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與鄭成功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彪炳千秋、名垂千史的英雄人物,是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杰出人物。他們所建的曠世奇功:鄭和“七下西洋”,鄭成功“光復臺灣”一直為史學家所津津樂道,為中華民族所萬世景仰。歷史就有那么巧,兩個人都姓鄭,都是明朝人。一個處于明朝初年,處于封建歷史上的“盛世”;一個則處于明朝的末年,經(jīng)歷明亡清初時代。兩人都深得當時的皇帝的信任,并且都由皇帝賜姓,鄭和這個“鄭”姓是永樂皇帝所賜予的。而鄭成功也得到皇帝賜姓的殊榮,不過給他賜姓的是南明三個小皇帝中的隆武皇帝,他本姓鄭,皇帝卻賜他姓國姓“朱”,叫朱成功,又稱“國姓爺”。但在歷史上還是叫他鄭成功或“國姓爺”而不叫朱成功。他們都是傳奇人物,都是英雄人物。今天撰文談?wù)勎宜私獾泥嵑团c鄭成功。
鄭和(1371-1435年),原名馬三保,云南昆陽(今云南晉陽)人,回族。由于篤信佛教,受菩薩戒,法名福善,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故稱馬三保。12歲時,被明軍掠出云南,后分到燕王府朱棣的藩邸做了小太監(jiān),因此又稱“三保太監(jiān)”。在“靖難之役”中跟隨燕王“出入陣仗”,“多建奇功”,得到了燕王的賞識,賜姓鄭,改名和,并被提升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
據(jù)考證,鄭和的家世是:鄭和是元朝的政治家,中亞布哈拉貴族賽典赤的六世孫。賽典赤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由阿拉伯遷徙到中亞的布哈拉,再由布哈拉遷徙到中國的云南。鄭和本姓馬,這個馬姓,來源于穆罕默德的譯音。賽典赤在元朝聲名顯赫,他的后裔的一支就是很不起眼的昆陽馬氏了。由于這樣的身世,鄭和的祖父、父親都到過麥加朝圣,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因此,鄭和下西洋訪問印度、阿拉伯、東非各國是最理想的人選。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lǐng)27800多人的船隊,分乘208艘木船,由太倉的劉家港出發(fā),開始第一次出使西洋。這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船隊,當時使用的羅盤已畫出許多刻度,并繪制出了航海圖。在前后28年時間里,他率領(lǐng)船隊七次出使西洋,航程十余萬里,先后到過東南亞,南亞,最遠到達東非的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的麥家城,訪問過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即東南亞近鄰、印度洋沿岸各國、阿拉伯半島各國、東非沿岸各國。諸如:越南、柬埔寨、泰國、文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馬來西亞、馬爾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也門、沙特阿拉伯、索馬里、肯尼亞等國。最后一次出使是宣德五年1431年,當他第四年返回至南洋附近時逝世,埋骨于今天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的三寶洞。同伴將他的一根辮子帶回祖國,葬于今天南京市郊江寧縣牛首山南麓周眆村。
那嗎,東洋與西洋是怎樣劃分的呢?原來鄭和的航海圖上的針路(用羅盤指示方向的航海道路)以文萊為界限,分為東洋指針和南洋指針,這就是“東洋”和“西洋”的來歷。當時所指的西洋是現(xiàn)在的南沙群島以及印度洋一帶。其遠航東非的線路大致是從我國沿海出發(fā),經(jīng)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繞過印度半島而西行入波斯灣,然后經(jīng)紅海到達非洲東岸。鄭和出使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揚威通好”。即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地位,用中國的貨物去換海外奇珍。“宣教化于海外諸國”,“耀兵異域,示中國之富強”,呈現(xiàn)出一派“諸番臣充斥于庭”的盛世,形成“四方來朝”的局面。但據(jù)說還有個秘密使命,尋找那個在“靖難之役”中逃亡的建文皇帝。不過,這個使命大概沒有完成,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只能是一個歷史懸案。
鄭和有功于國家,是古代著名的航海家。當我們打開南海地圖時,見到的這些名字你是熟悉的:鄭和暗礁、景洪島、馬歡島、費信島、永樂群島、宣德群島、等等,它們雄辯的說明這些地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鄭和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海史上輝煌的記錄,是締造這些歷史的文化名人,同時也是舉世文明的文化名人。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在鄭和所處的時代,他帶領(lǐng)船隊第一次遠航比比哥倫首航美洲早87年,比達伽馬開辟東方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從美洲航行到菲律賓早116年。當時的中國有一支無敵于天下的海軍,而且當時世界的一半也掌握在中國的手中。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來臨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國,但卻沒有?
鄭成功(1624-1662年)原名鄭森,字大木,生于日本國的河內(nèi)浦。其母田川氏是日本人。祖籍福建泉州南安。其父鄭芝龍,原為海盜,后降明為臣。鄭成功7歲回國,他從小喜歡讀書,又好練武,真?zhèn)€是能文能武,文武全才。鄭成功好像是專門為收復臺灣而生的。1624年他出生,同年荷蘭人占領(lǐng)總面積為3.6萬平方公里的臺灣,1627年西班牙也上了臺灣島,荷蘭與西班牙爭斗了15年后將西班牙趕出臺灣島。荷蘭占領(lǐng)臺灣38年后1662年,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侵略者,光復臺灣。但是不久,他就死了。這樣,他也活了38歲,因此我才有以上之說。鄭成功光復臺灣的那年恰好是康熙二年。
1644年崇禎當了17年的皇帝后,因清兵入關(guān)攻入北京而在煤山自殺。8歲的福臨登上大清皇帝的寶座,改國號為順治。以攻打大順政權(quán)為名占得北京的清政府自然得不到臣民的支持與擁護,反清復明的大旗在南方豎起來了。在南方先后建立了三個小朝廷,史稱南明三帝:弘光,隆武,永歷。在全國人民抗清斗爭的支持下,南明小朝廷堅持了18年之久。永樂皇帝最后逃到緬甸,被平西王吳三桂強兵壓境,引渡回國在昆明被絞殺。清兵入關(guān),隆武稱帝于福州,鄭成功隨父見駕,深得隆武皇帝器重,賜予國姓朱,改名成功。從此人稱“國姓爺”。鄭芝龍是海盜,是反復無常的人,當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氣數(shù)已盡,暗中與清軍勾結(jié),投降清廷以換功名。鄭成功早就看清其父的為人,隆武二年(1645年)揭起“殺父報國”的旗幟,奪取廈門為基地,繼續(xù)抗清。鄭成功有海上的優(yōu)勢,但久占廈門一隅,必須考慮立足之地,自然就想到了臺灣。恰此時,在荷蘭殖民地高壓下的臺灣老百姓也渴望鄭成功的大軍去解救他們。
臺灣自古就是我國的領(lǐng)土。隋朝以前稱夷州,到隋朝時期稱琉球,明朝又把琉球改為北港(雞籠)明末才改為臺灣,自此以后一直沿用至今。1661年4月,鄭成功統(tǒng)帥350艘戰(zhàn)船,25000多名將士,在一個狂風大作的月夜,乘著海潮,繞過臺南安平港,直達臺南。大意狂妄的荷蘭軍隊以為安平港灘多水淺,是天然險要可以憑借,卻沒料到鄭成功的大軍突然殺到,未戰(zhàn)幾個回合就傾城投降了。首戰(zhàn)告捷后,鄭成功又移師攻打臺灣城。這是臺灣總督揆一的駐地,四周圍墻高聳,防守嚴密,炮火強大,易守難攻。鄭成功先禮后兵,致書揆一,告知臺灣是中國人民開發(fā)出來的,自古就是中國的領(lǐng)土,被你們強占幾十年,今日前來索要,必須歸還。望慎重考慮,當機立斷,歸還臺灣,方為明智之選。但揆一自恃城堅炮利,糧草充足,不降。并致書鄭成功,他依靠“上帝”的力量,至死也不會放棄臺灣城的。同時,揆一愿意送十萬輛白銀給鄭成功,希望他放棄臺灣,遭到鄭成功的斷然拒絕。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守戰(zhàn)爆發(fā)了。揆一守了八個月,鄭成功就攻了八個月。最終,1600多人的荷蘭軍隊,死亡過半,糧草也快用完了,尤其是水源又被切斷,揆一當然不想死,高舉白旗向鄭成功投降了,這一天是1662年2月1日。很快,寶島臺灣有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人民的手中。于是,南明失敗了,但“國姓爺”旗幟卻插上了臺灣島,仍沿用永歷年號,隔海與清廷對抗。
鄭成功在臺灣設(shè)置一府(承天府)二縣(天興縣與萬年縣)規(guī)定了官制,制定了法律,還興辦了學校。這些政策和措施,為臺灣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他還廢除了苛捐雜稅,將鐵器大量引入,并普遍推廣牛耕,還寫信召請福建沿海的幾十萬居民移往臺灣,為臺灣的開發(fā)增添了一支重要的力量。不過,遺憾的是,鄭成功為收復臺灣苦心經(jīng)營了十個春秋,但在他收復臺灣后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后來,其子鄭經(jīng)在臺灣又經(jīng)營了十九年,臺灣經(jīng)濟飛快發(fā)展。1681年,鄭經(jīng)死后,臺灣政權(quán)因內(nèi)訌而四分五裂,1683年,鄭經(jīng)之子鄭克爽在清軍攻打下投降,至此鄭氏抗清斗爭恰好經(jīng)歷了38年。清廷這時才統(tǒng)一全國。鄭成功死后葬于臺灣州子尾。1699年,人們將他的靈柩遷葬于福建南安縣鄭氏的祖墳。
杰出的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短短的一生,卻干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業(yè)。他偉大的功勛是永垂不朽的,他的宏偉業(yè)績是與世長存的。他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杰出代表,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鄭和是中華民族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鄭成功是中華民族杰出的民族英雄。一個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的偉大與富強,揚威海外;一個則嘔心瀝血,誓死捍衛(wèi)國土的完整,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民族英雄。但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鄭和所處的是中國強盛的時代,向海外各國揚威示好,使得四方來朝。鄭成功所處時代是明朝的晚期,列強開始入侵,占領(lǐng)中國的領(lǐng)土。這時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做的努力是趕走侵略者,收回自己的土地與家園。荷蘭與西班牙來中國是要進行侵略和掠奪,實現(xiàn)資本的原始積累。所幸,這時的西方國家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科學技術(shù)都要落后于中國,還打不過我們。但是,他們的入侵以開始向中國人敲響了緊鐘,這時的中國應(yīng)開始夢醒就好了!如果當時就開始向西方學習,學習新科學、新技術(shù)、新知識、新方法,迅速融入到現(xiàn)代化的潮流中去,如果當時中國就進行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話,如果......但歷史偏偏不是這樣。進入清朝以來,清廷的“文化專制”和“閉關(guān)鎖國”政策使得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不過這已經(jīng)是近代歷史所研究的事情了。沒有那么多的如果,但有一點卻是永遠不會變的,那就是鄭和與鄭成功是中華民族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的英雄魂將永遠激勵我們?yōu)橹腥A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