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史半會兒
編輯|一史半會兒
我們印象中的周總理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得周總理勃然大怒?在宴會上直接讓一個人滾出去。
在1937年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之后,國共兩黨經過多次商定,終于克服萬難做出決定:擱置兩派矛盾,一致對外抗日。
其后周總理團結社會各方力量積極抗日,這場宴會就是第二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閻錫山為款待中共代表周恩來而籌辦的,在場的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愛國抗戰(zhàn)義士等。
無疑,周總理此行的目的是與其共商抗日大計。
“你有什么臉面出現(xiàn)在這,你個投降分子、“托派”主義,還有什么資格出現(xiàn)在我面前?給我滾出去!”只聽周總理皺眉喊道。
雄渾有力地呵斥打破了聚會中原本祥和的氛圍,周總理原本洋溢著和藹笑容的臉瞬間變得陰郁起來。順著目光看去,只見到一個年輕人愣愣地站在原地,漲紅的臉上擺滿了不知所措。
他究竟是誰?竟然引得周總理這般嚴厲的呵斥。
誰能想到這個原本被叫做投降分子、“托派”主義的年輕人曾經是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是西安學生運動的著名領袖之一,為我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
這個年輕人名叫張慕陶,畢業(yè)于西安陜西省立第三中學。在校期間,他就擔任了省立三中學生會的負責人職務,參與領導了多起學生運動,成為學聯(lián)機關刊物《陜西學生》的編輯負責人。
所有的老師同學都堅信張慕陶畢業(yè)之后,定然能有一番撼天動地的大作為。果然剛畢業(yè)的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
很快張慕陶從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成為了西安學生運動的著名領袖之一。其后又出席了共青團陜甘區(qū)第一次代表大會,并被選為陜甘區(qū)出席團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隨著革命事業(yè)的進一步推進,共青團陜西省委建立,張擔任書記。之后參預策劃了多起西北地區(qū)著名的清澗、渭華、旬邑等起義。
抗日期間更是幫助馮玉祥在察哈爾省建立和發(fā)展民眾抗日武裝。被選任為同盟軍軍事委員會常委兼總政治部主任,成為抗日同盟軍中舉足輕重的共產黨領導人。
可以說直到1933年之前,張慕陶的革命生涯都是非常成功的。
那么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這個原本備受重用的共產黨員變成了根本不能出現(xiàn)的存在。
一切事情的轉變要從1931年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說起。當時共產國際代表米夫,在不了解中國實際革命形式的情況下,強行召開中共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
在會中打擊瞿秋白等,扶植王明集團奪得中央領導權,結果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黨內斗爭。
大量黨員拒絕承認新的中央領導,紛紛予以抗議??棺h人員中就包括羅章龍、張慕陶等人,所有的反對派骨干都被米夫以“分裂黨”的罪名宣布開除黨籍。
更讓人沒想的是,幾名被開除黨籍的骨干,自己成立了“中央非常委員會”(簡稱“非委”) ,與黨中央抗衡。自此,張慕陶就真正背上了分裂黨的罪責。
那這個“非委”之后到底如何了呢?
可以說這個組織一成立就處于四面楚歌的境況之下。在國民黨看來,它與共產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可能是共產黨放出的煙霧彈。
而在共產黨看來,這就是一個妥妥的叛徒組織,是黨內的分裂勢力。
果然很快,“非委”就遭到了國民黨的逮捕,整個組織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不過由于當時的張慕陶積極地向黨中央承認錯誤,念在他積極的態(tài)度與之前的革命功績,黨又重新啟用了他。
可自此之后的張慕陶還能和之前一樣嗎?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fā)。張受楊虎城邀請到達西安,他對十七路軍同東北軍攜手團結、抓獲蔣介石、發(fā)動西安事變的行動給予高度贊揚,并堅決主張絕不能放虎歸山。強烈支持一些官兵要求殺掉蔣介石的主張。
就當前國內國際大局來說,此時殺掉蔣介石,無疑是給本就存在隔閡的中共關系雪上加霜。對整個抗日大計更是不利的。
因此黨中央做出了釋放蔣介石的決定,可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去后卻被扣留在南京。
聽到這個消息,東北軍、西北軍中少壯派焦急萬分地想營救張學良回西安,張卻借機鼓動和中央軍打仗,"打一下再和"。
又對楊虎城說:"蔣介石的為人你是知道的,他饒誰也不能饒你的。你想想,這樣'和'下去,將來怎么得了!現(xiàn)在的事情很明顯,很簡單,'和'就是在犧牲你!"
這樣的做法更加劇了"戰(zhàn)""和"分歧,給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制造了障礙。
好在楊虎城等十七路軍和東北軍的主要將領最終還是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本次事變的主張。
可張卻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針對張學良被扣一事,各方都持有不同態(tài)度。紅軍積極主張聯(lián)合抗日,不愿參加對蔣作戰(zhàn)。楊虎城對戰(zhàn)與和搖擺不定。而東北軍中下層軍官強烈要求張學良回陜,否則,堅決與中央軍作戰(zhàn)。
這讓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剛剛平息了的內戰(zhàn)烽火,轉瞬間又重新燃燒起來。
紅軍不愿參加作戰(zhàn)的表態(tài),一經傳開。霎時間東北軍、十七路軍中流言漫天,出現(xiàn)了各種關于"紅軍出賣朋友"的不滿言論。
甚至幾批軍官到周恩來等中共代表駐地表示強烈抗議。“二二事件”由此爆發(fā)。
東北軍高層將領至今態(tài)度不夠明朗,而無論東北軍,還是十七路軍,部隊很大程度上都控制在這些中下級軍官的手中。如果失去他們的同情與支持,抗戰(zhàn)局面將難以保持與鞏固;同樣沒有這些軍官的配合,東北軍和十七路軍與南京商定的撤兵方案也難以實行。
面對這種情況,周恩來等人憂心不已。
可二二事變得惡劣影響遠遠不止于此!激進的抗日同志會看到上級始終搖擺不定,決心公開反抗,發(fā)動政變,甚至把所有不支持戰(zhàn)的東北軍將領都視為他們奪權的障礙。
"二·二"事件只持續(xù)了一天左右的時間。這些年輕軍官根本難以取得指揮權,政變者除了得到十七路軍部分旅團長和西安城內左傾力量的同情外,在整個東北軍內部明顯地處于孤立地位。在爆發(fā)第二天,前線部隊就已經撤了下來。
時間雖短,可造成的影響卻遠遠不止于此!
東北軍中勢力的分化,造成了我國西北“三位一體”抗日戰(zhàn)略的瓦解。這種情況完全超出了中共領導人對本次事變的預估。
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多次致電周恩來,嚴厲要求槍殺首犯,對這種分裂行為絕不姑息!
在這種關鍵情況下,張慕陶身為政治部主任,沒有打出共產黨的旗幟
還在大肆宣揚“反蔣抗日”的主張,鼓動東北軍中下層軍官攻打蔣介石,營救張學良。
不少人指責張慕陶這是投降主義、托派思想。恰逢部隊在反蔣的時候遭遇到了慘敗,所有不利的矛頭全指向了張慕陶,他又一次被開除了黨籍。
那么“托派”到底是什么呢?
"中國托派"的形成來自遙遠的莫斯科,是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權力斗爭的產物。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分歧出現(xiàn)在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方針上。斯大林主張共產黨與國民黨實行"黨內合作",并在遭受國民黨右派進攻時,要求中共妥協(xié)退讓。而托洛茨基則"堅決反對共產黨加入國民黨",主張中共退出國共統(tǒng)一戰(zhàn)線,獨立發(fā)展。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政治斗爭最終以托洛茨基失敗結尾。他被開除出黨、驅逐出蘇聯(lián),那些擁護和追隨托洛茨基的中國留學生也都被開除黨籍和團籍,并被遣送回國。
當時的中國正值大革命失敗不久,中共黨內組織呈混亂狀態(tài)之際,因此,他們大都被繼續(xù)留在黨內,并安排了工作。但是,他們之間由于政見與遭遇相同,私底下便開始醞釀成立托派組織。
他們繼續(xù)走托洛茨基主義的道路,該主義的主張有三,一是他認為中國已經是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反對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
二是主張中國無需民主革命,應該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三是反對共產黨的武裝斗爭道路,認為中國革命只需要依靠宣講贏得無產階級支持。
很顯然,托洛茨基主義的主張是完全不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
對于張慕陶的錯誤思想,共產黨領導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導他道:“張慕陶同志,你為何就深陷在拖派陷阱中了啊!”
“小張同志,你仔細地想一想,拖派主義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嗎?大敵當前,我們應該放下矛盾,與國民黨一致對外??!”
可這個一根筋的年輕人,就認準了“反蔣抗日”的口號,全然不顧中央勸阻,繼續(xù)大肆宣揚錯誤的“托派”思想。
真是讓人痛心不已!
見多次勸說無果,無可奈何的共產黨不再對他抱有期望,公開批評了張慕陶的錯誤言論。
在國民黨眼中,張慕陶“反蔣抗日”的主張對其自然是威脅。而在共產黨看來,他是個具有投降主義、不顧大局且冥頑不化的“托派”分子。
在中國托派組織受到重創(chuàng)后,整個組織都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張慕陶真正處于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那么接下來的張又到將有何出路呢?
同時受到國共兩黨敵視的張慕陶,卻意外因此得到了閻錫山的任用。
閻錫山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稱帝,在民國期間先后設立了山西省銀行、太原兵工廠等諸多金融機構和軍工企業(yè)。
感到自己終于被理解的張慕陶,頻繁為閻錫山出謀劃策。一天,也就是周總理赴宴的這天,張慕陶也出席了,就發(fā)生開頭的一幕。
在這之后,只要張慕陶在街上被人看見,客氣一點的,只是問他為什么當了漢奸。不客氣的就直接指著鼻子大罵他叛國通敵,甚至直接向他丟垃圾來表示斥責!
從一方革命領袖到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也許在張慕陶看來,他“反蔣”“反共”的思想和叛國通敵的漢奸沒有一點聯(lián)系,甚至完全相反,他對日本人的態(tài)度是與國民相同的。
百家爭鳴,思想碰撞本沒有錯。他大可大大方方的說出自己所認為正確的觀念想法。從古至今,每次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各類思想的交至碰撞。
可他的固執(zhí)己見,不見大局就釀成了大錯。讓他原本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各類思想的碰撞是為了探討真理或是最佳方案,對當時四分五裂的中國來說,面臨大敵當前,團結一致、共御外敵,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固執(zhí)己見的頑石最終只能獲得千夫所指,萬夫所罵的悲慘結局。同時張慕陶也斷送了在新中國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的道路。
1941年隨著一聲槍響,張慕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悲憤之余,也許會有人對這個曾經攪動中國近代政局的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