、陽明九華詩歌,《王陽明全集》收錄的有五十八件,四件未收錄。所收錄之詩皆在外集一《賦》、《歸越詩》和外集二的《江西詩》中。未錄的四件是:《地藏洞訪老道詩》、《和九柏老仙詩》、《題周金和尚偈》和《石庵和尚像贊》。

據(jù)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fā)展》附錄,《地藏洞訪老道詩》全詩為:

路人巖頭別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高談已散人何處,古洞荒涼散冷煙。

此詩記錄在明代墨憨齋(馮夢龍之居所名)新編《皇明大儒王陽明出身靖亂錄》,該書系日本弘毅館刻,1968年臺灣廣文書局以弘毅館為底本影印刊行。該書上卷載,弘治十二年,陽明游九華山,至地藏洞,聞山巖之巔有一老道,后再訪時,人已徙居他處,遂作此詩。據(jù)本文第一部分考證,陽明弘治十四年第一次游九華,并與地藏洞僧談最上乘,地藏洞僧應就是此老道。所記時間弘治十二年當為十四年之誤。此詩應作于陽明第二次游九華之時,即正德十五年。據(jù)民國德森《九華山志》卷四:“明地藏洞異僧,宏治十四年王陽明初游九華,聞地藏洞有異僧,坐臥松毛,不火食,歷巖險訪之,正熟睡,先生坐撫其足,有頃,醒,驚曰:‘路險何得至此?’因論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兩個好秀才?!笳轮?,陽明再至,僧已他適,故先生游化城詩有會心人遠之嘆?!标柮鳌吨赜位撬隆范灼湟淮_有“會心人遠空遺洞,識面僧來不記名”之句。

據(jù)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fā)展》附錄,《和九柏老仙詩》全詩并落款為:

石澗西頭千樹梅,洞門深鎖雪中開。尋常不放凡夫到,珍重唯容道士來。風亂細香笛無韻,夜寒清影衣生苔。于今踏破石橋路,一月須過三十回。

九柏老仙之作本不可知,詹煉師必欲得之,遂為走筆,以塞其意,且以吾之不度也。弘治辛酉冬望日,陽明山人王守仁識。

此詩錄于余姚計文淵編《王陽明書法集》,為手跡拓本。陽明于弘治辛酉年(即十四年)游九華山,宿無相寺,訪王季文遺蹤。王季文因得九仙飛花之術,疑即是陽明所說的九柏老仙。

《贈周金和尚偈》已于本文第一部分詳細說明,此處從略。

《石庵和尚像贊》一詩之原委,也于本文第一部分說明,此處僅依康熙《九華山志》錄其全詩如下:

從來不知光閃閃氣象,也不知圓陀陀模樣。翠竹黃花,說甚么蓬萊方丈。看那九華山里金地藏,好兒孫,又生個實庵和尚。噫,那些兒妙處,丹青莫狀。

另須注意的是,《九華山賦并序》歷代方志多錄其序言,序言全文已錄于本文第一部分,《王陽明全集》僅注“壬戌”二字,應補入?!顿浿芙鸷蜕小芬辉?,《王陽明全集》以《無題》名之,今據(jù)周贇《王陽明九華詩冊》而用《贈周金和尚》之名。該詩還有陽明所作之注:“崖僧周金,自少林來,坐石竇中,且三年。聞予至,與醫(yī)官陶埜來謁。金蓋有道行者,埜素精醫(yī),有方外之緣,故詩及之。”《王陽明全集》亦當補入。

齊山

4、另陽明兩游九華,亦兩游齊山。陽明于齊山所作詩歌共四件:《寄隱崖》、《游齊山賦并序》、《春日游齊山用杜牧之韻》二首?!队锡R山賦并序》和《寄隱崖》作于第一次游齊山時,《春日游齊山用杜牧之韻》二首作于第二次游齊山之時?!都碾[崖》收錄在《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之〈京師詩〉中。乾隆《池州府志》、光緒《貴池縣志》收此詩于齊山寄隱崖條下。《春日游齊山用杜牧之韻》二首收錄在《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之〈江西詩〉中,嘉靖《池州府志》、乾隆《池州府志》、光緒《貴池縣志》收此詩于齊山條下。《游齊山賦并序》一詩,《王陽明全集》不錄,乾隆《池州府志》、光緒《貴池縣志》收此詩于齊山條下,全文為:

齊山在池郡之南五里許。唐齊映嘗刺池,亟游其間,后人因以映姓名山。繼又以杜牧之詩,遂顯名于海內(nèi)。宏治壬戌正旦,守仁以公事到池,登茲山以吊二賢之遺跡,則既荒于草莽矣。感慨之余,因拂崖石而紀歲月云。

適公事之甫暇,乘案牘之余暉,歲亦徂而更始,巾予車其東歸。循池陽而延望,見齊山之崔嵬。寒陽慘而尚濕,結浮靄于山扉。振長飚而舒嘯,麾彩見于虹霓。千巖豁其開朗,掃群林之霏霏。羲和闖危巔而出,候倒回于蒼磯。躡晴霞而直上,陵華蓋之葳蕤。俯長江之無極,天風颯其飄衣。窮巖洞之幽邃,坐孤亭于翠微。尋遺躅于煙莽,哀壑悄而泉悲。感昔人之安在,菊屢秋而春霏。鳥相呼而出谷,雁流聲而北飛。嘆人事之倏忽,晞草露于須斯。際遙矚于云表,見九華之參差。忽黃鶴之孤舉,動陵陽之遐思。顧泥途之溷濁,困鹽車于櫪馬。茍長生之可期,吾視棄富貴如礫瓦。吾將曠八極以遨游,登九天而視下。餐朝露而飲沆瀣,攀子明之逸駕。豈塵網(wǎng)之誤羈,嘆仙質(zhì)之未化。

亂曰:曠觀宇宙,漠以廣兮。仰瞻卻顧,終焉仿兮。吾不能局促以自污兮,復慮其謬以妄兮。已矣乎,君親不可忘兮,吾安能長駕而獨往兮。

此詩因有陽明自序,述其原委,故不贅言。

四、陽明書院(附及甘泉等書院)

九華山因陽明與甘泉之游,并有陽明書院、甘泉書院之構筑,遂開儒門。自此至明代末年,又有雙華精舍、欽所精舍、鳳臺精舍、南臺精舍、還素精舍相繼建立在陽明書院周圍,九華山聚集了一大批儒家學子,九華山儒學進入一空前盛況。

1、陽明書院。據(jù)《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六《年譜附錄一》記載:“(嘉靖)十四年乙未……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曹煜建仰止祠于九華山,祀先生。九華山在青陽縣,師嘗兩游其地,與門人江□□(按:應為江學曾)、柯喬等宿化城寺數(shù)月。寺僧好事者,爭持紙索詩,通夕灑翰不倦。僧蓄墨跡頗富,思師夙范,刻師像于石壁,而亭其上,知縣祝增加葺之。是年煜因諸生請,建祠于亭前,扁曰‘仰止’。鄒守益損資,令僧買贍田,歲供祀事。越隆慶戊辰,知縣沈子勉率諸生講學于斯,增葺垣宇贍田。煜祭文見《青陽志》?!薄度肪硎€附鄒元標《重修陽明先生祠記》,然該文只談學理,于祠始末不詳。上述《年譜附錄一》所記,于陽明書院未曾提及,而直說曹煜建仰止祠,這是不準確的。事實上,陽明的九華山學生與當?shù)毓賳T先建陽明書院,并刻陽明先生像于石壁上。書院包括講堂、勉志堂和仰止亭。陽明歿后,為祭祀陽明,改陽明書院為仰止祠。關于陽明書院與仰止祠始末,嘉靖《池州府志》收錄了鄒守益《陽明書院記》、呂柟《仰止亭記》和歐陽德《九華山仰止祠記》。據(jù)鄒守益《陽明書院記》,陽明游九華之時,“慨然欲建書屋于化城寺西,以資諸生藏修,而未果也”。嘉靖戊子年(1528),青陽縣令祝增按照陽明意愿,在化城寺西建立陽明書院。書院“中建正堂,大書曰‘勉志’,東西有廊室,亭其后,曰‘仰止’,合而命之名曰‘陽明書院’”池州太守韓楷、二守張邦教前往觀看,嘉勉不已,并商議購置良田以膳學者,把九華陽明書院建成與白鹿、云谷齊名之處。據(jù)歐陽德《九華山仰止祠記》,陽明書院之建,起自柯喬??聠虆⒓余l(xiāng)試時告訴祝增陽明欲建書院之事,祝增于嘉靖戊子年(1528)秋天建成陽明書院。當年年底,陽明辭世,巡按虞守愚、督學聞人詮至陽明書院,見其地甚好,為陽明所卜之地,遂與池州同知任柱一起,改書院為祠,于嘉靖甲午年(1534)夏完成。前后幫助建書院與仰止祠的還有池州知府候緘、陸岡、通守徐子宜、節(jié)推趙昊等人?!赌曜V附錄》與鄒文、歐文有一些矛盾,前者提到是曹煜建仰止祠,而后者只字未提曹煜建祠之事。這只能說,陽明書院之建立與后改為仰止祠之事,確無曹煜之功,但曹煜后來可能參與了重建與修葺之事。仰止祠不久后被廢。萬歷年間青陽知縣蘇萬民、蔡立身重建,前建有會文堂,左右列鳳臺、雙華精舍,門前為石坊,撫院朱鑒堂公題額“高山仰止”。明天啟三年(1623)青陽知縣李如桂改建,前后增柯、吳、劉、羅四姓精舍。清初至民國間時興時廢?!拔母铩睍r被拆毀。今遺址不存。

陽明書院遺址處的房屋

2、甘泉書院。甘泉和陽明一樣,每至一地,都想建立書院以講學。記錄九華山甘泉書院始末最詳者,是甘泉高足呂柟所作《甘泉書院記》,此文于嘉靖《池州府志》和康熙《九華山志》均收錄。文章說到,“嘉靖乙酉(1525),青陽生江學曾、施宗道來南都,受學于吾甘泉先生。暇或談及九華,先生飄然有往之意。二生對曰:‘愿筑書堂,以立候也’。越明年,柯生喬亦及門受業(yè),勃與共構之?!?527年,青陽縣令祝增有意幫助建甘泉書院,江學曾、施宗道等人開始選址,計算工程。施宗道捐資、祝增捐俸,但因為其他原因未成。到嘉靖甲午年(1534),巡按虞守愚、督學聞人詮因陽明書院改祠完畢,上山祭奠,池州知府候緘等人將建甘泉書院之事告訴他們,他們則命候緘等人構建講堂齋舍,定名為甘泉書院。同知任柱捐錢買田二十畝以膳書院。甘泉另一弟子林文俊《方齋存稿》卷七《九華山甘泉書院田記》載,“嘉靖甲午,提學聞人君、廵按虞君始命池守侯君為先生作書院于茲山化城寺之東,而以先生所作講義及九華詩刻置壁間,如先生之臨乎是也。涇野呂子既為之記,但山髙路峻,四方士之來學者不能里糧為久居計,二守柯君斥俸金買田十畝入焉,所收僅足以充公費,而贍士之資無所出。柯君患之。邑有寧生涵者,嘗從學柯君而慕先生之學。一日告其父曰:‘今書院雖成而士無所贍,不能久居于此,其若先生之敎何?吾家幸有先人之田,取給饔飱足矣,多蓄贏余以遺子孫,無益也?!涓溉恢熵纂樘锇佼€入書院,以贍士之來學者?!?甘泉書院自建以后,捐資買田者多,竟達一百余廟。嘉靖丙申(1536)八月,甘泉應池州知府及柯喬、江學曾、施宗道等人之邀來池州,游九華,并于九華中華講堂講學,手書“甘泉”二字刻于書院之石上?!陡嗜壬募肥珍浟怂诰湃A山的講義《九華山中華講堂講章》。甘泉書院于明代萬歷五年(1557)由青陽知縣蘇萬民重修。萬歷二十一年青陽知縣蔡立身又重修,咸豐間毀于兵燹。今遺址尚存。

3、鳳臺精舍與雙峰精舍。據(jù)光緒《九華山志》錄柯喬《九華山鳳臺精舍記》和任柱《九華山雙峰精舍記》,柯喬晚年回鄉(xiāng),一心想續(xù)陽明之學,與池州同知任柱相約在陽明書院兩側建講堂,共同切磋良知之學。于是,柯喬在九華山陽明書院右建雙峰精舍,任柱在陽明書院左建鳳臺精舍,并相互為之記??聠淘诖说亻L年閉門讀書,偶爾收徒講學。

4、南臺精舍、懷素精舍與欽所精舍。南臺精舍在陽明書院東,明萬歷初都諫吳文梓建。懷素精舍和欽所精舍分別在陽明書院會文堂的左右方。還素精舍由侍卿劉熾建,欽所精舍由副憲羅賜祥建。據(jù)羅華袞《欽所精舍記》,羅賜祥,字應敬,別號欽所,生平之學以主敬為先,實際在不欺。曾在九華山肄習舉業(yè),三年不歸,早起晚睡,常點燈夜讀,神魂凝結,以至焚頭巾而不覺,九華山人稱其為焚巾學者。

除此之外,九華山還建有如柱明精舍、會華書院等儒子活動場所。明代中晚期,九華山及青陽等地儒子經(jīng)?;钴S于上述書院之中,相互研習切磋,弘揚儒家學說,尤其是陽明良知之學,使九華山儒學成一時盛況。

主要參考書目: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九華山志》,清康熙二十八年池州郡守喻成龍、李燦重輯,教授黃華、訓導宗觀同校。

《九華山志》,民國二十七年釋印光重修,居士許止凈鑒定,釋德森編輯。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10月第1版。

《九華山志》,九華山志編篡委員會編,黃山書社,1990年9月第1版。

《池州府志》,嘉靖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池州府志》,乾隆本。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59),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青陽縣志》,光緒本。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60),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貴池縣志》,光緒本。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61),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杏花村志》,清康熙年間郎遂撰。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27),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江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齋存稿》,明林文俊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陽明學的形成與發(fā)展》,錢明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陳來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九華四俊”交游考(上)
柳忠秧撰創(chuàng)池州市旅游文化主題詞:九華普渡·詩禪池州
天開神秀——“東南第一山”九華山
梅花書院
[轉載]池州
書院(142)青陽書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