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是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地方,是我們祖祖輩輩一代代繁衍的地方。一個個小小的村落最終組成了固安這個大家庭,那些我們熟記于心的村名,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在歷史上它又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在它們身上發(fā)生過什么變故?下面,請隨小編一起感受歷史長河中我們村名的由來。。。。。。
固安縣
固安縣戰(zhàn)國時屬于燕,為方城地,取名源于因以流經(jīng)此縣境內(nèi)的固安河,定名為固安。
知子營
知子營,原名馬慶店,因元伯華丞相屯軍于此,其家報(bào)生子,遂改馬慶店為知子營。
東灣
東灣建于明宣德年間。大清河水從村西邊流過到此出現(xiàn)灣區(qū)。形狀像駱駝,故取名“東駱駝灣”1948年簡稱東灣。
公主府
公主府建于明初,原名聚糧屯。明萬歷年間,榮昌公主降荊伐營楊姓。因距離西南數(shù)里,要此建庥,遂將聚糧屯改名為公主府。
彭村
彭村建于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彭陳付李四戶,因彭姓戶大人多,故取名彭村。
柳泉
柳泉建于明崇禎公元1628年年間,當(dāng)時此處處柳樹郁郁成蔭,故取名柳泉店。
東紅寺
東紅寺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因村西有一大寺,寺上匾書“大紅寺”該村座落于寺東邊,故取名東紅寺。
渠溝
渠溝建于明朝初期,當(dāng)時此地有九座戲樓,故取名九樓莊,又因?yàn)榇舜逦挥冢ㄅM觯┡:訌澢?,清后期改名為曲溝,后演曲為渠,稱渠溝。
大沙垡
大沙垡建于元朝末年,此時這里是一個大沙土崗子,定居者以開店為生,故取名沙垡店,后改名為大沙垡。
牛駝
牛駝建于明永樂五年,因林姓在此定居,起名為林窩店,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董姓又到此居住,改名為董家林。清入關(guān)后,村民請風(fēng)水先生,他說村似牛形,北邊象牛頭,中間象牛脊,南邊牛亡牛河象牛尾,改叫牛駝,必能興旺,從此改名叫牛駝。
禮讓店
禮讓店,該村建立于唐光啟年間,當(dāng)時村附近修了十幾座大廟,宣傳孔子和孟子的“仁義禮讓”之道,故起名禮讓店。
獨(dú)流
獨(dú)流建立于北宋,有趙王河流經(jīng)該村,因其主段河身無別支流,故該村得名獨(dú)流。
馬莊
馬莊建立于宋朝,馬姓遷此定居,取名“小馬莊”。明后來遷來多戶,改名為馬莊。
大楊先務(wù)
大楊先務(wù)建立于北宋,楊家將得勝班師時,部分務(wù)卒失落定居于此,繁衍成村,取村名大楊先務(wù)。
北馬村
北馬村建立于宋朝,此地為宋軍的飼馬之地,起名為大馬村。后依居住方位分東、西、南、北四村,該村居北,故名北馬村。
西玉村
西玉村明萬歷年初1573-1583年玉帶河由該地南流,該村位于河西岸,故取名西玉。
西坨
西坨,是古村,固安縣志記載元朝至正十四年1351年,大都路總管府判官宋侯墓建立在城西北陀頭,此村居西,后村民分東西兩村,稱西陀頭,清后改為西坨。
官莊
官莊建立于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50有牧人在此立莊,此地以前為荒地,人稱官中地,故起名為官莊。
北相西相和東相
北相西相和東相,明永樂年間,胡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陰陽先生說此地定有名人出世,故名相公地,取村名相公莊,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永定河決口,沖一村為三村,按其位置分別取名北相、西相和東相。
東莊
東莊是古村,名莊子,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永定河決口,把該村沖散,水過后村民又靠水路東側(cè)建立村子,稱東莊。
東齊與西齊
北五里,清康熙年間1662-1682年軍防沿交通要道五里一鋪,該地位于城北五里,得名北五里鋪,1949年改叫北五里東齊與西齊,明永樂年間1403-1407年有齊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取村名齊家莊頭,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永定河決口,將此村沖開,部分村民遷于此地,按方位分為東齊與西齊。
柏村
柏村,是古村,清咸豐年間,因村中有一古柏,衍白為柏,得名柏村。
東位村
東位村,是古村,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4年,該村名為魏村,元初分為東西兩村,且衍魏為位,此村居?xùn)|,取名東位村。
橫街
橫街建立于明朝初年,此地有一東西大道,五戶人家分別居住于大道南北兩側(cè),故取名橫街。
小孫郭
小孫郭,明初建立,稱蜂窩村,清朝初年孫氏發(fā)現(xiàn)河堤有一洞眼,用鍋堵住,使其村免受水災(zāi),為紀(jì)念此人,改村名孫郭村,清光緒三十年1905永定河決口將該村沖為大小兩村,遂有大小孫郭之名。
劉家園
劉家園建立于清初,劉姓在此定居,以種菜為生,取名劉家菜園,后簡稱劉家園。
高莊頭
高莊頭,系古村,名屯口,明洪武元年1368年鬧大旱和流行疫病,移居死亡甚多,最后只有一戶。明永樂年間1403年高崔二氏從山東遷居至此,改名為高家屯,明末改名為高莊頭。
翟家圈
翟家圈,清初翟姓在此圍地安居,得名翟家圈。
小西湖
小西湖,明萬歷年間,1573-1583年,白蘆等口水流潴于此,形成古蓮池。有人建立村于池西,取名西湖。明末1622-1628從西湖莊遷出家在此建村,得名小西湖。
東、西禮村
東、西禮村此系古村,因位于永定河南,敬奉河神之意,取名大禮村,清光緒十三年1905永定河決口,將該村沖為兩村,故有東、西禮村。
祖家場
祖家場,明嘉靖年初1522-1532年,祖姓段姓看墳?zāi)咕幼∮诖?,后繁衍成村,取名祖家場?/p>
李家場
李家場,清朝李姓在此定居,取名李家場。
張家場
張家場,清初,張姓在此定居,因與祖家場相鄰,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張家場。
侯楊莊
侯楊莊,侯楊莊原為兩個小村,東居楊姓,為楊家場,西居侯姓,為侯莊子,清末1875-1909年間,兩村合為一村,取名侯楊莊。
西湖庵
西湖庵,明萬歷年間,1573-1583年,白蘆等口水流潴于此,形成古蓮池。西為小西湖,清初有人從該村分居于此地建草房而居,取名西湖庵。
大、小龍?zhí)?/strong>
大、小龍?zhí)?,是古村,縣西南二里許相傳平地涌泉,高尺許。甚甘洌,痼疾人飲之即愈。故其地名靈堂,后衍靈為龍,由于居住分散,自然形成大小兩村,其大為大龍?zhí)?,其小為小龍?zhí)谩?/p>
梁莊
梁莊,明永樂年間,梁姓賈姓先后遷此地定居,得村名梁賈莊,后賈姓移居?xùn)|紅寺,改村名為梁家莊,1982年改名為梁莊。
呂家營
呂家營,宋末1265-1278年間,呂姓在此看樹安營,后來陸續(xù)有人在此定居,故取名呂家營。
撓耳營
撓耳營,明永樂年間,燕王掃北,由山西李姓兄弟五人隨軍到此安營定居。因其在軍中使用的兵器名:撓頭。故以姓氏得名李撓頭營,后衍為撓耳營。
小梁渠
小梁渠,明永樂年初1403-1407年間,由山西洪洞縣移民遷至此定居。因此地渠溝較多,故依地勢取名梁渠,又因其村落小,稱小梁渠。
南五里
南五里,清康熙年間1662-1682年軍防沿交通要道五里一鋪,該地位于城南五里,得名南五里鋪,1949年改叫南五里。
米各莊
米各莊,此系古村,建立于宋朝,此地為宋軍楊家將的草料廠,稱米家莊,后衍為米各莊。
北趙
北趙是古村,建立于宋朝,趙孫劉馬聶五姓定居于此,因趙姓大戶,故以趙姓得名趙村,明初由此遷出幾家村南建立村子,此村居北,取名北趙。其南為南趙。
門村
門村,是古村,該地為宋軍陣門,故稱門村。
菜園
菜園,此地為門村菜園,1961年門村遷此地幾家另立新村,取名為菜園。
西楊村
西楊村,明萬歷年間1573-1585楊姓遷此立村,取名楊村。清咸豐年間永定河決口,將其沖為東西兩村,其東為東楊村,其西為西楊村。
門村營
門村營,這是古村,該地為宋軍陣營,西北為陣門,后有人遷于此地居住,取村名為門村營。
西徐
西徐,明永樂年間1403-1407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徐姓一家在此居住,稱徐村,后徐氏兄弟分居于東西,1974年有東徐與西徐之分。
馬公莊
馬公莊該村建立于明萬歷年間,因此地周圍相鄰馬村、公由、齊莊頭,各取一字組成該村村名稱馬公莊。
大崗頭
大崗頭,清順治年間1644-1662胡陳兩姓居住于此,因位于大沙崗的南端,故名大崗頭宮村。
北趙
北趙是古村,建立于宋朝,趙孫劉馬聶五姓定居于此,因趙姓大戶,故以趙姓得名趙村,明初由此遷出幾家村南建立村子,此村居北,取名北趙。其南為南趙。
西市
西市,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年,該村是專門賣葦席的集鎮(zhèn),故取名為席市,后衍化為西市。
太平莊
太平莊,據(jù)查,明朝初年,有郭、韓、陳、王四家在此居住,取平安順利之意,得名太平莊。
北蘆莊
北蘆莊,西蘆莊,東蘆莊,明初此地是一大片洼地,盛產(chǎn)蘆葦,有人來此定居,且以加工蘆葦業(yè)為生,按地理分布取北蘆莊,西蘆莊,東蘆莊。
蔡莊
蔡莊,清初蔡姓于此定居,稱蔡莊。
賈莊
賈莊,清嘉慶年初1796-1802年賈姓來此定居,稱賈莊。
趙莊
趙莊,清順治年間1644-1662年,旗人莊客趙姓定居于此,故稱趙莊。
申莊
申莊,明永樂年初1403-1407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申姓在此定居,稱申莊。
四姓莊
四姓莊,清光緒年間1875-1909,由申莊遷來申郭焦陳四姓在此定居,稱四姓莊。
公議村
公議村,清光緒年間1875-1909,有村姓在此定居,后陸續(xù)遷來數(shù)戶,日偽時期,一次會議一大家為該村取名,據(jù)此稱公議村。
東楊先務(wù)
東楊先務(wù),北宋楊家將得勝班時時,遺留下務(wù)卒定居于此,因位于大楊先務(wù)東故稱東楊先務(wù)。
北公由
北公由,此系古村建立于遼代,公由村明以后有南北中之分,叫三公由,其初原為一村,名叫公由里,又叫中由里,概統(tǒng)三公由而言,該村居北,故名北公由。
鄭各莊
鄭各莊,明永樂初年1403-1407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鄭氏在此居住,稱鄭各莊。
興隆莊
興隆莊,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張王幾家來此居住,取繁榮昌盛之意,稱興隆莊。
辛立村
辛立村,清光緒年間1875-1909年由涿縣刁沃村搬來幾家在此居住,名小刁沃。1949年歸固安縣易名新立村,后衍為辛立村。
興隆店
興隆店據(jù)查清乾隆時期1736-1756年楊王紀(jì)三家搬來居住,開一大客店,店旁邊有一官道和一眼官井,此處較興隆,后建村,定名興隆店。
小集
小集,北宋年間,有王孫楊三姓從外地遷居此地定居,因王姓祖先在朝廷做過丞相,故取名丞相莊,又因該村有一個小集市,改稱小集。
豆家鋪
豆家鋪,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護(hù)堤搭鋪,有竇姓在此居住,后陸續(xù)有人遷來定居,因竇姓居住早,故稱竇家鋪,后衍稱豆家鋪。
紀(jì)家莊
紀(jì)家莊,明萬歷年間,1573年左右,在此地有姓姬居住,稱姬家莊,后衍為紀(jì)家莊。
東禮村
東禮村,該村沿永定河南堤下,原名大禮村,為敬奉河神之意。清光緒十三年1905年,永定河決口,將該村沖為兩部分,該村居?xùn)|,為東禮村,其西為西禮村。
丁村
丁村,清光緒年初,1876年左右,建立村子,因丁姓在此居住早,故取名丁村。
梁各莊
梁各莊,據(jù)查,清光緒年初1875年左右,建村,因梁姓在此居住早,故稱梁各莊。
辛務(wù)
辛務(wù),該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為防永定河決口,此地設(shè)有汛物場,后將汛物衍為辛務(wù)。
河津
河津,該村位于永定河南堤,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永定河決口,附近村民受災(zāi),由北向面遷出,此地設(shè)有擺渡口,稱此為河津。津指渡水的地方。
楊家莊
楊家莊,據(jù)查,該村建立于明萬歷年間,1574年,因楊姓居多,故稱楊家莊。
東太平莊
東太平莊,該村建立于清順治年間,因處于永定河南岸,經(jīng)常鬧水災(zāi),附近很多村莊深受其豁,該地地勢較高,居住安全,很多人陸續(xù)遷于此處,稱太平莊,因與大楊先務(wù)的太平莊名子相同,1982年改東太平莊。
馬慶
馬慶,明嘉靖1562年,渾河徙縣城北,東流到紀(jì)家莊分為二支,南支逕為馬慶河,據(jù)此河取村名馬慶。
古莊
古莊,清崇德年間,此地是一大片樹木雜草,有人在此居住,稱孤莊,后衍為古莊。
后白垡
后白垡,元末順帝年間,1333-1350年,有人在此居住,該村處永定河南堤下,白堿沙灘,居民以垡地為生,稱為白垡村,后因居住分散,此居后,為后白垡,居前者為前白垡。
何家莊
何家莊,明萬歷年間,1573-1588何姓在此定居,稱何家莊。
北套里
北套里,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永定河決口,此處堰高沒有沖到,形成套堤,以后陸續(xù)有人遷此定居于套堤南、北部,其北為北套里,其南為南套里。
前黃垡
前黃垡,元末順帝年間1333-1349年,李姓在此居住,該處地勢高,遠(yuǎn)望似黃土崗,得名李家黃垡。因村北鄰楊家黃垡,后改叫南黃垡,又因區(qū)別于渠溝南黃垡,后改成前黃垡。后黃垡也因此得名。
西小屯
西小屯,該村建立于南宋景炎年,1276年,當(dāng)時此地是一片荒丘,東住劉姓,西住譚姓,兩屯相對,該村位西,稱西小屯。其東稱東小屯。
北屯
北屯,該村建立于唐光化年,898年,因?qū)俑闹噶顝牟贿`抗,故稱順民屯,后分為南北兩村,該村居于北,稱北順民屯,1949年后稱北屯。其南為現(xiàn)屯。
大北營
大北營,該村建立于唐朝景福年893年,因沈姓居多,故稱沈家小營,1942年因與永清縣南營相鄰,改稱大北營。
北解家務(wù)與南解家務(wù)
北解家務(wù)與南解家務(wù),該村建立于清崇德年1637年,因謝姓居多,取名謝家務(wù),后分為南北兩村,解放后改叫南北解家務(wù)。
馬申莊
馬申莊,明萬歷年間,1573-1585年,馬、申二氏在此定居,故稱馬申莊。
辛倉
辛倉,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間,因此地原建立有一倉庫,稱舊倉,后村民陸續(xù)搬到村東居住,將原址改成耕田,改村名為新倉,后衍為辛倉。
東西曹莊
東西曹莊,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曹氏遷此立莊,稱曹家莊子,1927年劃分為東西兩村。
楊家屯
楊家屯,元末,楊氏在此定居,稱楊家屯。
柳彬屯
柳彬屯,明崇禎年間,1628-1645年,劉氏定居于大清河?xùn)|岸,故名劉陂營,村中柳榪繁茂,1942年八路軍改稱為柳彬屯。
西灣
西灣,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有人鄰東灣西側(cè)定居,稱西駱駝灣,1948年后改叫西灣。
西大營
西大營,據(jù)查明洪武年間,有軍隊(duì)在此扎營,后有幾戶定居,取名大營,后依方位稱東西大營。
何皮營
何皮營,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50有何鐘楊鄺姓在趙王河邊定居,因何姓家大,故名何陂營,后衍為何皮營。
小南巷
小南巷,明萬歷年間1573-1585年建立村,名為九樓莊,1947年因與大南巷相鄰,改稱小南巷。
大南巷
大南巷,明萬歷年間1573-1585年建立村,當(dāng)時因街道胡同較多,取村名為大南巷。
半邊街
半邊街,明正德年間1506-1511建村,居民建房都集中在馬路的一鍘,故取名半邊街。
半截塔
半截塔,遼大安五年立村,謝姓落戶故為謝家莊,遼天慶末修了一座較矮的塔,改名為半截塔。
李胡莊
李胡莊,明隆慶年間,1567-1573年有個大胡子的李姓人在此居住,得村名李胡子莊,后衍為李胡莊。
唐皮營
唐皮營,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0年有唐姓在趙王河邊定居,得名唐陂營,后衍為唐皮營。
小范莊
小范莊,明萬歷年間,1573-1582年為大范莊,且有人遷到村北居住,得村名小范莊。
北固城
北固城,明弘治年間,1488-1492建村,村周圍建寺如座城池,得村名古城,后衍北固城。
大范莊
大范莊,明萬歷年間,1573-1582年村中有一座廟,由于趕廟人多,有人開設(shè)飯莊,故得村名大飯莊,后衍為大范莊。
蘇各莊
蘇各莊,明正德年間,1506-1518年,有蘇郭二姓在此定居,得村名蘇郭莊,后衍為蘇各莊。
南固城
南固城,明弘治年間,1488-1492建村,因座落在北固城南邊,取名南故城。
黑家營
黑家營,明朝燕王掃北時,軍隊(duì)夜間在此扎營,故稱黑扎營,后衍為黑家營。
小西固城
小西固城,明弘治年間,1488-1492有人在此定居,因座落在固城西邊故稱西故城,1938年分不大小兩村,分名大西固城和小西固城。
大義尚
大義尚,明朝永樂初年,1403-1407年,山西洪洞縣大刀王勇領(lǐng)兵打仗,為保衛(wèi)國家,在蘆溝橋陣亡。死者家屬到此地定居建村,為紀(jì)念王勇大義的風(fēng)尚,取名大義尚。
五義橋
五義橋,明朝永樂3年,1405年有萬洪李楊郭五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定居建村,都在牛亡牛河上建木橋以供行人通過,別以取名萬橋、洪橋、李橋、楊橋和郭橋。1946年五個村與小義尚并為一個村,取村名五義橋。
幸福村
幸福村,宋英宗年間1064-1067年,宋軍與遼軍作戰(zhàn),在此扎營,因遼稱宋為南蠻,所以稱此為蠻子營,后有人在此定居,得名蠻子營。1982年地名普查時,此村名有損民族尊嚴(yán),改名幸福村。
袁橋
袁橋,明永樂年初,1403-1407年,袁氏從外地遷居此地立莊,由于在牛亡牛河修建一座橋,供行人通過,以其姓氏名袁橋。
花科
花科,明永樂年初,1403-1407年,周氏從外地遷此居住建村,種植了一片花園,故得名花科。
吳家屯
吳家屯,明永樂年間1420-1425年,吳氏從外地遷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吳家屯。
大辛莊
大辛莊,該村系古村,原名孝感村。按固安縣志記載,村南有明朝附馬都尉楊春元父母塋碑?dāng)?shù)座,碑文記“大辛莊”。
畢莊
畢莊,據(jù)查,明永樂年間,畢氏由山東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畢家莊,后有人遷至村西自己立一莊,定名畢莊,現(xiàn)兩村合一,得名畢莊。
馬大人莊
馬大人莊,明萬歷初,馬姓到此居住,后馬氏后代有在朝廷做官的,人稱馬大人,故此村得名馬大人莊。
余糧店
余糧店,明萬歷年間,馬氏在此定居,并開了一個客店,因招待熱情,人稱“無疆店”,1958年改名為余糧店。
彭莊
彭莊,據(jù)查,明朝嘉靖初,彭氏在此立莊,以姓氏取名彭家莊,后衍為彭莊。
大、小杜莊
大、小杜莊,明永樂二年,1404年,杜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立莊取名杜家莊,后分為大小兩村,大的叫大杜莊,小的叫小杜莊。
高莊
高莊,明萬歷年間,高姓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高莊。
鄭莊
鄭莊,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王翁婿兩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莊,以鄭取名鄭莊。
孫莊
孫莊,明永樂二年1404年孫姓在此立莊,以姓氏取名孫莊。
姚莊
姚莊,明萬歷年初,姚氏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姚莊。
袁各莊
袁各莊,明永樂年初,1403-1410袁姓在此定居建村,稱袁各莊。
朱各莊
朱各莊,明朝初,皇帝朱元璋出兵打仗路過這里,后為紀(jì)念,取名朱各莊。
大王村
大王村,明確初王姓遷此建村,得名王村,后王姓繁衍為大戶稱大王村。
后西丈
后西丈是西村,據(jù)村中明初三官廟碑文載,此村稱后西張,民國后衍為后西丈。
前西丈
前西丈,元至正年間1341-1365年間,此為兩個小村,在東村有一瓦窯,稱燒瓦營。西村張氏為一大家族,稱西張,故取名前西張,明永樂年后與燒瓦營合為一村,稱前西張,解放后,衍張為丈,稱前西丈。
辛營
辛營,明崇禎年間,1628-1944由燒鍋營(丁百戶)遷居一部分于此,得名新營,后衍新為辛,取名辛營。
東辛村
東辛村,清光緒年初,1875-1885年由北孝城遷幾家于此定居,稱北孝城新村,1935年劃為行政村,取名東新村,后衍為東辛村。
興旺莊
興旺莊,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建村,后建三關(guān)廟,村民取流水作業(yè)旺之意,得名興旺莊。
南孝城
南孝城,明初王劉等幾家定居于此,永樂年間,村民為忠于燕王建立孝城,后因居住分散,分成南北兩村,此村居南,稱南孝城。
大留村
大留村,明永樂年間,1403-1407年,劉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稱大劉村,后衍劉為留,稱大留村。
胡各莊
胡各莊,元末此處是胡家莊園和家廟,明初有人來此安居,稱胡各莊。
沙陀
沙陀,此地處于永定河道沿岸,明萬歷年間,有人來此定居在沙疙瘩上,依地勢取名沙陀。
十里鋪
十里鋪,明末清初縣境南北大道為兵防要線,五里設(shè)一屯,十里設(shè)鋪,在此曾設(shè)鋪駐兵,因位于城南,稱南十里鋪,后衍為十里鋪。
吉城
吉城,此是古村,名雞城,清光緒年間重修奶奶廟,碑文載此處為集城,后取吉祥之意,衍為吉城。
鄭家村
鄭家村,明朝永樂年初1403-1407年間,鄭、蔣兩姓遷此立莊,以其兩姓取名鄭蔣村,后改稱鄭家村。
東、西塘洋
東西塘洋,據(jù)固安縣志記載,西塘洋建立于元皇慶年間,1312-1314年,此處永定河北岸。原為兩個小村,東南居民處于洼地,稱塘村,西有楊氏居住,稱楊村,合并后稱塘洋村,明初有人遷居村東立村,名東塘洋,西邊立村叫西塘洋。
雀臺寺
雀臺寺,據(jù)固安縣志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趙國李牧守邊在此修一將強(qiáng),高丈余其上廣平數(shù)百步,為雀臺。在雀臺東修一福嚴(yán)寺,后有人定居于此,稱雀臺寺。
野場
野場,清初此地是永清縣莊子上思家打谷場所,后遷來幾戶于此安居,以場主姓得名思家野場,后衍為野場。
禮和務(wù)
禮和務(wù),北宋宣和年1119-1122年,村東有一大土疙瘩生長金角花,取村名在金角莊,北宋靖康年1126年宋軍部會務(wù)卒失落于此,和村民和平相處,故改稱禮和務(wù)。
西內(nèi)
西內(nèi),明永樂2年,1403遷來兩戶定居,因內(nèi)鄰小中內(nèi),故稱西內(nèi)。
小中內(nèi)
小中內(nèi),該村建立于后漢947年,因距固安縣和永清縣都是20華里,故取名中內(nèi)村,1978年改稱小中內(nèi)。
北王起營
北王起營,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有位姓將領(lǐng)隨燕王北征,在此地南北兩處扎營,后起營繼續(xù)北進(jìn).有兵卒在北扎營處落居立莊,為紀(jì)念王姓將領(lǐng),稱北王起營。
東西洋屯
東西洋屯,東西洋屯中間,原先有一寺名開泰寺,明萬歷年初約1573年,重修寺院,東西兩側(cè)各開一小屯合稱開泰莊.清光緒20年分村治理,1937年改為東西洋屯。
北市
北市,明永樂年間1403年,周王陳三姓從山西洪洞縣來此定居,因位于西市北邊,故稱北市。
南莊
南莊,該村原與禮和務(wù)為一村,座落于禮和務(wù)村南,中間隔一菜園,稱禮和務(wù)南莊,1932年分為兩村,稱南莊。
永興莊
永興莊,明永樂年(1403年)藺姓在此定居,取名藺辛莊,后厙姓等陸續(xù)遷入該村,清末改名永興莊。
張家務(wù)
張家務(wù),明末崇禎年間(1629年)建村,因張姓戶大人多,取名張家務(wù)。
張東內(nèi)
張東內(nèi),明末崇禎年間(1629年)建村,因張姓在此定居,東鄰小中內(nèi),故稱張東內(nèi)。
劉東內(nèi)
劉東內(nèi),明末崇禎年間(1629年)建村,因劉姓在此定居,東鄰小中內(nèi),故稱劉東內(nèi)。
杲小營
杲小營,明永樂年(1403年)杲姓從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故稱杲小營。
李東內(nèi)
李東內(nèi),明永樂年(1403年)李家兄弟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位于小中內(nèi)村東,故稱李東內(nèi)。
鄭東內(nèi)
鄭東內(nèi),明永樂年(1403年),鄭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位于小中內(nèi)村東,故稱鄭東內(nèi)。
板材
板材,明永樂年初(1403年),劉姓由河間來此定居,因該村被官府指定加工木材,故稱板材村,后稱板材。
隋辛莊
隋辛莊,明永樂年初,1403年,隋姓移居此地,稱隋辛莊。
其林莊
其林莊,該村建立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一戶人家產(chǎn)一怪物,似傳說中的麒麟,故取名麒麟莊,后衍為其林莊。
賀家營
賀家營,明永樂年初,1403年,當(dāng)時村東有一大寺,取名東紅府寺,后因居民多數(shù)姓賀,改稱賀家營。
高小營
高小營,該村建立于明洪武年初1403年,因高姓戶大,取村名高小營。
大曹營
大曹營,北宋元豐年(1078年)建立村,當(dāng)時有八戶人家,因曹姓人口居多,故取名大曹營。
大韓寨
大韓寨,北宋年間,遼國大將韓常率兵南侵,在此扎過營,又因村子較大,故稱大韓寨。
小韓寨
小韓寨,北宋年間,遼國大將韓常率兵南侵,在此扎過營,又因村子較小,故稱小韓寨。
王家務(wù)
王家務(wù),該村建于前清天命1617年,因王姓居多,故稱王家務(wù)。
臧莊
臧莊,明崇禎末1629年,有4戶臧姓在此定居,故稱臧家莊,后衍為臧莊。
北宋村
北宋村,北宋年間,宋軍與遼軍交戰(zhàn),宋軍在此駐扎,故稱北宋村。
木賢營
木賢營,明永樂年初,有移民在此定居,因居民羨慕賢良,取名慕賢營,后衍為木賢營。
齊家營
齊家營,明永樂年間,1403年,齊姓來此居住,稱齊家營。
方城
方城,該村系一古村,建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燕王喜十二年,趙將李牧攻燕取方城,此方城即為今縣西南十七里方城村,為漢方城縣治故址。
馬坊
馬坊,北宋末年,宋兵與遼兵交戰(zhàn),此地是宋軍喂馬之地,后有人遷居于此,稱馬坊。
甜水營
甜水營,北宋末,宋軍與遼軍交戰(zhàn),此地是用來迷惑遼軍的一座空營,后被遼軍占領(lǐng),有人來此定居,由于人稱遼軍為達(dá)子,故得名達(dá)子營,1982年將村名改為甜水營。
貝子墳
貝子墳,清朝初,朝廷有一貝子葬埋此處,且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貝子墳。
后營
后營,此地原系彭村后街,明朝崇禎1628-1633年有一呂姓財(cái)主勢力較大,自立一村,稱后營。
石各莊
石各莊,明朝永樂年間,1403-1407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十家在此定居,取名十家莊,后衍為石各莊。
前石家務(wù)
前石家務(wù),明永樂三年1405年,李陳王軒四姓十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十家務(wù),后衍為石家務(wù),又由于有人遷出在村北立莊,故稱前石家務(wù)。
后石家務(wù)
后石家務(wù),是明末由前石家務(wù)遷來兩戶人因位于前石家務(wù)北,故名后石家務(wù).
張村
張村,明永樂末,1418-1425年,張龍張虎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來,落戶彭村,因受欺壓,后搬遷此地定居。
南北荊垡
南北荊垡,明永樂年初,1403-1407年,建村,此地有條趙王河,河岸盛產(chǎn)荊條,有人在河北岸定居,靠用荊條編制成筏為行人過河擺渡,故稱北荊筏,后衍為北荊垡,南荊垡村名同樣得來。
袁莊
袁莊,明永樂年末,公元1420-1425年,袁氏從外地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袁家莊,后衍為袁莊。
白家村
白家村,明永樂三年,1405年,白澤、白坤兄弟二人到此建村,以其姓氏取名白家營,后改稱白家村。
外河
外河,據(jù)該村碑文記載,此是一古村,原名北羅城,明永樂三年1405年,有李、肖、路、葛、滑五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處落戶,后北羅城被洪水沖散,水過后,村民分立村莊,以其姓氏分取名各個外河。
小辛莊
小辛莊,清康熙年初,1662-1672年,有人從袁莊遷到此處立莊,取名小新莊,后衍為小辛莊。
齊家務(wù)
齊家務(wù),明永樂年初,齊氏從外地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名齊家務(wù)。
周家場
周家場,清朝乾隆初,1736-1746年,有位皇帝管理衣物的周姓官員,因年歲較大,棄官為民,在此置產(chǎn)立莊,以其姓氏取各周場,后衍為周家場。
四里鋪
四里鋪,明崇禎年1628年,建村,當(dāng)時村附近曾設(shè)一路鋪,以供行人歇腳與護(hù)路,因距固安縣城十四里,取名十四里鋪,1937年改稱四里鋪。
北辛街
北辛街,明崇禎年,1628年建村,當(dāng)時村南北口各有石門一座,北門兩側(cè)分列土壕兩堵,形似雙龍,故得村名雙龍莊.清光緒末,因該村座落在柳泉北門外,故改稱北辛街。
團(tuán)亭
團(tuán)亭,明崇禎年間該村帝設(shè)建亭子五座,為行人歇腳之用,后有高孟祖三姓在此落戶,取村名團(tuán)亭。
馬家屯
馬家屯,清崇德年約1638年,旗人鮑姓在此跑馬占圈,劃地立莊,因其家族屬于皇親國戚,取名鮑皇莊,辛亥革命后馬姓增多,改稱馬家屯。
郝家務(wù)
郝家務(wù),明永樂三年約1403年建村,村南北東西各建玉皇、三關(guān)、奶奶廟宇,村中有武道廟兩座。六廟位置恰似鳳凰展翅,故稱鳳凰村,清光緒年間改稱郝家務(wù)。
于沿村
于沿村,唐光啟年間(約886年)建村,該村東數(shù)百米處曾建立一磚塔(明代重修,毀于1958年)。因該村路經(jīng)此塔,于姓落戶早,故取村名于沿村。
高沿村
高沿村,唐光啟年間(約886年)建村,該村西一華里處曾建立一磚塔(明代重修,毀于1958年)。因該村路經(jīng)此塔,高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高沿村。
甄沿村
甄沿村,唐光啟年間建村,該村北一華里處曾建立一磚塔(明代重修,毀于1958年)。因該村路經(jīng)此塔,甄姓落戶早,故取村名甄沿村。
丁各莊
丁各莊,明永樂年間,(1403年)由山西遷來丁氏補(bǔ)鍋匠在此定居,取名丁家莊,1937年改稱丁各莊。
北程村
北程村,明永樂年間,有程姓在此定居,得村名北程村。
老虎營
老虎營,唐光啟年間建村,該村北二華里處曾建立一磚塔(明代重修,毀于1958年)。因該村路經(jīng)此塔,扈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扈沿村。清光緒年間改叫老虎營。
北義厚
北義厚,明洪武初(約1368年)建村,當(dāng)時村南挖了一渠溝,取村名為北泥溝,清光緒年間衍為北義厚。
南義厚
南義厚,明洪武初(約1368年),建村。當(dāng)時村北挖了一渠溝,取村名為南泥溝,清光緒年間衍為南義厚。
劉家營
劉家營,唐光啟年間(約886年)建村,該村北二華里處曾建立一磚塔(明代重修,毀于1958年)。因該村路經(jīng)此塔,劉姓在此定居,故取村名劉沿村。清光緒末改稱劉家營。
無為村
無為村,明永樂年間,約1403年,由山西洪洞縣龍慶洲百草洼有位劉拔貢(字漢侯)遷來落戶,取村名無畏村,清光緒年間改稱無為村。
北房上
北房上,唐光啟年間王姓在此建村,該村北3華里處曾建立一磚塔。因該村路經(jīng)此塔,王姓落戶早,故取村名王沿村。辛亥革命后改稱北房上。
無為屯
無為屯,明永樂三年1405年,有旗人柳氏家族到此落戶,因位于無不村東偏南,故取名前無為,1937年改稱無為屯。
無為莊
無為莊,明崇禎年1628年,由無為村遷出部分村民到此立莊,稱無為莊。
南房上
南房上,明洪武初1368年,有于李宋三姓到此定居,因三人名子中全都帶有“安”字,取村名三安屯,辛亥革命后改稱南房上。
淮安寺
淮安寺,明洪武年此地建立寺院一座名叫淮安寺,后立村借寺名淮安寺。
半邊店
半邊店,清天命初1618年建村,因大部分人居住于京開公路東,一些人以開店為生,故稱半邊店。
北莊村
北莊村,明萬歷年間,1573-1583年,此地建有南北兩個小莊,依方位稱南北莊,此村位北稱北莊。
紀(jì)家營
紀(jì)家營,明永樂三年1405年,紀(jì)氏從外地遷居到此地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為紀(jì)家營。
北羅垡
北羅垡,明初有人遷此立莊,因村北地勢低洼易澇,故稱北落垡,后衍為北羅垡。
閻家務(wù)
閻家務(wù),明永樂三年(1404年)閻氏遷此立莊,故稱閻家務(wù)。
小馮村
小馮村,元末馮氏遷此安居,因此處有一大土崗,故名馮家崗,明萬歷年間重修奶奶廟時改稱小馮村。
小王馬
小王馬,北宋太祖年間960-975年,有人居住于此,太祖趙匡胤路過此地,定名為海演莊,因其北鄰大王馬,清朝改稱小王馬。
大王馬
大王馬,西漢末年,王莽率兵在此駐扎,得名王莽莊,明萬歷年間改為王馬店,清朝改稱大王馬。
白得碾
白得碾,明初該在發(fā)大水,沖到此處一個碾子,故稱村名為白得碾。
褚家營
褚家營,明初褚賈二氏遷到此處,建村,得名褚賈營,后衍為褚家營。
東、西辛莊
東、西辛莊,此系古村,建立于宋朝,因其位于趙王河與虹江河之間,故稱雙河莊,明初被大水淹過后,又重新對立東西兩村,居?xùn)|叫東辛莊,居西叫西辛莊。
周家務(wù)
周家務(wù),據(jù)查,明永樂年間,1403-1407年間,周姓遷此建村,稱周家務(wù)。
北黃垡
北黃垡,中黃垡和南黃垡,明初有人來此定居,在一黃土崗上,故稱黃垡,后因居住分散,自然形成三個村,因位置分叫北黃垡,中黃垡和南黃垡。
孔莊
孔莊,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燕王掃北時,其先行官孔氏不忍目睹殺人,行至此地棄官定居,稱孔家莊,1974年后衍為孔莊。
關(guān)各店
關(guān)各店,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07年)有人遷居于此,因村附近有座關(guān)羽店,建筑雄偉,人稱關(guān)閣大殿。故取村名關(guān)閣殿,后衍為關(guān)各店。
后屯
后屯,北宋太祖建隆年間(公元960-963年),宋軍與遼軍交戰(zhàn),在此屯糧,當(dāng)時有前屯兵,后屯糧之說,后有人在此建立村莊,取名后屯。
賈各莊
賈各莊,明朝末年此地有條河,河兩岸各建立一小村,將此河夾在中間,故取村名稱東夾河莊、西夾河莊,后西夾河莊遷走,東夾河莊衍為賈各莊。
閻家村
閻家村,北宋有條河,名北河溝在這里通過。在此設(shè)一卸鹽碼頭,有人在此建村,以其稱鹽家碼頭,后改稱閻家村。
蔡家村
蔡家村,明萬歷年末(1610-1620年)蔡氏在此立莊,以其姓氏取村名為蔡家村。
韓家莊
韓家莊,明永樂初(公元1403-1407年)韓氏在此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為韓家莊。
康家務(wù)
康家務(wù),宋朝初,這里有條趙王河,此地是停船的碼頭,稱塢??凳显诖硕ň?,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康家塢,后衍為康家務(wù)。
齊家村
齊家村,明永樂三年1405年,齊氏在此建村,稱齊家村。
太師莊
太師莊,明永樂年間建村,因此地有一座太師墓。故稱太師莊。
胡家莊
胡家莊,明永樂初(1403-1407年)胡氏在此立莊,稱胡家莊。
屈家營
屈家營,明永樂年間,此地有屈、胡、劉、林、路、賈、康七大姓居住,因屈姓戶大人多,故以屈姓稱屈家營。
沙河口
沙河口,宋朝建村,因村西有條趙王河,該村建立于河口附近的沙灘上,故得名沙河口。
小野場
小野場,該村建立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5年),此地原是辛家村閻姓的一個野外場院。有人在此看守,繁衍成村,稱閻野場。后稱小野場。
相公莊
相公莊,該村建立于明永樂初(公元1403-1407年),因村旁邊有一墳?zāi)梗瑐髡f是相公墳,故以此取名相公莊。
大楮林
大楮林,據(jù)碑文記載,唐景福元年892年,有人在此地一片大楮樹林旁邊建村,故得名大楮林。
井田營
井田營,此地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御史顧如華奏復(fù)井田舊制于此地畫井田二百頃,此地為清初試行井田遺址,后有人居住,稱井田營。
辛莊戶
辛莊戶,明朝末年此地這岳家務(wù)周氏場院,后辛氏遷此定居,以其姓氏取名辛莊戶。
柳林莊
柳林莊,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1407年)有人從山西遷此立莊,因座落于一片柳林內(nèi),故取村名柳林莊。
岳家務(wù)
岳家務(wù),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1407年)岳氏從外地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村名為岳家務(wù)。
南宋村
南宋村,南宋景炎年間(約1276年),宋軍在此駐扎,后人兵卒落居于此,故取名南宋村。
王明莊
王明莊,后周世宗柴榮顯德六年(960年)夏四月北征,路過此地,時值天明,后有人定居于此,因古代稱最高統(tǒng)治者為王,故取村名為王明莊。
魏家村
魏家村,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1407年)魏氏遷居于此,以其姓氏取名魏家村。
小楮林
小楮林,清康熙初(1662-1680),方氏從大楮林遷居此地占產(chǎn)立莊,取名小楮林。
河套
河套,明萬歷年初(公元1573-1585)此地有條趙王河,有人在河堤邊緣建村。故取名河套。
谷家村
谷家村,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1407年),谷氏遷居此地建村,以其姓氏取名為谷家村。
姚家村
姚家村,清康熙初(1662-1672年)姚氏遷此占產(chǎn)立莊,以其姓氏取名姚家村。
西桃園
西桃園,此系古村,原名漁水村,明初有人種植大片桃園,故將此村名改稱桃園,后此村以桃園界分為村西兩村,此村居于西,稱西桃園。
東桃園
東桃園,此系古村,原名漁水村,明初有人種植大片桃園,故將此村名改稱桃園,后此村以桃園界分為村西兩村,此村居于東,稱東桃園。
辛家村
辛家村,明萬歷年間郝氏遷此定居立莊,以其姓氏取名為郝家屯,后辛姓繁衍成大戶,將村名改名為辛家村。
楊家圈
楊家圈,明末清初,有楊姓在此圈地建莊,故以姓氏取名村家圈。
東莊
東莊,明朝初建村,因該村座落于馬莊東邊,故取村名為東莊。
裕泉莊
裕泉莊,該村原屬馬莊,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與馬莊分開,取生活幸福美滿之意,稱裕泉莊。
鄭家村
鄭家村,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1407年)鄭、蔣兩姓遷此立莊,以其兩姓氏稱鄭蔣村,后改稱鄭家村。
蒲落垡
蒲落垡,宋末此地建有一石佛寺,周圍長滿蒲草,有人在寺旁建村,以垡土種地為生,取村名為蒲落垡。
楊莊子
楊莊子,宋末此地建有一石佛寺,楊氏在寺旁建村,以其姓氏取村名為楊莊子。
南小營
南小營,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高、薛、平、鄭五姓從河南小營遷來,到此定居建村,為紀(jì)念原籍,取名南營,后與東、西小營合并一村,改稱南小營。
林子里
林子里,宋英宗年間(公元1064-1067年),此地是一大片樹林,宋軍在此樹林中扎過營,后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取名林子里。林子里戰(zhàn)斗故址就在這里,為紀(jì)念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71年在林子里村南150米處建立了革命烈士紀(jì)念碑。
興業(yè)莊
興業(yè)莊,宋英宗年間(公元1064-1067年),宋軍在此駐扎,后有蘆、李、鄧三姓遷此定居,因稱南人為蠻,故稱蠻莊。因村名有損民族尊嚴(yán),1981年改稱興業(yè)莊。
三公莊
三公莊,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1407年),有蘆、李、鄧三姓遷此立莊,取名三公莊。
桑葉口
桑葉口,明末此地是一大片桑樹林,有人遷此占產(chǎn)立莊,又因其位于趙王河堤口。故取名桑葉口。
圈頭
圈頭,明永樂末年(公元1420-1424年),有七姓遷此立莊,開始居住較分散,后歸集在一起,取名圈頭。
新房子
新房子,明永樂年初(公元1403-1407年),張、李兩姓遷此立莊,以其姓氏取村名張李莊,后薛鋪頭村又遷來多戶,并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遂將村名改為新房子。
圈頭營
圈頭營,清順治年初(公元1644-1650年)旗人遷此圈地建村,故取名圈頭營。
寺尚
寺尚,明正德年初,此地修建萬泉寺。有人地寺旁建村,取名萬泉寺,簡稱寺上,后衍為寺尚。
李洪莊
李洪莊,明永樂二年1404年,李洪、李忙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村名以其兄的句子而得名李洪莊。
朱(王、薛、高)鋪頭
朱(王、薛、高)鋪頭,明初此地有條趙王河,有朱(王、薛、高)在此河灘上搭鋪定居,以其姓氏取村名為朱(王、薛、高)家鋪頭,后衍為朱(王、薛、高)鋪頭。
固安戶
固安戶,明末建村,當(dāng)時幾戶人家搬遷此地,因位于固安縣最南邊,是此縣的門戶,故取名固安戶。
田馬坊
田馬坊,明永樂年間此地為南北交通要道,因此建立馬坊,田氏在此看守,后傳宗接代,繁衍成村,以姓氏取名為田馬坊。
武家營
武家營,宋代吳氏從外地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吳家營,后衍為武家營。
大園子
大園子,明光緒年初(公元1875-1880年)此地為田馬坊村的菜園子,種菜人在此居住,繁衍成村,稱田馬坊園子,1945年改稱大園子。
趙辛莊
趙辛莊,該村系古村,元代稱嘉禾鄉(xiāng),后趙氏家族人丁興旺,明永樂年間改稱趙新莊,后衍為趙辛莊。
北王起營
北王起營,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有位王姓將領(lǐng)隨燕王北征,在此地南扎營兩處,后起營繼續(xù)北征。有兵卒在北扎營處落居立莊,為紀(jì)念王姓將領(lǐng),稱北王起營。
琉璃
琉璃,明永樂年初(公元1403-1410年)劉氏從外地遷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劉立村,后衍為琉璃村。
金家營
金家營,明萬歷年初(公元1573-1590年)金氏從外地遷居此地,以姓氏取名金家營。
霍辛莊
霍辛莊,明嘉靖初(1522-1530年)霍氏從山西遷此定居立莊,以姓氏取名霍新莊,后衍為霍辛莊。
小孟江
小孟江,明永樂年間,此地重修二郎廟,廟鐘上有“方城地小孟江”,就此可確定此村建立于隋朝以前,稱小孟江。
南流邵
南流邵,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劉、邵兩姓不此定居,以兩姓氏取村名為劉邵村,后此村分為南北兩村,該村居南,稱南流邵,后衍為南流邵。
大孟江
大孟江,明永樂年間,此地重修二郎廟,廟鐘上有“方城地大孟江”,就此可確定此村建立于隋朝以前,稱大孟江。
北流邵
北流邵,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劉、邵兩姓不此定居,以兩姓氏取村名為劉邵村,后此村分為南北兩村,該村居北,稱北流邵,后衍為北流邵。
尚各莊
尚各莊,明永樂年初(1403-1410),尚從外地遷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尚家莊,后衍沿各莊。
王龍
王龍,遼代(公元907年)在此建立一“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東西各建有廂房,內(nèi)有十八羅漢,王氏在此看守,子孫繁衍成村。街道彎曲不直,好似龍形,(整個看,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為龍角,東西廂房為龍眼,大寺內(nèi)十八羅漢為龍牙,街道為龍身),故以姓氏取名為王龍。
南陳村
南陳村,明永樂年間,陳氏從外地遷居此地立莊,以姓氏取名陳村,清宣統(tǒng)2年1910年為與涿縣的陳村區(qū)別,改稱南陳村。
紀(jì)家營
紀(jì)家營,明永樂3年1405年紀(jì)氏從外地遷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紀(jì)家營。
林城鋪
林城鋪,此村建于明代,為了防范,在交通要道在建立了十里一墩,五里一堡,當(dāng)時林城村不是南北交通要道,在此建立了一個堡,稱林城堡,后衍成林城鋪。
林城
林城,該地是漢時臨城侯故地,漢臨城侯國在固安縣城南五十里,即今臨城也。后衍為林城。
郭村
郭村,明太祖初(1368-1375年)此地重建一洪仁寺。郭氏在此看守,保管寺產(chǎn),后繁衍成村,以姓氏取村名郭村。
南王起營
南王起營,明洪武末年(1394-1399年)有位王姓將領(lǐng)隨燕王北征,在此地南扎營兩處,后起營繼續(xù)北征。有兵卒在南扎營處落居立莊,為紀(jì)念王姓將領(lǐng),稱南王起營。
南趙各莊
南趙各莊,明永樂年初(公元1403-1407年),趙氏遷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趙家莊,后衍為趙各莊,明崇禎五年1632年,為與大沙垡的趙各莊區(qū)別,改稱南趙各莊。
本文來源于百度貼吧,我愛固安為您整理報(bào)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