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3 09:00:33 來源:臨沂文明網(wǎng) 字體:【 大 中 小 】
七旬老人,本應頤養(yǎng)天年,然而家庭貧困、重病纏身的臨沭縣石門鎮(zhèn)西石門社區(qū)的居民萬偉和卻拼盡全力地拾荒勞作,只為替病逝的二兒子償還生前欠下的17萬余元債務。
年老體衰的萬偉和本來就經(jīng)濟拮據(jù),沒有什么賺錢的門路,還要飽受喪子之痛,很多鄉(xiāng)親都非常同情他,勸他人死賬爛,何必如此難為自己。而老人卻說:“做人要講良心,兒子死了信用不能亡。只要我活一天,就一定把債還下去!”從那時起,這位老人就步履蹣跚又堅定無比地踏上了“子債父還”的誠信之路。
2008年,萬偉和的二兒子患肝硬化不治去世。兒子生前做飼料生意,因經(jīng)營不善,欠下了17萬余元的債務。還沒過門的準兒媳見此情形選擇離開,還帶走了兒子生前所有值錢的家當。兒子的離去,讓這個家變得支離破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已讓老人痛心不已,兒子欠下的債務更讓這個破損的家庭雪上加霜。17萬元!對于僅靠種地為生、靠低保救濟的農(nóng)民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shù)字,它就像座大山一樣壓在萬偉和的孱弱之軀上,讓他喘不過氣來。但面對上門催債的債主,萬偉和毅然決定:“子債父還,只要我還有一口氣,這筆債都不會爛了!”
為了還債,幾年前萬偉和曾帶著老伴張懷榮到青島,沒日沒夜地打零工,一分一角地攢錢還債。每當老兩口被高額的債務壓得難以支撐的時候,他們就告誡自己,債還沒還完,不能倒下。
為了還債,萬偉和65歲的老伴張懷榮不得不像年輕人一樣四處打工,每天僅能掙三四十塊錢。為了多節(jié)省幾塊錢,打工時老伴中午從不吃飯。村里發(fā)的低保金、在外務工的小兒子寄來的贍養(yǎng)費,老人也都一筆一筆地攢起來,留著還債。
“本村老李家還了1萬元,鎮(zhèn)上小陳還了5000元,信用社還了2萬元……”老人細細數(shù)算著已還的賬目,滿臉欣慰卻又哽咽著對記者說,“這些年我一共還了8萬元,還有9萬多元等著我還……”老人深知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面對尚未還清的債務,老人始終只有一個信念:“只要我還活著,就一定要堅持還下去!”這份堅守,這份執(zhí)著,讓人肅然起敬。(孫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