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音頻
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講過一個故事:一幫留學生在郵輪上喝著紅酒,暢談莎士比亞,一個人湊過來說“莎士比亞沒有威士忌好喝”。
他把莎士比亞當成了一種酒。
有的人很愛高調(diào),但才華又無法支撐他的野心夢想,弄得到處跑風露怯,丟人現(xiàn)眼;有的人也想低調(diào),但實力不允許,只有一壓再壓三壓,依然才美外顯,才華側(cè)漏。
韜光屬于后者。
韜光原來叫道光,與清代某位皇帝重名,弄得別人都不敢給他講話——得先下跪“啟稟皇上”;他索性改名不換姓,以韜光之名,大行其道,震爍文壇。
韜光推出《太白醉劍》的時候,還在鄭州百貨大樓一個逼仄的樓道犄角旮旯里,連個電梯都沒有;到了《詩圣杜甫》,他已經(jīng)高價轉(zhuǎn)會至大商新瑪特,當了副總裁,鳥槍換炮,搬進5A級寫字樓;《長安居易》付梓后,韜光在省內(nèi)外已經(jīng)頗具盛名,出版商踏破門檻想買斷、全包養(yǎng),文藝界領導也“三顧茅廬”,拋出橄欖枝,讓其入贅體制內(nèi)。
“大唐三部曲”數(shù)百萬字,可不是開玩笑的,不只是唬人了,簡直是有點嚇人了。
唯有熱愛,不可辜負。韜光勤奮如牛,晴耕雨讀,耘云種月,“镢頭活計時時用,物外家風處處親”。一只腳深深地扎在了文壇里,另一只腳偷偷地插足于影視圈,還寫了幾部電視劇本,《百年德化》《詩圣杜甫》等,有的還被改編成話劇、錄制成廣播劇,登上喜馬拉雅等各大門戶。
這對于韜光來說等于“一魚兩吃”,既掙版稅,又掙稿費,收入翻番,不亦快哉!增加不少曝光度,多次搶占“今日頭條”。
韜光交游甚廣,男女通吃;交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哪里都有好朋友。
韜光也愛熱鬧 ,已經(jīng)習慣了聚光燈下虛情假意的迎來送往,也已經(jīng)適應了言不由衷的客套吹捧。
韜光組的飯局,從頭到尾,就是在不斷地加凳子;一桌已經(jīng)坐不下了,一個包間已經(jīng)體現(xiàn)不了韜光的熱情好客與俠肝義膽。
我甚至懷疑,組這飯局,韜光是不是群發(fā)?
一場飯局,只要有韜光在,這飯局就有了絕對主角和靈魂人物,你根本不用擔心冷場。飯局上韜光不亞于他的鄉(xiāng)賢諸葛孔明,有舌戰(zhàn)群儒之能 ,辯才無礙,滔滔不絕。
一個話題他能一直說到散場,中間你好不容易岔開——轉(zhuǎn)下一話題,他虛晃一槍,還能把話題勾拽過來,死死咬住己之所長不放手,牢牢掌握話語的主動權。
緣于這個天賦,韜光被母校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回收”,賜予教授,輔以碩導,天天讓他圍繞同一話題,傳道授業(yè)解惑。
這下子,韜光的課學生還新鮮著呢,他倒有點想吐了。
疫情三年,韜光除了網(wǎng)課,還“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寫了本“應景之作”《醫(yī)圣張仲景》,為鄉(xiāng)賢立傳,為中醫(yī)鼓呼,用文字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用筆墨踐行理論自信、文化自信。
有準備的人,總能準確地踩到鼓點上。
走到哪里,韜光都風風火火,步履鏗鏘,好像打了雞血。他常常隨身帶著一個公文包,里面沒有公文都是手稿;這本書還沒寫完,下本書又有了大綱提要,時不我待,壓茬推進。
韜光棱角分明,有明星范兒,演員陳寶國與他可充孿生;鼻梁堅挺,耳大有福,眼睛略凸,看誰都有一種逼視的錯覺;頭發(fā)根根豎起,一臉寫滿不屑,還有著知識分子桀驁不馴的殘渣余孽;外形瘦削,留上胡須,穿上長衫,神似蔣兆和筆下的杜工部。
韜光姓程,是程朱理學中“二程”的第若干代傳人,家族譜系,嫡傳有序。
我曾想“程門立雪”,向他討教些寫作的秘笈、做人的玄奧、交友的訣竅、馳騁的寶典,可惜每次都被他帶偏,成功“轉(zhuǎn)下一話題”。
我該怎么拽回來呀?
(主播 連曉東 制作 王宜謙)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