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原創(chuàng)】讓歷史告訴未來——莫斯科宇航博物館印象
莫斯科城內的“宇航博物館”位于“紅場”以北6.8公里,“全俄展覽中心”東北角。這里是中國人旅游很少光顧的地方。 “宇航博物館”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初,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館中珍藏著50000余件實物、史料和模型,因此既象是座航天檔案館,又象是所普及航天知識的課堂。 這里記錄著俄羅斯和前蘇聯(lián)70余年的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史,也記錄著幾代航天人的奮斗史。它既是一個時代的輝煌,更是一個民族的驕傲。
“宇航博物館”緊鄰莫斯科著名的“宇宙征服者廣場”。寬闊的廣場中央,一座高聳的紀念碑象一把利劍直刺云霄。碑頂端是一只奮力向上的火箭,據說它的原形就是當年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所搭乘的那枚火箭。 1963年蘇聯(lián)政府決定在這里修建一座紀念碑,以紀念1957年10月4日蘇聯(lián)成功發(fā)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輝煌成就。紀念碑的名字叫作“宇宙征服者”。 正是60年前那次發(fā)射,人類沖破了地心引力的束縛,敲開了進入太空的大門,邁出了探索宇宙的一大步。
“宇宙征服者”紀念碑的基座上,端坐著蘇聯(lián)運載火箭理論創(chuàng)始人 “火箭之父”—— 奧爾科夫斯基的雕像。他身著設計師工作服坐在座椅之上,雙目深邃仰望著遙遠的天空。無限遐思盡在這位科技先驅的不言中。 正是以奧爾科夫斯基為代表的大批科學家數十年殫精竭慮、不怠以恒的開拓奮進,才有了俄羅斯宇航事業(yè)令人仰止的今天。
步入博物館門廳,迎面一幅“現(xiàn)代科學之父”伽利略的頭像浮雕墻,瞬間將人們帶入遙遠的年代。 450年前,伽利略依靠科學實驗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相對性原理,奠定了經典力學和近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 長久以來,人類社會對探索—認知—征服宇宙的夢想與努力,一刻也未曾停止。
展廳通道的入口,一幅油畫使人駐足。畫中展現(xiàn)了俄羅斯古老傳說中的一位青年,背縛雙翅象鳥兒一樣在空中自由翱翔。 ——飛向太空,是人類共同而古老的夢想。 正是執(zhí)著飛行的渴望,促就了飛行器誕生與航空事業(yè)的蓬勃。 油畫近旁,一座存放太空隕石的展臺意謂深長。正是探秘宇宙的幻想,催生了航天器誕生和宇航事業(yè)的發(fā)展。
通往展覽大廳的廊道里,寬大墻體之上,一方方世界天文學先驅的巨幅雕像,在湛藍而幽幻燈光映襯下,顯得邃遠而神秘。 人們好象在默默穿越著一條時光的隧道……。
走進展覽大廳,琳瑯展品撲面而來,讓人目不暇接。眼前所展現(xiàn)的一切,均為上世紀50~60年代,前蘇聯(lián)取得的航天成就。 這里有,蘇聯(lián)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伴侶1號”實體模型,有用于各類科學試驗專用衛(wèi)星和小型宇宙飛船實物,有太空生物、動物實驗艙及返回艙模型等等。 展品中最為珍貴的,是人類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返回艙實物,及宇航員加加林的宇航服。
圖中為蘇聯(lián)早期,安裝在單級火箭頭部試驗艙的剖解模型。 那時火箭試驗艙還極少能夠收回,它們不是部分殘留在太空,就是在重返大氣層時焚燒殆盡。
展廳右側,那顆拖著4根長長天線尾巴、有著鋁合金球殼外形的衛(wèi)星,就是前蘇聯(lián)也是全世界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它在人類探索宇宙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被譽為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塊里程碑。 1957年10月4日,蘇聯(lián)人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入了地球軌道,這顆代號“PS—1”又叫“伴侶1號”衛(wèi)星重63公斤,比一年后美國人發(fā)射第一顆衛(wèi)星重了整整8倍。它的軌道遠地點500公里,每天兩次從莫斯科上空飛過,采用兩種頻率向地面發(fā)送無線電訊號。 圖為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實體模型。
衛(wèi)星是探索宇宙、征服太空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工具。衛(wèi)星技術發(fā)展至今,早已成為人類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頂極技術手段。 上世紀中葉,以衛(wèi)星技術作為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標志,前蘇聯(lián)遠遠走在世界前列。盡管有兩超爭霸動因,但無可否認的是上世紀50~70年代,蘇聯(lián)在30年間,成了這個領域名符其實的“帶頭大哥”。
形態(tài)各異的人造衛(wèi)星,好似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令人賞心悅目。
下圖是以載人航行為目的太空動物試驗艙。右側玻璃櫥柜中的小狗標本,為返回試驗中的“航天小勇士”。
下圖是一款從無動力人造衛(wèi)星,向有動力地球軌道“空間站”過渡的空間試驗裝置。 與人造衛(wèi)星相比,它們的功能更強大、性能更優(yōu)異,而且能夠適當調整空間姿態(tài)和位置,滿足更多更復雜的試驗需要。
這是上世紀60年代發(fā)射的“動力衛(wèi)星”,也可稱其為后續(xù)發(fā)射“空間站”的雛形。頭部的黑色球體部分,為日后宇航員的試驗工作艙。
下圖,就是“載人航天飛行第一人”——加加林所乘坐的宇宙飛船返回艙實物。其外表所敷的阻燃層,早已在返回大氣層時燃燒殆盡。艙體高溫合金表層也已經二千度高溫熾烤,而嚴重氧化變色。
1961年4月12日,年僅27歲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身穿90Kg重宇航服登上了4.75噸的宇宙飛船“東方1號”,從拜克努爾航天基地起飛,進入宇宙空間。在歷時1小時48分繞地球飛行一周后,安全降落蘇聯(lián)境內。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宙宇航行的壯舉,成為人類征服太空第二塊里程碑。
加加林正是乘坐這個球形飛船駕駛倉返回地面的。面對如此狹小生存和操作空間,我無法想象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竟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完成。 加加林的“第一次”,可謂險象環(huán)生。除去其他不測,僅在飛船著陸過程中,由于船體與返回倉分離操作失靈,就讓他在這個狹小空間里,緊張奮戰(zhàn)十幾分鐘才把船體甩掉,否則后果不堪想象。 據說,當時塔斯社的新聞報道早已準備了三份稿件:一是成功,報喜報平安;二是雖迂到問題,但人還活著;三是失敗,宇航員不幸身亡。 人類的航天活動,從其之初就注定是一項挑戰(zhàn)與風險如影隨行的壯烈行動。
加加林的壯舉,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轟動。為此,他被授予“蘇聯(lián)英雄”稱號,並獲1枚“列寧勛章”。但是好景不長,就在與同伴準備第二次宇宙航行中,年僅34歲的他,卻意外死于非命。 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與8名宇航員一起,在莫斯科附近航天基地接受飛行訓練。他與飛行教官副團長謝寥金駕駛“米格—15”噴氣式教練機起飛,幾分鐘后返回機場降落。飛機距地面300米左右,突然垂直俯沖撞向地面墜毀,教官與加加林當場身亡,一時眾說紛紜。 關于加加林死因至今尚無定論,但己排除飛機故障等原因。傾向性結論是:教官突發(fā)心臟病,失去控制能力,而加加林由于離地面太近,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而失事。 加加林去世后,蘇聯(lián)政府破例以國喪儀式,將其骨灰安喪在紅場克林姆林宮墻下。享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般超高待迂,為億萬蘇聯(lián)人所敬仰。
這個展區(qū)展出的,全部是與宇航員工作生活相關的設備、設施。 展品包括:宇航員生命保障、保護裝備;各個時期各類宇航服,專用食品、用品、工具等;還有一些宇航員在宇宙航行中使用過的實物,包括他們捐贈的證件、證書、獎章等。 圖中所示為,宇航員艙內工作服。
圖中所示:宇航員艙內抗荷服。
圖為宇航員艙外太空服?!奥?lián)盟號”宇宙飛船、“禮炮號”與“和平號”空間站的多名宇航員,都是穿著它出艙在太空漫步和工作的。
宇宙飛船返回艙著陸場,都會選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這三名宇航員不象天外飛仙,倒象是到郊外露營野餐。如果能點上一堆篝火,再烤上幾串羊肉,開上一瓶二鍋頭,那就神仙也不用當了!
圖示:蘇聯(lián)早期研發(fā)的第一代“禮炮”系列小型空間站1/2比例實體模型。頂部球形艙為工作站與飛船對接的加壓過渡艙,下部為加壓工作艙。 為滿足宇航員長期駐留太空,從事實驗和研究需要,蘇聯(lián)人首先提出建立“空間站”的構想。並于60年代中期,開始了空間站的設計與研究。 1971~1982年11年間,蘇聯(lián)共發(fā)射了7座“禮炮”系列小型空間站,其中3座用于軍事目的。“禮炮”空間站由3個直徑不同的球形艙段組成,總長12~16米,重量約18.5噸。它可實現(xiàn)地面遙控或駕駛員手動操縱,以控制或改變空間站的位置,實現(xiàn)與其他飛行裝置的對接、完成復雜的科研和生命保障等活動。
1971年4月19日,“禮炮1號”空間站發(fā)射升空,入軌飛行175天;其間二次與宇宙飛船對接,僅一次成功;接納宇航員一批3人,工作了23天,可惜三人在返回地面過程全部迂難。 1973年4月4日,高度機密的軍用衛(wèi)星“禮炮2號”發(fā)射升空,入軌不久便發(fā)生爆炸,緊接著減壓、姿軌控制出現(xiàn)故障;11天后失控,47天后墜入大氣層焚毀。 1974年6月25日,“禮炮3號”發(fā)射升空,在軌飛行213天;其間與飛船對接2次,僅一次成功;接納宇航員2人,工作生活15天。 1974年12月26日,“禮炮4號”軍用空間站升空,在軌飛行770天;其間與飛船對接三次;接納宇航員二批4人,總計工作了92天。 1976年6月22日,“禮炮5號” 空間站升空,在軌飛行412天;其間三次與飛船對接,一次失??;接納宇航員二批4人,總計工作了67天; 下圖為:“禮炮號”空間站的艙內常用工具箱。
本圖為:第二代“禮炮”小型空間站縮微模型。其兩端為兩個宇宙飛船對接端口??臻g站總長約15米,最大直徑約4米,重量約19噸。 蘇聯(lián)“禮炮”系列空間站,共發(fā)射了7座。其中1~5號為第一代空間站,有一個宇宙飛船對接端口,可與一艘飛船實現(xiàn)對接。因站上攜帶氧氣、食品、燃料等物資有限,空間站壽命有限。 6~7號為第二代改進空間站,設有兩個飛船對接端口,可與二艘飛船同時對接。 1977年12月29日,“禮炮6號”空間站升空,在軌飛行1764天;其間與飛船對接18次;接納宇航員16 批33人,總計工作683天 。 1982年4月19日,“禮炮7號”空間站升空,在軌飛行3216天;其間與飛船對接29次;接納宇航員11批28人,總計工作816天 盡管“禮炮”系列空間站發(fā)射入軌后,狀況不斷事故連連,但卻為日后大型空間站的改進與提高,積累了豐富經驗。
在“禮炮”系列空間站成功發(fā)射、長期運行基礎上,蘇聯(lián)人于1986年2月20日將第三代“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發(fā)射升空,開始了世界上第一個永久性空間站建設。 “和平號”采用了積木式組合結構,分別由“球形增壓轉移艙”、“增壓工作艙”、“不增壓服務/動力艙”、“實驗工作艙”四個基模塊組成。工作站重約21噸、長約13米、最大徑4.2米;擁有五個飛船對接端口,可與五艘飛船實現(xiàn)同時對接。 下圖為第三代“和平號”地球軌道空間站的實體模型。
只可惜“和平號”生不逢時。蘇聯(lián)解體后,經濟幾近崩潰,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社會動蕩民不聊生。 靠西方施舍苦度時艱的俄羅斯政府,根本無力支付維持空間站運行的巨額費用,他們采用幾近乞討的方式,公開呼吁社會捐助,企圖籌集經費。但俄羅斯的寡頭和巨富們卻集體沉默、麻木不仁。最重要原因是:美國主導的空間站己開始組裝,美國人根本不愿看到“和平號”與美國空間站比肩而行。 圖為“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增壓工作艙”,對面為主控制室操縱臺,兩側為正、付駕駛員座位。
俄羅斯政府百般無奈,被迫選擇讓“和平號”空間站無疾而終。 “和平號”在軌安全飛行了15年,與62艘飛船、9架美國航天飛機實現(xiàn)了成功對接,接納宇航員23批134人考察(其中有來自12個國家100位余位外國科學家),在完成了17000次科學試驗后,默默永別了太空。  2001年3月23日“和平號”地球軌道空間站,悲壯的在太平洋上空自行脫軌后,重返大氣層解體燃燒。凝結前蘇聯(lián)和俄羅斯幾代航天人心血的世紀之作,灰飛煙滅蕩然無存。 圖為“和平號”空間站艙內情況。這里是去往生活區(qū)、實驗工作艙、控制和動力艙的主通道。
俄國人的“空間站”技術是領先和成熟的。1971年至今,他們多座空間站在太空安全運行了將近半個世紀,“已知天命”的俄羅斯軌道空間技術,堪稱“祖師”級絕不為過。
展廳中央,有一座高聳而雪白的紀念碑式模型,人們遠遠便能看到它的身影。近前端祥更覺震撼。 看清這對龐然大物沒有?沒錯,這是一架等待發(fā)射的航天飛機。不過它既不是“發(fā)現(xiàn)者號” 也不是“哥倫比亞號”,而是早已被人淡忘,甚至根本不曾知曉的前蘇聯(lián)的“暴風雪號”。 說起美國的航天飛機,可謂家喻戶曉。人們記住了1981年“哥倫比亞號”首飛成功;記住了1984年“發(fā)現(xiàn)者號”在軌一次成功發(fā)射三顆通訊衛(wèi)星;甚至記住了1986年“挑戰(zhàn)者號”在發(fā)射升空73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員全部迂難的驚險畫面……。 然而,人們卻遺忘了蘇聯(lián)比美國無論技術含量,還是研發(fā)規(guī)模都要強大許多的航天飛機工程。這是為什么呢?只因為美國的航天飛機計劃成功了,而蘇聯(lián)卻夭折了。
前蘇聯(lián)作為上世紀兩極世界中的一極,長久以來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上和美國進行著對抗與競爭。這種對抗與競爭既出于體制上排他,又源于對對方不解與恐懼。以核導彈競賽為起源的航天領域,必然首當其沖。 航空航天技術作為經濟、科學、軍事、政治的綜合領域,一場曠日持久驚心動魄的競賽早已在兩個超級大國間展開,精英們也早己匯聚其中。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制定了研制航天飛機的計劃。蘇聯(lián)當局視這一新型航天器為未來美國搭載核武器的太空平臺,1976年決定發(fā)展類似航天器作為對“威脅”的抗衡,並將其命名為“暴風雪”計劃。該項目很快就成為蘇聯(lián)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 “暴風雪”的設計要求是能夠使用100次以上,能將30噸有效載荷送入200千米高、傾角50.7度的地球軌道;機組乘員4人,最大乘員10人。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要能進行復雜軍事研究,抵抗敵國軍事活動。該設計思路使“暴風雪”設計優(yōu)于美國航天飛機,甚至更為超前。 下圖為建造“暴風雪”機身場景。
同期與“暴風雪”航天飛機開始研制的配套工程項目有二項。 其一為“安—225”“夢幻”運輸機?!鞍病?25”是起飛重量超過600噸超大型運輸機,也是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飛機。它是“安—124”的升級版,也是為“能源”號運載火箭、“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量身訂制的運輸載具,全球僅有兩架。 圖為1989年5月12日“安—225”運輸機與“暴風雪”航天飛機首次完成背負飛行試驗。
其二為專為“暴風雪”計劃設計和研發(fā)的重型運載火箭“能源” 號。 “能源”號運載火箭是目前世界上推重比最大,也是最為先進的火箭。它仍然沿襲俄羅斯傳統(tǒng)的“液氧—煤油”燃料,在4個助推器工作條件下可將105噸搭載物送至地球近地軌道,在8個助推器工作條件下搭載物重量可達200噸。 圖為1987年5月15日“能源”號第一次發(fā)射,攜帶“極地”號斯泰基—DM試驗飛船(黑色部分)。據蘇聯(lián)解密信息顯示,該飛船即為蘇聯(lián)天基激光器,具有非同尋常戰(zhàn)略意義。但在“能源”號成功發(fā)射后,該飛船(對外稱為“禮炮2號”空間站)因事故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后墜返大氣層爆炸解體。
“能源”號推進器可進行20次重復使用,比美國“土星—5”重型運載火箭進步不少,且載重也高出1/3。 圖為“能源”重型運載火箭發(fā)動機尾部。
1988年11月15日凌晨3點,OK—1K1“暴風雪1號”由能源號火箭從拜科努爾發(fā)射場2號發(fā)射臺發(fā)射升空,進入近地點247公里,遠地點256公里的軌道。 這是一次無人駕駛的測試飛行,航天飛機生命保障系統(tǒng)沒有運轉。除了飛行系統(tǒng)外,機上也沒有安裝任何其他軟件。由于計算機的存儲能力所限“暴風雪”只環(huán)繞地球飛了2圈。3小時25分后,成功返回地面。 這次無人自動駕駛太空飛行的難度,要比1981年 美國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有人駕駛首飛難度大得多。降落后機身中線與跑道中線距離偏差僅為12.7cm。即使在今天,這樣大型無人機如此精準控制也是難以想象的。 圖為“能源”號火箭點火升空瞬間。
這次試驗完成后,“暴風雪”和“能源”號被分別回收重新組裝后,運回位于拜科努爾航天發(fā)射場的裝配基地。這意味著,即使在發(fā)射時間上落后于美國航天飛機,但蘇聯(lián)航天技術仍然堪稱世界一流。 可是,就在看似一帆風順的航天大國崛起夢背后,紅色巨人為其所累的身軀卻顯得愈加沉重起來。整個計劃包括“安—225”重型運輸機、“能源”重型運載火箭和“暴風雪”航天飛機共耗資200億盧布,當時相當于750億美元。該計劃巨額經濟負擔,讓蘇聯(lián)向美國挺直了腰桿同時,也成為壓垮“駱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1年12月25日蘇聯(lián)解體,“暴風雪”計劃失去經費來源;1991年蘇聯(lián)軍方停止對該計劃撥款;1993年航天飛機設計者被迫宣布“暴風雪”計劃就此結束。而1988年的首飛亮相,竟也成了“暴風雪”的終場謝幕。 圖為 “暴風雪”和“能源”首次宇宙航行后,回收并組裝運回位于拜科努爾航天發(fā)射場的裝配基地。
“暴風雪”計劃總數建造13架航天飛機,其中8架用于測試,5架用于執(zhí)行宇宙飛行。執(zhí)行宇宙飛行計劃的 5 架航天飛機,除1號機“暴風雪”外,2號機“小鳥”完成97%,3 號機“貝加爾湖”僅完成整個機體,其余兩架未編號的則直接在工廠被拆解了。 圖為“暴風雪”BST-02空中試驗機,現(xiàn)存德國辛斯海姆博物館。
2002年5月12日,位于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fā)射中心的一座機庫頂棚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當年存放其中的蘇聯(lián)航天飛機“暴風雪”號和重型火箭“能源”號被徹底砸毀。 香消玉殞的“暴風雪”和“能源”伴隨著承載過無盡榮耀的航天夢,被永遠理葬在了昔日帝國的瓦礫之中。 圖為當地時間2002年5月12日,“暴風雪”和“能源”火箭被砸毀現(xiàn)場。
展廳內不甚曙目一隅,赫然陳列著一座航天飛機標準發(fā)射平臺模型。遠遠望去,發(fā)射載具上的航天飛機無論造型還是外部涂裝,都與蘇聯(lián)的“暴風雪號”別無二致。細細一看,那機身上躍然的星條旗才提醒人們——這里展示的是美國人的發(fā)射場。 面對美國航天飛機,數十次成功飛行享譽世界的榮耀,遙望展廳內彼鄰而居卻盛年夭亡的“暴風雪”,真不知俄國人該作何感想? 國家衰亡,是一場百姓的災難、軍隊的災難。也一定是一場民族科技的災難、文化的災難,古今中外無一例外! 回首我們蒸蒸日上的祖國,盡管前行路上問題多多,方方面面差強人意,但國家安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永遠是百姓安居樂業(yè)希望所在。溫故知新,中國人都偷著樂吧! 下圖為美國航天飛機發(fā)射平臺。
走進宇航動力裝置展區(qū),各色林立的運載火箭模型,瞬間充滿人們雙眼。如今,人類早已登上月球、飛抵火星,飛向更遙遠星際也已不是夢想——因為火箭成就追夢的翅膀。 我們不得不感慨“宇宙征服者”紀念碑下那位“火箭之父”——奧爾科夫斯基的偉大。1929年他首先提出了 “利用火箭,使飛行器擺脫對大氣層依賴” 的科學構想,并奠定了前蘇聯(lián)火箭理論的基礎。正是這一構想激發(fā)了工程技術人員的靈感,開創(chuàng)了人類尋找離開地球技術手段的偉大征程。 圖為上世紀60~90年代前蘇聯(lián)各種運載火箭模型。
前蘇聯(lián)和俄羅斯在火箭理論研究及其技術開發(fā)方面都自成體系,可謂人材濟濟。 值得一提的是,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這兩位蘇聯(lián)航天動力工程拓荒者與奠基人。上世紀整個30年代,他們都在從事火箭試驗研究。前蘇聯(lián)政治大清洗運動中,他們都被送進了勞改營,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后被釋放,繼續(xù)進行火箭的設計研究。他們在繳獲德國相關裝備基礎上,吸收、改進、提高,形成了自已獨特設計思路與風格。 1954年他們的團隊設計了采用液氧與煤油混合的液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RD—107”、“RD—108”,並用“R—7”火箭將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入空。用4臺“RD—106”發(fā)動機梱綁使推力提高至2200KN,將250噸的火箭送上了太空。 圖示為四聯(lián)組大推力流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
無可否認,火箭研發(fā)的最初靈感和目的都緣于戰(zhàn)爭。為了讓炸彈飛得更遠、威力更大,人們在彈頭后面增加了動力助推燃料;為了使助推燃料燃燒更充分、效率更高,人們又在燃料中加入了強氧化劑,這就是最初的固體火箭。中國人古老煙花,就是火箭的原創(chuàng)娛樂版。而讓火箭真正成為太空運載工具,無疑那是蘇聯(lián)人的首創(chuàng)。 我認為,前蘇聯(lián)早期火箭專家的偉大之處主要有四:1.解決了燃燒對氧氣的需求,徹底擺脫燃燒對大氣層的依賴,使火箭太空飛行成為可能;2.采用沖壓發(fā)動機獲得了大推重比,使火箭脫離地球引力成為可能;3.解決了火箭飛行姿態(tài)控制,使航天器的入軌和變軌控制成為可能;4.創(chuàng)立了火箭設計與計算理論體系。 俄國人的火箭發(fā)動機體積小、推力大、適應性好、 可靠性強、性價比高。直到今天其多款精典發(fā)動機,仍是國際市場搶手貨。美國人不但屈尊購買俄國大推力發(fā)動機,甚至還引進系列發(fā)動機制造技術。俄羅斯火箭在燃料選擇、發(fā)動機模塊化沒計、動力裝置結構布局等方面,都有著獨特傳統(tǒng)和鮮明技術特色。 圖中為前蘇聯(lián)早期火箭發(fā)動機。
但是,蘇聯(lián)人向太空發(fā)射火箭道路並非坦途,他們經厲過許多挫折與失敗。其中最慘痛的一次,發(fā)生在蘇聯(lián)貝加爾地區(qū)火箭發(fā)射場。 1960年10月在火箭發(fā)射現(xiàn)場,一枚正準備發(fā)射的火箭燃料系統(tǒng)發(fā)生了故障,並引起了大爆炸。200多名火箭專家、工程師等當場斃命,其中還包括了蘇聯(lián)國防部付部長、戰(zhàn)略火箭部隊司令米·伊·聶德林元帥等人,情況相當慘烈。 對于這次災難,蘇聯(lián)官方一直諱莫如深。直至30多年后,那次事故的幸存者才向外界透露了部分有關事故的細節(jié)。 圖示為火箭剖解模型。
這是一座能夠漂浮在水面的火箭發(fā)射平臺模型。無論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構建水上浮動發(fā)射平臺的成本都要遠遠高于地面。 拋開成本與需要,僅從技術角度看問題,這座平臺不僅是個挑戰(zhàn)十足的課題,也是個創(chuàng)意十足的設計。 圖中為水上火箭發(fā)射平臺。
人類太空活動基礎是科技和經濟實力。上世紀有能力構建太空研發(fā)體系,實施較完整太空開發(fā)計劃的,只有美國和蘇聯(lián)兩個超級大國。 在成功脫離地球引力和大氣層之后,美蘇兩國都不約而同把征服宇宙活動的第三目標,選在了那個距離我們最近的星體——月球。 “登月”似乎成為上個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理想”與科學實踐,成了兩個超級大國爭霸角力的新戰(zhàn)場。 圖為展廳內一個直徑1.5米的月球儀,上面標明了月球表面每一座山峰和谷地。最可貴是月球背面我們從未見過的地方,竟也異常清晰了然。這是高技術活動的結晶,沒有長期探月積累,永遠無法完成。
圖中為蘇聯(lián)載人登月艙模型,它可在月面實現(xiàn)軟著陸,並安全返回登月飛船。只可惜由于“N—1”火箭連續(xù)四次發(fā)射失敗,最終讓蘇聯(lián)不得不中止了載人登月計劃。如果不是50多年前的登月計劃解秘,我們至今仍會為蘇聯(lián)人不上月球疑惑不解。 蘇聯(lián)的探月計劃始于1958年,止于1976年。冷戰(zhàn)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lián)人一路占盡先機。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先登上月球卻是美國人。隨著上世紀60年代未至70年代初,美國人五次13人登上月球,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三個里程碑毫無懸念被美國人捧得。美蘇兩國“登月”大戰(zhàn)也為此嘎然而止。 據美國披露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1961~1972年11年間,為此耗費了225億美金,參加企業(yè)達20000余家,200所大學80個科研機構30余萬科學家和工程師參予其中,可謂是傾盡國力了。 財盡力竭的蘇聯(lián)人雖末公布過相關數據,但可想見,為了登月折桂他們絕不會比美國人玩得瀟灑輕松!
圖示為 “月球”系列無人登月艙。 1958~1976年蘇聯(lián)人共計發(fā)射了24個“月球”系列探測器,18個園滿完成探月任務,其中6次實現(xiàn)了登月著陸,2次完成了月球車考察。1976年蘇聯(lián)終止了探月歷程。 1959年10月7日“月球—3”探測器繞到月球背面,首次拍攝了月球背面照片,人類第一次目睹了月球全貌。
圖中是充滿了蘇聯(lián)人智慧和蘇聯(lián)范兒的月球車。 當年為了搶先登月,蘇聯(lián)人周密籌劃、積極準備了十年,這輛精心打造的“月球車—1”便是其中的獨門秘器之一 。 “月球車—1” 長2.2米,寬1.6米,重756Kg,裝有鉆、鑿、鏟裝置、電視攝象機、全景照影機和核能動力系統(tǒng)。它有8只獨立驅動,能象蜈蚣腿任意升降的復雜驅動系統(tǒng),可保證月球車在凸凹不平月面穩(wěn)定行走。 1970年11月17日世界上等一輛月球車“月球車—1”在月面著陸,它在月面行程10.54公里,考察了8平方公里區(qū)域,拍攝200幅全景照片和20000張月面照,鉆采了120克月巖標本,並于7天后帶回地球。月球車在月面工作了一年多,直到核能耗盡才停止工作。 1973年1月8日“月球車—2”登陸月面考察,取得了更加豐碩的成果。
俄羅斯宇航博物館,是開放和包容的。在這里,世界上航天大國都能得到一席之地。 當意外看到了中國“長征—2E”梱綁式火箭時,不免怦然心動,我自豪地按下相機快門,記錄下在航天大國榮譽殿堂里屬于自己的驕傲。
走出展廳緩步回到門廳,地面鑲嵌著一塊碩大地圖,意外吸引了我:上面七大洲、四大洋一處不少,唯獨沒有了國界。站在這里,我想到了許多……。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曾幾何時,不可一視的蘇聯(lián)是何等堅不可催?七十多年過去,蘇聯(lián)的版圖卻早已時過境遷。 蘇維埃帝國大廈轟然倒塌,看似偶然實屬必然,只不過有人歡天喜地,有人扼腕嘆息。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中悟出什么? 留下一塊沒有國界的地圖,戲說是俄國人智慧所在:也許撕裂的蘇聯(lián)版圖令人心痛;也許只有客觀物質世界才能真實長久;也許該為這多變的世界留下空間;也許為了這精美地圖永不再更換……。 我想——科學家有祖國,但科學技術永無國界,人類一切文明與進步永遠屬于我們共同的世界。 這才應該是“宇航博物館”留給我的深刻啟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航天史:64.暴風雪號
中國空間站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航天史番外:筑夢“天宮”,中國空間站與美蘇空間站區(qū)別在哪,哪些技術領先?
百年航天史【1900-2000】!
空間站和飛行器
第七期:構筑“天宮”_ 網易探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