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伏天”來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進入了“燒烤”模式;當代人有空調(diào)、有冷飲,古代的人們是如何熬過炎炎夏日的呢?
“三伏天”來臨,高溫酷暑下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進入了“燒烤”模式。習(xí)慣了與空調(diào)、冰箱、冰飲為伴的現(xiàn)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古代的人們是如何熬過炎炎夏日的。實際上,古人的冷飲有很多,不同時期各有不同。
古代的花樣冷飲
漢代有一種蜜水,是在冰涼的井水中加入蜂蜜攪拌而成。
東晉時期醫(yī)藥學(xué)家葛洪發(fā)明了涼茶,不僅可以降溫解暑,還能敗火,遂成為夏季飲品。
隋唐時期,人們將“飲料”稱為“飲子”?!帮嬜印庇霉坊虿菟幇局贫桑瓤梢越饪?,同時還可以清熱解毒。只不過,此時民間雖有售賣冷飲制品,但價格昂貴。
宋代出現(xiàn)了專門售賣冷飲的店鋪,在北宋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清明上河圖》之中,就描繪了一些專門售賣“飲子”的攤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賣“飲子”的店跟如今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奶茶店倒是異曲同工。
根據(jù)《東京夢華錄》中“州橋夜市”一節(jié)的記載,當時北宋的都城汴梁就有“冰雪冷元子”和“甘草冰雪涼水”,一聽名字就知道是清涼的冰食?!笆窃聲r物,巷陌路口,橋門市井,皆賣……冰雪、涼水、荔枝膏,皆用清布傘當街列床凳堆垛……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足以可見冰食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描繪盛夏六月賣冰消暑的場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苯鹑嗽脝栆苍凇独m(xù)夷堅志》中記錄了一種叫作“珠子冰”的冰食,“臨洮城外洮水,冬月結(jié)小冰子如芡實……洮城中富人收貯。盛夏以蜜漿調(diào)之,如真珠粉然”,就像珍珠冰圓一樣。
明清兩朝,美味冷飲層出不窮。清代除酸梅湯、西瓜汁等常見飲料外,還出現(xiàn)了一種叫做“荷蘭水”的飲料,類似于檸檬汽水。
古代“網(wǎng)紅”冰淇淋——酥山
所謂“酥”,是從北方游牧民族傳來的一種乳制品,與今天的奶油、黃油相似。
唐朝制作“酥山”,首先要將“酥”(奶油)加熱到近乎融化,中間可以加上蜂蜜、酒釀等。然后滴淋在盤子一類的器皿上,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再將其放到冰窖里冷凍,最后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
除了白色的“酥山”,后來還出現(xiàn)過“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在《詠酥》中這樣描寫食用酥山的爽快感覺:“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古代的冰從哪里來?
古人制作冷飲,很多時候都得用到冰。但古代沒有冰箱,冰從哪里來呢?
其實,早在商代,生活在豳地(今屬陜西旬邑、彬縣一帶)的先民,就在周文王祖先公劉的率領(lǐng)下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漫長的勞動實踐中,掌握了冬季藏冰的方法。
《詩經(jīng)》中就介紹了商周時期的儲冰勞動的場面,詩中寫道:“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币驗橛帽鸪跖c獻祭活動相關(guān),所以當時的統(tǒng)治者將采冰、儲冰視為一件大事,還設(shè)有專門機構(gòu)和官吏管理這項事務(wù)。
周代掌冰的官吏稱為“凌人”,《周禮·天官·凌人》中詳細描述了工作人員在冬日特定時候開始要鑿冰、藏冰,春天來臨,要開冰、出冰,并交代了冰的用途,比如冷藏食物和美酒等。
然而古代采冰、制冰、運冰、藏冰耗時費力且條件苛刻,只有朝廷和達官顯貴可以做到,所以夏日之冰也成為珍貴之物,朝廷往往在夏日以冰頒賜官員。
在民間,唐代出現(xiàn)了私家藏冰的“冰商”,自己挖冰窖冰井藏冰,等到夏日再拿來售賣,但價格昂貴,遠非普通百姓可以享受之物。
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chǎn)火藥時開采出大量硝石,發(fā)現(xiàn)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熱能,使水降溫至結(jié)冰。后來,冰塊的價格就逐漸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