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祖是萬萬沒想到啊,自己當(dāng)初就是看著這哥倆太可憐,做了一把慈善,竟然為他換來了一個“義惠侯”的爵位,讓他們家族成為鳳陽的第一家族,風(fēng)光了300年。
不過很可惜,劉繼祖是一點也沒享受到朱元璋的回報,因為朱元璋稱帝后,劉繼祖就已經(jīng)去世了,但是,他給子孫后代帶來的榮耀卻是延綿不斷的。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開始封賞功臣,其中“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此后陸續(xù)加封,到1398朱元璋去世,也不過是10個“公爵”,52個“侯爵”,3個“伯爵”,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大明的功臣,功勛卓著。
但是,其中有一個人,既沒有任何戰(zhàn)功,也不是朱元璋的親戚,還已經(jīng)去世多年,卻被朱元璋封為“侯爵”,這個人就是劉繼祖。
劉繼祖能被封侯,唯一的原因,就是當(dāng)年朱元璋父母去世的時候,沒有地方安葬,劉繼祖拿出了一小塊地方,給他安葬父母。
這件事,對于劉繼祖來說,是一件小事,畢竟他是鳳陽的地主,僅僅是看朱元璋可憐,沒有想到任何回報,當(dāng)時的朱元璋,也根本沒有任何資本去回報。但是,對于朱元璋來說,這卻是一件天大的恩情。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公元1328年。
這一年,生活在安徽濠州的貧困戶朱五四,迎來了他的第四個兒子,起名叫“朱重八”。為什么排行老四,卻叫朱重八呢?
因為古代是大家族生活,朱五四還有一個哥哥朱五一,因此,在起名字的時候,是從他哥哥朱五一的兒子那里算起的。
“朱五一”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
“朱五四”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重四,朱重五,朱重六,朱重八。
另外,朱五四還有兩個女兒,為了生活,他早早地就把兩個女兒給嫁了出去,但是依然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于是,他又讓老三兒子朱重六當(dāng)了別人的上門女婿。
朱五四是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當(dāng)然,說農(nóng)民就有點抬舉他了,準(zhǔn)確地說,他是一個“佃農(nóng)”,連一塊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大部分的收成都要交“地租”,只留下一小部分,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雖然是一個“佃農(nóng)”,但是,朱五四也明白,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于是,他省吃儉用,拿出一部分錢去供小兒子朱重八讀書??墒牵x書是真費錢啊,朱五四也是真沒想到,沒錢上學(xué),那就只能回來吧。
于是,朱重八的學(xué)歷,就止步于“私塾肄業(yè)”了。
回家后的朱重八,也不能在家里待著吃閑飯啊,朱五四就在自己東家,地主劉德那里給朱重八謀了個差事,放牛。朱重八也在放牛的過程中,結(jié)識了不少的小伙伴,比如湯和,徐達,這倆人日后都成了大明開國功臣。
日子就這樣悠哉悠哉地過著,少年不知愁滋味,雖然老朱家的日子過得很苦,但是,小小的朱重八卻沒有太多的煩惱,畢竟,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快樂。
但是,很快災(zāi)難就降臨了,老朱家的頂梁柱塌了。
1344年,整個北方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旱情,糧食顆粒無收,想吃野草都沒地方挖去,因為蝗蟲泛濫,野草都被蝗蟲吃完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瘟疫又發(fā)生了,每天有無數(shù)的人倒下。
其中,就有朱五四,朱五四的老婆,朱五四的大兒子。
一瞬間,一個完整的家庭破裂了,16歲的朱重八和哥哥朱重六兩個人抱頭痛哭,哭完了,擦干眼淚,還要給父母兄長操辦后事。
后事好辦,大災(zāi)之年,一個貧苦人家,也不需要什么隆重的儀式,磕個頭,哭一頓,就算完事兒了,但問題是,人埋哪兒?
古代的土地都是私有的,可不是讓你隨便挖坑的,朱五四在濠州混了一輩子,到頭來連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因此,也給朱重八哥倆出了一個大難題。
想來想去,朱重八還是決定去找自己的老東家,地主劉德幫忙,希望劉德能給他一小塊地,哪怕是極小的一塊,只要能把父母埋葬進去就行。
可是,劉德拒絕了,他沒有理由去幫助這兩個窮小子,甚至,他還覺得把朱五四埋到自家的土地里,是一種晦氣。
天無絕人之路,這件事被劉德的堂兄劉繼祖知道了,他看這兩個小哥倆實在是可憐,就給了他們一小塊地,朱重八千恩萬謝,沒有錢買棺材,就用一些舊衣服裹著,草草的把父母兄長給安葬了下去。
父母不在了,家也就沒了,濠州是活不下去了,只能出去看看,能不能有啥活路,古人說:“樹挪死,人挪活”,老朱家就這么分開了。
大嫂帶著一兒一女回到了娘家,二哥抱著朱重八哭了一頓,從此以后音訊全無,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以后,發(fā)動一切人馬去尋找自己的二哥,都沒有找到,估計是早死了。而朱重八,則去黃覺寺當(dāng)了和尚。
并不是朱重八看透人生,遁入空門了,而是因為,黃覺寺管飯吃。
沒多久,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風(fēng)起云涌,朱重八也被時代的洪流攜裹著參加了起義軍,從郭子興手下的一名親兵干起,逐漸成為義軍首領(lǐng),繼而打敗陳友諒,張士誠,于1368年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大明。
朱元璋從小吃了不少的苦,都是在親戚鄰居,以及各種好心人的幫襯下,才能活下來,還奇跡般地當(dāng)了大明皇帝,因此,在他的內(nèi)心里,非常注重親情,從當(dāng)上吳王起,他就開始尋找失散的親人。
他找回了大嫂一家,還把侄子朱文正帶到軍中,二姐夫李貞是主動找到了他,他的外甥李文忠就開始跟著舅舅南征北戰(zhàn),他甚至還找回了自己堂嫂,這些人,在大明建立后,無一例外都獲得了封賞,就連堂嫂的女兒,都被封為了慶陽公主。
不僅僅是活著的人獲得了封賞,就連死去的親人,朱元璋也都一一加了封賞,甚至都追溯到了四輩人以上,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全部追封為皇帝,三個哥哥,伯父一家,全部追封為王。
都追封為皇帝和藩王了,那陵墓自然不能寒酸,必須要好好整一整,一提到陵墓,就讓朱元璋心酸,當(dāng)年自己的父母,甚至差一點沒地方下葬。
此時,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已經(jīng)追隨朱元璋多年,朱元璋就派劉英回去負責(zé)修建父母和兄長的陵寢,就是后來的“明皇陵”。因為朱元璋一家是從江蘇遷徙到安徽的,他爺爺輩以前的人都在江蘇生活,因此,他又派人在江蘇的盱眙縣修建了一座陵墓,安葬他高祖,曾祖,祖父,就是后來的“明祖陵”。
朱元璋死后是埋在了南京,稱為“明孝陵”,而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都埋在了北京,就是我們熟悉的“明十三陵”。
不過,有兩個皇帝不在這里埋,一個是朱允炆,活不見人,死不見尸。一個是朱祁鈺,哥哥朱祁鎮(zhèn)被蒙古人抓走后(土木堡之變),他上位當(dāng)皇帝,哥哥回來后,發(fā)動“奪門之變”,他又變成了藩王,后來埋到了海淀區(qū)的玉泉山。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回了一趟鳳陽老家,這應(yīng)該是最高規(guī)格的衣錦還鄉(xiāng)了吧,他特意封劉繼祖為“義惠侯”,此時劉繼祖已經(jīng)去世,實際上,這個侯爵就是封賞給劉英的,因為劉英跟隨朱元璋多年,而且負責(zé)修建了陵寢。
而且,朱元璋也給了劉家一個特殊的任務(wù),負責(zé)管理,祭祀,維護這個皇陵。
至于那個小氣鬼劉德,倒是還活著,朱元璋也沒有為難他,畢竟他已經(jīng)是皇帝了,格局早就打開了,以一個皇帝之尊,去報復(fù)一個小地主,傳出去還不讓人笑話。
另外,當(dāng)時的老朱家,也確實是靠著給劉德打工,才能勉強活命,也算是他們的恩人,因此,朱元璋也給了劉德很多的賞賜。
靠著“義惠侯”的身份,靠著“給皇帝家守陵”的名頭,劉繼祖一家,成了鳳陽當(dāng)?shù)氐牡谝缓篱T大戶,爵位世代相傳,一直到明朝滅亡。
所以說,人啊,還是要有一份善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總有一天會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